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惠文
(江苏省扬中市西来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扬中 212200)
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相当之快,由最初的手工操作到现在的多指标多参数的完全自动化,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是我们检验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尤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专业人员少,多则3~5人,少则1~2人,工作难度大,但全程质量控制(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仍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消灭过失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使这更符合临床所要求。
医生填写的申请单,字迹必须清晰可读,要有患者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门诊或住院号、临床诊断),圈写检验项目,防止漏检,如遇和临床不符的结果,还可进行分析并重新检验。
成人一般采用静脉采血法,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好后一定要颠倒混匀5~10次,减少血液的微小凝集,以防仪器针孔堵塞,影响测定结果,形成结果假性报警,毛细血管采血一般适用于儿童,要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和适当的穿剌针,剌入足够的深度,第一滴血用纱布擦掉,用校正好容量的一次性吸血管快速准确吸取定量血液吹入预先加好体积的稀释液中,用稀释液吸入吸出数次,洗净毛细吸管上残留血液,混匀,注意勿让棉纤维吸入,以防堵塞。
标本采集前或后应将患者信息贴在真空采血管上,或将采血管上的号码粘贴在检验单上,无论当日标本多少,都须进行序号排列,并在真空采血管和样品稀释测定杯上标识清楚,要认真核对,避免张冠李戴。
仪器必须安装在干燥清洁平整的地方,远离热源和电磁干扰源,要有电子稳压器或UPS电源并接地,要使用仪器配套试剂,在使用仪器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接受岗前培训。熟悉仪器的性能,检验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异常报警的含义、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平时注意保养仪器,及时校正和维修。
在使用仪器前先清洗,做空白测定,等各项参数归零或在允许范围内再做室内质控测定,待质控数据都在允许范围内再做标本检验,标本的测定最好在5min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验,可以得到最佳的检验结果。放置时间较长的标本在检验前应置于样本混匀器上混匀或反复颠倒5~10次,或来回搓动10~20次,注意动作要慢而匀速,切忌剧烈振摇,以防细胞受到破坏,如因仪器临时故障,可将样本贮藏于4~8℃冰箱冷藏。
无论多先进的血液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只是一种过筛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手工和镜下分类,因为它不能准确区分幼稚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尤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使用的三分类以下的中低档仪器,更不能准确区分嗜酸性、嗜碱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当出现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明显升高或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出现异常图形,仪器显示的任何警示信号,均应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复检,并建立复检登记本,便于总结检查。
一般由高年资医(技)师审核后发出报告,如有二人以上时,可由他人核对,一人时可自检自核,但要认真仔细,逐项审核,若发现漏项未检,结果之间存在矛盾,特别异常结果,应及时补检和复检,不正确的检验结果是对患者的伤害[1]做到差错不出实验室。
急诊检验应优先检查和报告,门诊各种报告可集中供患者统一查询和管理,病房的各种检验单由专人负责,保证快速及时送到病区,杜绝检验单的遗失。检验结果不能及时回报和不能及时用于临床是对检验资源的最大浪费。
指WBC<2.5×109/L或>30×109/L、成人Hb<50g/L或>200g/L、新生儿Hb<95g/L或>223g/L、PLT<50×109/L或>500×109/L和检验项目以外的阳性如涂片染色见到疟原虫等要立即报告医生,如有和临床症状不符时,必要时要重新抽血复查,平时要加强临床和检验的沟通,宣传检验的意义,协助医生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尽可能的满足临床的需求。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LiS系统,必须建立各种检验登记本,一旦检验单遗失,可以查询,可以补发,对于老患者还可和以往检验结果比对,了解病情,观察病情。
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2],从反馈的结果找出自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时校正仪器,保证结果准确,做到实验间可比性强。平时除了向书本学习以外,要参加专题学术研讨会、讲座,到上级医院进修,进行继继教育。疑难血片请血细胞专家会诊,提高自已专业水平。总之,血常规检验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各种因素对检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千万别只重视某个方面的质量控制,而忽视全程(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顾此失彼,影响检验质量,同时要加强业务的学习,培养显微镜下硬功夫(细胞的辨认),重视基本功的锻炼和提高,确实做好血常规检验。
[1]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13.
[2]张仲远,迟红梅.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