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针刺法治疗颈椎病

2012-01-24 12:11:52王子旭李志道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医者针法互动式

王子旭,李志道,王 卫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三步针刺法为李志道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此法是指依次按互动式针法、阻力针法及常规针刺留针法三步进行操作的针刺方法。该法主要用于治疗痹痛,如颈椎病、腰椎病及肩凝症等,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收效显著,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1 腧穴选取

1.1 互动式针法

选穴时,依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分别选取:手少阳三焦经中渚穴和经外奇穴落枕穴或足少阳胆经阳辅穴和悬钟穴治疗少阳经循行部位颈项部酸痛、颈筋挛急、肌肉僵硬的症状;选取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和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治疗太阳经循行部位颈项部酸痛、经筋挛急的症状。

1.2 阻力针法

选取阿是穴及阿是穴上下1寸处进行针刺手法操作。

1.3 留针法

以颈椎局部取穴为主,常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为基本方,颈型颈椎病加天牖、天宗;神经根型颈椎病加天窗、颈壁、肩髃、肘髎、尺泽、小海;椎动脉型颈椎病加天宗、印堂、攒竹。

2 具体操作

第一步:互动式针法。嘱病人取坐位,医者根据其颈部活动受限的症状,针刺相应腧穴,得气后行捻转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及相应处。可针刺悬钟、阳辅穴,直刺1寸,或针刺落枕穴及中渚穴,直刺0.3~0.5寸,得气后,持续捻转,嘱病人左右活动颈部,直至患者颈部症状缓解;或选取外关穴和后溪穴,直刺0.5~1寸,得气后,持续捻转行针并嘱病人前后活动颈部,直至症状缓解;以上取穴可结合临床,配合或交替使用。

第二步:阻力针法。为进一步巩固疗效,令患者活动患处,确切地找出阿是穴,针刺阿是穴至合适的深度后,拇指做单向捻转,至针体捻不动时,即为针体已被肌纤维缠绕,接着做提插手法。提插2~3次后,肌纤维被拉断,在做前两次手法时,医者会感觉阻力很大,其原因有时是针体在带动局部肌肉在运动。随后再做边捻转边提插的手法3~6次,至此行针手法即告完毕。临床上通常结合阿是穴合刺的方法在阿是穴周围的疼痛处斜刺,并做如上所述的阻力针法[1]。其后起针,再次令患者活动,找到第2处痛点,重复如上操作。一般找2~3个痛点进行阻力针法的针刺操作后,进行下一步针刺操作。

第三步:留针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针刺双侧风池穴、双侧天柱穴及颈夹脊穴,并临证加减。针刺得气后,留针25~30 min,之后起针。

3 病例

肖某,女,52岁。主诉:颈项部酸痛伴活动受限1周余。伴右侧偏头痛、颈肩酸痛、右手中指小指麻木。查:颈椎5、6、7棘突右侧旁压痛,颈肌僵硬。X光片示:颈椎前突生理曲度消失,第5、6、7颈椎前缘有唇样增生,5、6间隙变窄。既往颈部无外伤史。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取右侧落枕穴、中渚穴及外关穴、后溪穴,做互动式针法,患者颈部左右前后活动受限症状明显缓解,随后,先后找到两处痛点,在其痛点处行阻力针法。患者颈肩酸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减轻后,针刺右侧天窗,使针感向肩膀传导,随后起针,针刺右侧颈壁,使针感向手指方向传导,之后起针。再针刺双侧风池、天柱、颈夹脊及右侧肩髃、肘髎、尺泽、小海,得气后留针,25~30 min后起针。经3次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4 按语

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以项强、颈肩痛、颈筋挛急为主,伴头痛、眩晕、手麻等症状。西医将其分为5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三步针刺法长于治疗颈型、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减轻颈椎病引起的疼痛,较快地缩小疼痛范围。经过临床实践发现,此种操作方法的疗效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相比,疗效更快,更为显著。而在交感型及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面,三步针刺法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一样,具有局限性,其原因为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症状表现众多并具有个体差异性;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保守治疗疗效具有局限性。

其中,互动式针刺法主要用于治疗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颈项部痹痛,缓解经筋挛急。通过医者行针,患者活动患处的方式,使得气至病所,从而疏通经络、通畅气血,减轻疼痛。同时,随着局部疼痛及颈筋拘挛的症状减轻,疼痛范围逐步缩小,直至患者可以找到明显痛点。这为下一步操作阻力针法打下基础。

阻力针法以压痛点作为治疗点,亦属于对症选穴法,正如《灵枢·经筋》中所述“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腧”。该法能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互动式针法的治疗效果,可使针刺效应大大加强并延长针刺作用时间。阻力针法施以重雀啄手法,并将肌纤维拉断,使局部形成创伤,此创伤相当于在穴位处长时间留针,延长了针刺作用时间,更好地发挥了遗留针感法的作用。同时,应用阿是穴合刺,即沿肌肉的纵向走行,在阿是穴上针刺后,再向周围,特别是阿是穴上下的疼痛处斜刺的方法,进一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而产生的疼痛症状。此外,结合报刺法,在缓解一处阿是穴疼痛后,再选取另几处阿是穴进行阻力针法治疗,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1]。

在完成前两步治疗后,因颈项部症状已得到一定的缓解,与单纯进行针刺留针相比,三步针刺法更有利于疏通经络、通畅气血、减轻疼痛、缩小疼痛范围。此外,三步针刺法体现了“守神”的重要性。互动式针法强调医患之间的活动互动[2],体现了“动守神”;而操作阻力针法后,被拉断肌纤维的创伤处所达到的延长针刺作用的效果,也与医者持针守气所体现的“静守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见,三步针刺法使以上的3种针刺方法相结合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了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1] 李志道,吕炳强.报刺、合谷刺、阻力针法在临床中的结合使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6):4-5

[2] 高旸,陈爽白,徐放明.浅谈患者守神与互动式针刺法[J].中国针灸,2004,24(5):333-334

猜你喜欢
医者针法互动式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14
我是医者
草原歌声(2020年1期)2020-07-25 01:45:18
非常医者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44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