孟 烈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重庆 400020)
临床上急性阑尾炎一旦明确诊断就需要首选手术治疗,临床中由于各种原因患者只能进行保守治疗。现将笔者采用中药口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本病情况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进行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17~54岁,平均39.50岁;治疗前白细胞计数(10.6~21.0)×109/L,平均 15.3×109/L;平均体温 38.5 ℃;发病时间1~18 d,平均7.20 d。西药组 55例,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20~53岁,平均36.40岁;治疗前白细胞计数(10.8~22.1)×109/L,平均 16.1×109/L;平均体温 37.2 ℃;发病时间 2~16 d,平均7.5 d。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腹痛:转移性或不典型的右下腹疼痛。(2)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或里急后重。(3)全身症状:乏力、萎靡、心率加快、发热。(4)体征有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伴或不伴腹膜刺激征,可以出现右下腹边界不清、固定压痛性包块。(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0%,可伴有核左移。中医检查:脉迟紧或洪大或浮数,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
1.3 治疗方法 西药组根据病情不同给予针对性补液支持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抗菌消炎以头孢噻肟钠2~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每日2次。甲硝唑0.5 g静滴,每日2次。中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使用中药内服和保留灌肠结合治疗,汤剂治疗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立法,并分期论治。组方:桃仁 15 g,红藤 30 g,薏苡仁 20 g,败酱草 30 g,牡丹皮 15 g,皂角刺 10 g,枳实 12 g,赤芍 20 g,川楝子 15 g,没药 10 g,乳香10 g,甘草10 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完,病情严重者,每日2剂,1个疗程为7 d,服药期间不间隔。早期重用清热解毒之红藤、败酱草等药,若热盛便秘者加大黄10 g(后下);中期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兼用,原方加红花10 g等;后期常为小而硬之肿块,应破瘀散结,原方可减去乳香、没药,加用三棱、莪术,病程中后期辅以扶正可加党参、黄芪。腹胀气滞明显者加柴胡;湿热甚者加黄柏。以上内服中药治疗总共使用2~3个疗程。保留灌肠药组成为生大黄 30 g(后下),牡丹皮 15 g,桃仁 15 g,冬瓜仁20 g,红藤 20 g,败酱草20 g,芒硝10 g。烘干粉碎,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煎取煎液300 mL,待温后分4次保留灌肠,每6小时1次,每次保留30 min以上。
1.4 疗效标准 参照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制定。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完全消失,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右下腹无压痛反跳痛,或者经B超检查证实肿块消失。好转: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体温及白细胞恢复正常,右下腹有轻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或者包块缩小或仅有条索。无效:观察治疗2周后上述各项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或者中转开腹引流手术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组55例,总有效率96.36%,无效2例中1例转院失访,1例中转开腹为炎症未能局限;西药组55例,总有效率78.18%,无效13例中1例转院,11例中转开腹引流中8例为出现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并发症,3例为炎症未能局限。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中药治疗组6~19 d,平均(11±5.5) d;西药组 10~25 d,平均(16±5.5) d;中药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西药组(P<0.05)。
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学“肠痈”的范畴。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急奔走、忧思抑郁均可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运化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遂致肠道气血不和,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肠痈。关于肠痈的治疗源于《金匮要略》[2]。气滞血瘀是肠痈的病理基础,瘀滞化热是其病理变化的环节,热邪轻重与正气盛衰是其病理变化的关键[3]。历代医家用辨证施治,在未成脓时采用《金匮要略》中之大黄牡丹汤加减,已成脓时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4]。笔者在此基础上遣方组药,方中用薏苡仁以排脓开壅利肠胃,佐以败酱草破瘀排脓,使热毒及瘀滞之脓液从大便排出,红藤、皂角刺败毒消痈,牡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枳实利气除痞,并加用适量大黄,通里攻下,使肠胃湿热、脓毒从大便而解。中后期给以党参、黄芪扶正托里透毒,更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直肠黏膜具有环状特殊结构,其表面积大能使药物充分吸收;淋巴系统对直肠药物的吸收几乎与血液处于相同的地位[5]。保留灌肠的给药途径具有给药量大、吸收快、疗效高、简便实用等优点,保持了中药复方性能,保持了“辨证论治”特色,有利于个体化治疗充分发挥疗效。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牡丹皮、红藤、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均有抑菌或杀菌作用;桃仁、红花、牡丹皮等活血药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有助于炎症消散吸收;黄芪、党参等扶正药物有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黄能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过程,并能抑制细菌蛋白和核酸复制,故具有较强的抗菌及排除肠道内毒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大黄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促进肠蠕动,抑制肠道细菌移位,防止和减轻内毒素血症的发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排毒祛瘀、抗菌消炎,从而有利于阑尾周围脓肿的消散和吸收及胃肠功能恢复,对防止粘连也有重要的意义,三棱、莪术的使用也有利于肠粘连的预防和治疗。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Fitz最早正确地描述了本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并提出了阑尾切除术是本病的合理治疗手段[6]。但临床上常常遇到急性阑尾炎患者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手术机会,甚至仅仅是因为患者执意不愿手术治疗不得已改为保守治疗。以往急性阑尾炎的保守治疗常规应用抗菌素,待脓肿吸收消退3个月后再作阑尾切除术[7]。笔者经过建立治疗组随机对比观察,认为急性阑尾炎在补液、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结合口服大黄牡丹汤为基本方的中药汤剂,同时给以相应的中药保留灌肠的综合治疗,在提高疗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减少中转手术率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中药组都比西医治疗组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综合上述,中药口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的综合治疗手段对急性阑尾炎的保守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85.
[2] 范永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2-274.
[3] 苏法春,麻百家,柴振显,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2):107-108.
[4] 哈离田,郭蔼春,李少川,等.中医学解难:金匮分册[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5:99-100.
[5] 王小平.中国外治疗法[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7:20.
[6] 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8-539.
[7] 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