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石,高立建
第七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级讲习班(FIC2012)纪要
陈石,高立建
正值国家卫生部逐步落实心血管介入规范化治疗之际,由国家心脏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循环杂志》社主办,冠心病诊治中心承办的第七届冠心病介入治疗高级讲习班(FIC2012)于9月19至22日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学员及本院医师近400人参加。
作为国家级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国家心血管技术培训中心、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始终按照介入治疗的规范化程序开展各项工作,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量超过10 000例,每年举办多项大型国际会议及手术演示。作为全国最大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团体,在冠心病临床和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培训班是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分享其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以利于全国冠心病介入水平的提高,为更多医院的冠脉介入规范化治疗构建了一个学习平台。
本届学习班秉承既往特点,首先由有丰富操作经验的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向学员们介绍了基础教程包括桡动脉及股动脉的穿刺技巧、冠脉介入治疗的基本操作技巧和对造影结果的判读,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导丝、导管、球囊及支架的选择、抽吸导管的使用,PCI术后的病理学改变,使学员们一进入介入治疗领域就接受规范化的培训,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介绍了影像学辅助检查包括光学相干成像及血流储备分数的基本操作及临床价值。蒋雄京教授就经导管肾动脉去神经化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这项新技术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开幕式由乔树宾教授主持,高润霖院士做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展和展望的报告,陈纪林教授和杨跃进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指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进行规范化培训一方面是实现介入治疗规范化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进一步促进介入治疗规范发展的重要途径,乔树宾教授做的如何增加PCI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是他行PCI治疗的多年经验总结,参会学员对此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陈韵岱教授的女性冠心病专题让与会者对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及介入治疗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冠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与来自中日友好医院郑金刚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斌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他们在处理CTO病变中的心得。从术前的评估、读片技巧、冠脉增强CT的指导作用、操作中的细节,包括导丝的塑形、逆向治疗中微通道的选择、提高球囊通过的技巧、正逆向导丝操作技巧方面结合病例向学员们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指导。在左主干病变专题中,杨跃进教授对经桡动脉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治疗策略、技术成功的关键点和介入治疗经验,尤其是经桡动脉完成了分叉病变的双支架治疗,展示了经桡动脉路径的优势及经桡动脉可完成复杂病变,获得好的效果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徐波教授介绍了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危险分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伟民教授就左主干介入治疗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报告,随后钱杰教授还就血管内超声(IVUS)在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做了深入讲解。
而分叉病变专题中,陈纪林教授提出的分叉病变分型(Fuwai Chen)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同时对分叉病变和开口病变的治疗策略给予细致的阐述。此外会议针对分叉病变的研究进展及保护钢丝的应用均给予细致的讲解。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专题中,颜红兵教授就抽吸导管在AMI中的使用价值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刘海波教授和胡奉环教授对AMI再灌注治疗策略及复杂病变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学员自带病例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了学员对指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来践行指南。此外,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合并心房颤动、血小板抵抗的患者的识别和处理也更加强调了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基石这一理念。
疑难病例和并发症讨论是历届FIC学习班最为精彩的环节。本届培训班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及来自外地的专家把各种复杂病例和严重并发症提供给全体代表,大家共同讨论其处理策略和各种处理原则。目的就是希望提供一个平台使全国各地的专家将他们的病例和经验与青年介入医师一起交流、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此外,按照介入治疗实际操作过程的模拟器练习为学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与学习和体验机会。
本次培训班遵循由基础到临床、理论与实践、由浅入深的原则,兼顾各级医生的需求,授课形式多样、科学性强、讲解生动,学员一致反映在国内建立这样一个介入治疗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介入治疗的健康发展,配合国家的冠脉介入规范化治疗,提高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非常有益,相信FIC2013在明年将给学员带来更多实用的、更为全面的富含学术价值的内容。
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冠心病诊治中心
陈石 住院医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诊治 chenshi19840920@163.com 通讯作者:高立建 gljxra0104@yahoo.com.cn
R54
C
1000-3614(2012)06-0480-01
10.3969/j.issn.1000-3614.2012.06.024
2012-10-09)
(编辑: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