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天佐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手外科,吉林 白山 134300)
穿支皮瓣指的是由管径小(一般为0.5~0.8mm)的且独立的皮肤穿支血管进行供血的皮瓣,为轴型血管皮瓣,是手显微外科移植新进展,与组织移植中强调的“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相一致[1]。Blondeel等[2]于2005年10月出版了《Perforator Flaps:Anatomy,Technique,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对穿支皮瓣技术进行了详尽描述,是该技术成熟的标志。现观察我院手外科收治的40例应用穿支皮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两种方式进行手部创面修复的效果,报道如下。
本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5~52岁,平均34岁;原因包括重物压伤、锯伤、刨伤、绞等;损伤部位有手背部10例,手掌侧6例,半侧手部4例,虎口部9例,手指损伤8例,手掌手背双侧伤5例。皮瓣面积:7cm×4cm~24cm×12cm。
止血带下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变性、坏死和炎性组织,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多次反复冲洗创口,受区血管游离,松开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然后依据创面的形状及大小,设计供区皮瓣,要求较创面稍大,切开皮瓣的一侧.在深筋膜的浅层进行皮瓣游离。注意保护穿支血管,切开皮瓣另一侧,在手术镜下,沿穿支血管的走行方向用显微剪轻轻分离,直至皮瓣完全游离后,确定血运是否可靠,再行血管蒂切断(如带蒂转移则不切血管蒂),皮瓣移至受区皮肤,在皮瓣和创缘简单固定后,于显微镜下行血管断端的清创处理,对皮瓣与受区行血管吻合。缝合。
术后皮瓣成活38例,2例皮瓣坏死,但经换药处理后,瘢痕修复愈合,供区与受区愈合良好,手部功能基本正常。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一年随访,皮瓣的外形质地评价优良,患者对现功能评价满意率95%。供区伤口外形留有线状瘢痕。
近年来,显微外科不断进行技术优化,使皮瓣移植的成活率不断提高,但失败率仍占据一定数量,其成活率的问题始终为部分学者的焦点问题[3]。穿支皮瓣包括皮肤及浅筋膜层的皮下组织皮瓣,其不携有深筋膜及深部组织。目前,临床部分患者仍担心穿支皮瓣没有肌肉及深部血供的成活率,因而对该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产生了一定影响。确定手术后,在术前要行超声检查。由于皮肤的穿支血管多细小,且变异发生率高,部位及口径大小不确定,所以,术前的超声探查对明确血管部位及大小很重要。皮瓣移植方式主要有两种,带蒂转移及游离移植。带蒂移植主要是前臂肌间隙桡动脉穿支皮瓣,可转移到手部进行创面的修复,临床常用桡动脉腕上部穿支皮瓣、桡骨茎突穿支皮瓣、鼻烟窝处穿支皮瓣。四肢的主干动脉延续的最远侧穿支为血供,切取远端带蒂皮瓣,有筋膜皮瓣及皮神经的浅静脉营养血管供应的筋膜皮瓣,现对肢端缺损的修复价值较大,应用广泛[4,5]。游离移植的穿支皮瓣大多为肌皮穿支皮瓣,取穿支血管的口径大多为lmm左右,安全性较高。适于手部创面修复的主要有胸背动脉、股前外侧、阔筋膜、上臂内侧穿支皮瓣。本组38例,穿支皮瓣成活率达95%,充分证明了穿支皮瓣移植的可靠性,我们可以验证只要留有深筋膜的血管,即使除去了肌肉组织的载体,皮瓣仍然可以存活。通过本组病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只要外科医生具备扎实熟练的显微解剖手术及小血管吻合相关技术,该技术即安全可行,适于推广应用。而传统移植虽可修复创面,但对供区的损害相对较大,病例易出现术后外形的改变,对美观影响较大。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美观的要求度相应提升,传统移植已越来越不符合发展需要。本组病例研究同时发现,皮瓣移植不但具有高的成活率,且供区与受区愈合良好,手部功能基本正常;同时对供区功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术后一年随访,供区留有的瘢痕较小,呈线状。该技术供区的选择范围较大,较传统移植节约供区皮瓣切取面积,减少创伤。但应注意,若术中发现穿支不可用或损伤导致解剖失败时,要改用其它方式行皮瓣切取[6]。
综上所述,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有效克服了血管口径小、变异多等缺点,皮瓣血供好,质地薄,成活率较高,达到了皮肤的高效再造,值得临床推广。
[1]程宁新,王原路,熊斌.整形外科原则[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97.
[2]Blondeel PN,Morris SF,Hallock GG,et a1.Perforator fl aps:anatomy,technique,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M].StLouis,Missouri:Quality Medical Publishing,2006.
[3]许亚军,寿奎水,芮永军,等.600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临床应用经验[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4):418-420.
[4]Koshima I,Itoh S,Nanba Y,et a1.Medial and lateral malleolar perforator fl aps for repair of defects around the ankle[J].Ann Plast Surg,2003,51(6):579-583.
[5]Chang SM,Zhang F,Yu GR,et al.Modif i ed distally based peroneal artery pertorator fl ap for foot and ankle[J].Microsurgery,2004,24(4):430-436.
[6]Hsieh CH,Yang JCS,Chen CC,et a1.Altemative reconstmctive choices for antemlateral thigh fl ap dissection in cases in which no sizable skin perforator is available[J].Head Neck,2009,31 (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