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怡,李 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脑瘫的西医治疗是以外科矫形及康复为主,西药对症治疗为辅,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取得很大进展,笔者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观察以头皮针为主针刺治疗脑瘫患儿37例,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用病例为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部就诊的37例患儿,全部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专题研讨会确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4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
针刺病例全部选用头皮针为主,通过辨证,对症配用四肢及躯干部穴位。
头皮针选穴:按照《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取顶中线(百会穴与前顶穴之间的连线),顶颞前斜线(百会前1寸的前神聪穴与悬厘之间的连线),顶颞后斜线(百会穴与曲鬓穴之间的连线),顶旁1线(督脉旁1.5寸,从通天穴向后引一条1.5寸的线),顶旁2线(督脉旁旁开2.25寸,从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每次取2~3条线,除顶中线外,均双侧取穴。操作:选用1~1.5寸30号不锈钢针,常规消毒,针尖与头皮呈30°角进针,快速刺入皮下,当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深度约为半寸,留针半小时,期间每隔10 min,施高频率捻转补法1次,每次30 s左右。
配穴:上肢主要选用曲池穴、合谷穴;下肢主要选用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溪穴。若上下肢运动障碍严重,可随症加减手部穴(八邪穴等)、足部穴(丘墟穴、地五会穴等)。若智力低下,加神庭穴、本神穴等;若伴有癫痫、惊厥,加脑户穴、脑空穴等。操作:选用1.5寸30号不锈钢针,常规消毒,进行针刺,常规方法进针,得气后即起针。
每14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天,再行第2个疗程。
显效:异常姿势基本消失,肌张力基本正常,DQ、ADL提高10分以上;有效:异常姿势有好转,肌张力有好转,DQ、ADL提高5~9分;无效:异常姿势无变化,肌张力无明显改变,DQ、ADL提高4分以下。
临床观察治疗共37例,显效率40.2%,有效率51.5%,无效率 8.3%。
患儿李某,男,两岁半,以左侧肢体萎软无力,不能独立行走1年,于2011年11月25日来我院针灸部门诊就诊。患儿体质尚佳,无高热、惊厥等病史。3月竖头,6月独坐,4个月时,家属发现患儿左臂完全不能动,且一直不能侧卧及翻身,一岁半时仍不能独自站立及行走。曾于天津市某医院查头颅CT示脑白质发育不良。后于天津市儿童医院进行器械矫正治疗两月余,效果不甚理想。来我院时:左腿无力,不能站立,左手握拳状,左侧上下肢肌力均为1级。诊断:脑性瘫痪。治疗原则:通窍益髓、息风解痉。
针刺取穴:取右顶颞前斜线、右顶颞后斜线、双侧顶旁1线。选用1.5寸30号不锈钢针,常规消毒,针刺手法如前所述。针刺右顶颞前斜线及右顶颞后斜线时,将此2条头穴线各分为5等分,第1针由头穴线上方起点开始进针,将针体达到上1/5头穴线,第2针由前一针的针尖末端为起点,向下继续进针使针体达到中2/5头穴线。体针选用双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溪穴、曲池穴及左侧合谷穴、八邪穴,常规刺法,平补平泻,得气后即起针。因患儿手固握不展,取三间穴及后溪穴对刺,施快速捻转泻法行针半分钟后,留针20~30 min。配合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日1丸。
经治半个疗程后,患儿左下肢肌力达3+级,左上肢肌力3级,左手除大指不能外展,余四指皆恢复正常,治疗1个疗程后,患儿左下肢肌力基本正常,可走、跑,左手固握症状消失,大指微曲,余四指正常如故。故随症减少针刺穴位,以恢复左手指精细动作为主,取右顶颞后斜线、双侧率谷穴、左侧八邪穴、三间穴及后溪穴,继续治疗3个疗程,患儿症状完全消失。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小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1],是小儿主要致残疾病之一。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西医认为早产、产伤及围生期窒息等是脑瘫的主要病因。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危重新生儿抢救存活率大幅提高,脑瘫的发病率也有增高趋势,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患儿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磨难和痛苦。
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特定的病名,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痿证”或“痉证”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手足痿软无力、智力低下,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阴阳气血亏虚、脑窍失充所致。故脑瘫为病,虽然病因病机复杂,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脑部发育不良,从而产生智力、精神、视听以及四肢的各种障碍。头皮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及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进行适量的刺激,可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功能代谢,从而达到通调诸阳、通利清窍的功效。
《本草纲目》言:“脑为元神之府”,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枢机,主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而“元神”是由先天之精化生,先天元气充养,脑瘫患儿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阴阳气血亏虚,使脑髓不充,元神不全,故而产生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方面的障碍,眼、耳、口、鼻、舌等五官外窍,皆位于头面而通于脑,故脑瘫为病,也会产生视听、语言等方面的障碍。
以头皮针为主结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是针对病因病位的治疗,体现了腧穴的近治作用。顶中线位于头顶部,连贯百会穴及前顶穴,可以通达阴阳脉络,联络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2];2条顶旁线与大脑前主动脉主干投影区相应,可以改善大脑前动脉血液循环、兴奋皮质感觉区[3],且其位于督脉旁开处,可协同加强顶中线的作用;2条顶颞斜线位于颞部,颞部较之其他头骨薄,其骨缝最密集,且此处神经血管极为丰富,故而对针刺较为敏感,针刺效应更佳,且此处为颞叶所在,对于提高智力亦有良好作用[4]。
该法取穴少而便捷,且小儿易动,取头皮针可以使患儿在留针期间自由活动,易于被患儿及家属接受。现代医学亦发现,针刺头部皮层可以调节和改善病理状态,代偿已变性或坏死的脑细胞[5~6],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 谢宗亮,曹奕.“百会”穴针灸治疗临床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1):29
[3] 李华伟,马丙祥.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37-38
[4] 鲍超.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评价[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5] 施炳培.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1991(2):44-48
[6] 周蕾.针刺为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3,25(5):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