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2012-01-24 08:43李瑞星
中医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阳气病机针刺

琚 玮,李瑞星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8)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为慢性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又称为Gelineau 症候群,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为时短暂的、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睡眠,多伴有一种或数种症状,包括猝倒症、睡瘫症和入睡幻觉。该病为睡眠障碍的一种,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患病率较高,一般为0. 03%~0.16%[1],香港有报道[2]称,中国发病率约为0.034%。西医治疗主要采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及抗抑郁剂,疗效欠佳,且副作用突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发作性睡病取得了一些进展,使人们对该病的中医诊疗予以一定关注。现将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根据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为中医学“多寐”、“嗜睡”、“嗜卧”、“晕厥”等范畴,后世医家又有“多睡”、“多卧”、“善眠”之称。中医学对于睡眠的认识和理论是建立在《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基础之上的。结合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的认识,可将该病病因病机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阴阳失调

《灵枢·大惑论》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寒热病》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指出阴阳的升降出入失常,阳不出于阴,或阴盛阳虚,皆可导致多寐、嗜卧。

1.2 湿阻中焦,清阳不展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虚弱则易致湿邪困阻,痰浊壅盛,升降失调,进而导致清阳不展,不能达于头窍四末而出现倦怠嗜卧、头晕、神志不清等症状。《灵枢·大惑论》曰:“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泾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丹溪心法·中湿》曰:“脾胃受湿,沉困无力,倦怠嗜卧。”《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言:“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血证论》云:“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也。”一项证候学分析[3]显示,约一半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为脾虚湿困。由此可见,湿阻中焦、脾虚湿困、清阳不展为发作性睡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1.3 脾肾阳虚,脑髓失充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输布水谷精微达四肢百胲。脾阳虚衰则运化无权,导致湿浊内生,阻遏阳气,出现困顿无力、倦怠嗜卧。肾为先天之本,纳元阴元阳之气,被称为五脏阴阳之本。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肾阳为诸阳之本,正所谓“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虚则一身之阳虚,出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手足不温、昏昏欲睡等,正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言之“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脾肾阳虚,先天与后天不能互资互助,导致脑髓失养,出现《灵枢·海论》所描述之“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路志正教授[4]认为,发作性睡病病因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但不论虚实,总以阳气不足、脾虚湿盛为根本,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1.4 肝胆郁热,气机不畅

《太平圣惠方》曰:“积热不除,肝胆气实,故令多睡也。”《圣济总录》曰:“肝胆俱实,营卫壅塞,则清净者浊而扰矣,故精神昏愦,常欲寝卧也。”肝胆郁热,气机不畅,久之气郁化火,痰热内扰,清窍被蒙,导致神识昏聩,多卧嗜睡。

1.5 瘀血阻滞

《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则精神乃居。”皆说明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濡养,血脉和利,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情志活动。外伤或其他因素导致瘀血阻滞,气血运行失调,阳气不能畅达全身,则出现神倦嗜卧。

1.6 其 他

有学者[5]认为,风、痰在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情志诱发,内生风邪,风痰扰动,上干脑神,则致本病。总之,发作性睡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和,阳不出于阴,关乎五脏六腑,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分为虚实两端,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临证时应详细问诊,四诊合参,详辨病因,把握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2.1 药物疗法

2.1.1 调节阴阳

卢化平[6]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发作性睡病1 则获良效,旨在调节阴阳、温通心阳、潜阳安神,药用柴胡、黄芩、半夏、党参、桂枝、生龙牡、茯苓、石菖蒲、远志、百合、生姜、炙甘草等。

2.1.2 健脾升清,化湿开窍

有多位学者[7-10]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发作性睡病,均获效佳。张泽玫[11]采用自拟方健脾饮(主要药物为炒白术、黄芪、鸡内金、黄精、橘红)辅助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提高了临床疗效。柴茂山[12]采用自拟升清醒脑汤(主要药物为葛根、升麻、柴胡、丹参、川芎、藿香、石菖蒲等)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46 例,取得了近期93.15%、远期97.79%的疗效。曹艳杰等[13]采用自拟补气轻身汤(主要药物为黄芪、党参、白术、桂枝、茯苓、苍术、薏苡仁、石菖蒲、郁金、木香、制半夏、陈皮等)治疗多寐症20 例,取得了明显疗效。刘同珍等[14]自拟醒脾化湿汤(主要药物为白术、茯苓、白豆蔻、石菖蒲、佩兰、厚朴、车前子)治疗嗜眠症42 例,获良效。路志正教授[4]临床常用藿朴夏苓汤、胃苓汤、三仁汤、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发作性睡病,健脾祛湿醒神,达到了湿去神清的目的。

2.1.3 温阳祛湿,开窍醒神

徐庆等[15]采用附子汤加味(药用附子、桂枝、人参、白术)治疗老年性多寐,取得了满意疗效。有报道[16]采用桂附理中汤治愈了发作性睡病1 例。凌方明[17]采用温阳化湿法治疗发作性睡病1 例,药用黄芪、党参、茯苓、炮附子、干姜、白术、桂枝、厚朴、甘草等,水煎温服,病情稳定后续以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获良效。陈东成等[18]以真武汤加减治疗发作性睡病1 例,获愈。田立军[19]运用肾气丸加味治疗发作性睡病32 例,有效率占93.7%。对于年老体弱的多寐患者,路志正教授[2]认为病机多为肾阳虚衰,临床常用附子理中丸、右归饮加减治疗。

2.1.4 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王海霞[20]认为,多寐可由气实胆热所致,应给予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发作性睡病患者多有抑郁、躁狂等伴随症状,中医病机为肝郁痰阻,故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化痰类药物予以兼顾,如厚朴、香附、半夏、郁金等。

2.1.5 活血化瘀

夏如宁等[21]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发作性睡病1 例,疗效佳。王海霞[20]认为,瘀血阻滞导致脉道闭塞,阳气不能畅达全身而致嗜睡,临床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路志正教授[4]认为,对于瘀血阻滞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治宜理气活血、化瘀通络,多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

2.1.6 祛风化痰

彭朗[5]认为,发作性睡病可参考痫病辨证论治,发作期加用祛风或熄风药,以祛风痰为主,缓解期针对病机本质,佐以祛风或培补后天以预防动风发生,是很有意义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2.2 针灸治疗

王雪峰[22]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发作性睡病2 例,其中1 例辨证为气虚痰阻,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内关、神门、百会穴,同时灸双侧足三里,治疗10 d 基本痊愈;1 例辨证为肝气郁结,针刺风池、太冲、内关、神门、阳陵泉、膻中穴,治疗14 d 而愈。王惠等[23]采用针灸治疗发作性睡病10例,取穴百会、人中、风池、内关、神门、申脉、照海,痰湿困扰者加丰隆,脾肾阳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痊愈4 例,好转4例,无效2 例。马立新[24]取穴申脉、照海、百会、三阴交,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阳,而后泻阴”为原则,治愈发作性睡病1 例。慈勤仁等[25]采用针刺治疗发作性睡病18例,主穴取风池、风府、天柱、水沟、印堂、内关、上星,辅以辨证取穴,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巩固。赵因等[26]指出,督脉在发作性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临证时应通过调理督脉来治疗该病。朱慧明等[27]以电针“督脉十三针”与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交替运用,结合耳穴贴压神门、脑干、皮质下、枕小神经点、肝、脾、心等,治疗发作性睡病32 例,有效率占97%。刘锦丽[28]针刺百会、风府、悬钟,同时结合梅花针沿督脉、膀胱经、胆经在头部的循行方向扣刺,治疗发作性睡病21 例,有效率占95.2%。周怡[29]采用七星针扣刺膀胱经第一侧线,针刺内关、三阴交、百会,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发作性睡病2 例,获愈。叶晨琳等[30]以针刺脾经、心经穴位为主,结合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治疗发作性睡病5 例,好转4 例,改善1 例。

3 小 结

发作性睡病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湿、痰、热、风、瘀等多种致病因素均可造成五脏六腑偏离正常状态,而五脏不足或过盛亦可与致病因素相结合,出现湿阻中焦、脾虚湿盛、肝胆湿热等症状,导致阴阳失于调和而发为本病。目前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辨证亦缺乏统一的认识及标准。虽有报道证实中医药治疗该病可收取一定疗效,但多为少数病例报道,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及研究,且用药多依据个人经验,处方及疗效判定标准亦不一致,对于临床学习及参考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对于发作性睡病的研究仍需广大医学工作者继续努力,以进一步明确该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1]Vignatelli L,Plazzi G,Bassein L,et al.ICS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narcolepsy: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J]. Sleep,2002,25(2):193-196.

[2]Wing YK,li RH,Lam CW,et al. The prevalence of narcolepsy among Chinese in Hong Kong[J]. Ann Neurol,2002,51(5):578-584.

[3]戴中,白文,柳洪胜,等.88 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证候学分析[J].中医杂志,2009,50(4):336-337.

[4]刘宗莲.路志正教授治疗发作性睡病撷菁[J].中医药学刊,2002,20(7):7-8.

[5]彭朗,王少杰.发作性睡病从中医痫病辨治探讨[J]. 中医杂志,2011,52(5):386-389.

[6]李淑芳,郑国宁,王辉.卢化平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307-1308.

[7]刘占文.补脾升阳化浊开窍法治疗发作性睡病举隅[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6):43.

[8]秦为民.补中益气汤合麻黄治疗发作性睡病20 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785.

[9]刘占雷,崔云涛.补中益气法治疗多寐30 例[J].陕西中医,2003,24(2):119.

[10]赵文研,陈荣.补中益气汤新用[J].光明中医,2011,26(9):1887-1888.

[11]张泽玫. 健脾饮辅助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2):4-5.

[12]柴茂山.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46 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10):1884-1885.

[13]曹艳杰,曹彦英. 补气轻身汤治疗多寐症20 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6):378.

[14]刘同珍,刘昭坤. 醒脾化湿汤治疗嗜眠症42 例[J]. 新中医,2006,38(10):82.

[15]徐庆,吕波.温补肾阳法治疗老年多寐的体会[J].黑龙江中医药,2009,38(6):20.

[16]苏巧珍,连新福.桂附理中汤治愈发作性睡病1 例[J].中医研究,2007,20(5):47-48.

[17]彭宣军.凌方明教授临证验案3 则[J].新中医,2008,40(9):111.

[18]陈东成,陈几明.真武汤验案3 则[J].山西中医,2003,19(4):43.

[19]田立军.温肾开窍法治疗发作性睡病32 例[J].光明中医,2010,25(5):813.

[20]王海霞. 多寐辨治之我见[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2):96-97.

[21]夏如宁,许进秀,邢军. 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58.

[22]周丽.王雪峰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发作性睡病2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283.

[23]王惠,蔡国锋. 针刺治疗发作性睡病[J].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3):26-27.

[24]马立新.补申脉泻照海针刺治疗发作性睡病验案[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36.

[25]慈勤仁,解乐青,仲春光. 针刺治疗发作性睡病18 例[J].中国针灸,2007,27(8):568.

[26]赵因,刘红.针刺督脉治疗发作性睡病探析[J].北京中医药,2008,27(12):950-952.

[27]朱慧明,杨国晶,李阿玲. 电针与耳穴贴压法治疗发作性睡病临床观察[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1):81-82.

[28]刘锦丽.针刺加梅花针治疗发作性睡病21 例[J].中国针灸,2000,20(7):412.

[29]周怡. 针刺与耳压并治发作性睡病[J]. 江苏中医药,2002,23(7):36.

[30]叶晨琳,孙莲雄,邹伟. 针药并用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临床总结[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32-33.

猜你喜欢
阳气病机针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清明的雨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