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亮
山东省定陶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山东定陶 274100
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由肝失条达,肝胃不和而致,表现为胃脘痛、胃肠功能失调等胃肠道症状。西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病情多有反复。而中药可以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改善患者的体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自2008年01月~2011年12月期间,笔者采用柴芩泻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并设置对照组66例作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将从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病房收集的13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对照组66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00年全国慢性浅表性胃炎研讨会确定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确定。中医辩证属肝胃不和型[1]。并将消化性溃疡者,既往有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史和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三联疗法:阿莫西林胶囊(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7020581)0.125 g,替硝唑片(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H44021585) 0.5 g,均2次/d;枸椽酸秘钾胶囊(丽珠得乐,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H10920098)0.3 g,3次/d,口服1周。
1.3.1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柴芩泻心汤加减方。药物组成:柴胡 10 g、黄芩 15 g、半夏 10 g、黄连 10 g、干姜 10 g、人参 10 g、炙甘草 6 g、焦三仙各10 g、大枣5枚。 临证加减:热偏重者加重黄芩、黄连用量,或加栀子6~10 g;吐酸者加煅瓦楞15~25 g;湿偏重者,加藿香15 g,佩兰15 g;兼血瘀者加丹皮、赤芍,血瘀重者加三棱l0 g、莪术10 g。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8周为一个疗程。
1.3.2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多潘立酮片(马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F120033213 )10 mg,每日3餐前口服。8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各项指标的量化积分变化情况。(1)临床症状积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评分,按症状轻重程度分为4级。0分:无胃脘疼痛、胁肋胀痛、腹胀、口苦等症状;1分:临床症状(胃脘疼痛、胁肋胀痛、腹胀、口苦等症状)表现较轻;2分:临床症状(胃脘疼痛、胁肋胀痛、腹胀、口苦等症状)表现较明显,但并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3分:临床症状(胃脘疼痛、胁肋胀痛、腹胀、口苦等症状)表现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2)胃镜观察指标积分。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对胃镜观察所见进行评分,按胃镜下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4级。0分: 胃黏膜无充血水肿,无明显红白相间表现,无糜烂;1分:胃黏膜有红白相间红相为主,无糜烂;2分:胃黏膜有红白相间红相为主,有糜烂,无充血水肿;3分:胃黏膜有红白相间红相为主,有糜烂,有弥漫充血水肿。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检查,于疗程前后各检查一次。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参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和胃镜观察指标积分总积分改善2个等级或临床症状、胃镜观察指标完全消失。有效:总积分改善1个等级,临床症状、胃镜观察指标改善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和)胃镜观察指标加重。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胃脘疼痛、胁肋胀痛、腹胀、口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DP<0.05
临床症状 治疗组(n=70) 对照组(n=66)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胃脘疼痛 2.8±0.6 0.6±0.7*D 2.8±0.7 0.7±0.6*胁肋胀痛 2.9±0.5 0.4±0.4*D 2.8±0.5 0.6±0.5*腹胀 1.9±0.6 0.5±0.6*D 2.0±0.7 0.6±0.6*嗳气 2.2±0.5 0.3±0.5* 2.1±0.6 1.2±0.7*口苦 2.3±0.9 0.6±0.8*D 2.1±0.8 0.7±0.6*纳差 2.4±1.0 0.9±0.7* 2.3±0.9 1.2±0.9*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胃镜观察指标积分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胃镜观察指标积分比较(±s)
表2 两组胃镜观察指标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DP<0.05
临床症状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胃黏膜红白相间 2.7±0.9 0.6±0.5 2.7±0.8 0.5±0.4胃黏膜糜烂 2.8±0.7 0.6±0.5 2.9±0.6 0.5±0.4胃黏膜充血消肿 2.8±0.7 0.8±0.9 2.8±0.8 0.8±0.8
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诉不适情况、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均未见异常。
本病中医属于“胃院痛”“痞证”“嘈杂”等范畴,多因脾胃虚弱、情志内伤或饮食劳倦致脾胃损伤,功能失常,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产生胃脘疼痛[2]。本病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相关。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而脾胃升降依赖肝之疏泄。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气机郁滞而产生胃脘疼痛。因此,治疗本病在调理脾胃的同时亦要兼顾疏肝理气。本研究临床观察所用方剂柴芩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加柴胡并加大黄芩用量而成。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调和脾胃的著名方剂,组方以辛开苦降,补泻兼施,寒热并投,升降双调为主要特点[3]。正合慢性胃炎之脾胃失调,胃失和降之病机,又加疏肝理气之柴胡,疏达肝木之气,以行气机之郁滞,缓解胃脘疼痛。全方共奏疏肝理脾、调和脾胃、开结消痞之功效。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芩、黄连具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4],党参可抗胃黏膜损伤[5],柴胡皂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
本临床观察表明,柴芩泻心汤适用于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仅能有效缓解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腹胀,嗳气,口苦,纳差等症状,胃镜结果还证明其能消除或减轻胃黏膜炎症充血,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服用依从性较好。
[1]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5(2):172-175.
[2] 张晓明.柴平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8):94-96.
[3] 孔月晴,李富英.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56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28-1429.
[4] 张琳.幽门螺旋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关系及防治研究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9):521-523.
[5] 刘良.党参及其有效成分抗胃黏膜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学院,1990:56-65.
[6] 张本.柴胡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J].国外药学(植物药学分册),198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