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经》五藏风

2012-01-24 08:43周昱畅周昱上赵国惠
中医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素问

周昱畅,周昱上,赵国惠,吴 航

(1.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2.大连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长春分公司,吉林长春130000)

五藏风首见于《素问·风论》,历代医家对其归属争议颇多,或认为五藏风是外感风邪之表证,或认为是中风病古代藏府分类法中的一种。那么,在《素问·风论》中其本意又是如何呢?

在《素问·风论》篇中云:“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杨上善注曰:“门户,空穴也,邪气所中之处,即偏为风,故名偏风。”王冰注曰:“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由此可知五藏风是偏风之一类。那么,在现在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上“中风病”一节中明确指出,根据中风发病的不同阶段,在《内经》上有不同的名称记载,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因此可以确定偏风为现代临床中风之半身不遂证,而五藏风亦归属于现代临床中风病的范畴。

那么,五藏中风后其症状是如何呢?《素问·风论》篇中对五藏中风的临床症状及诊断部位有着详细记载,如:“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噫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可以看出,五藏中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仅与五藏生理功能有关,还与各藏的经络循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诸风》篇中对五藏中风病证亦有详细记载,如:“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腹满,身通黄……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

孙思邈又根据五藏中风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可治、不可治两种,对可治者又记载了具体治法及方药,如:“肺中风者……不见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肝中风者……若唇色青,面黑,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心中风者……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治,五六日死。脾中风者……吐咸汁汗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复治。肾中风者……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者,尚可治,急灸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1]可见,在唐代孙思邈时期,五藏中风理论尚在临床上应用,并逐步补充完善。

那么,五藏究竟与中风关系如何呢?下面主要从五藏的生理功能特点方面来阐释。

1 肺藏与中风

肺主一身之气,特别是宗气的生成,《灵枢·邪客》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诸风》篇云:“凡风多从背五藏俞入,诸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藏故也。”指出五藏受风,肺先受病。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聚会于肺,血液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医学正传·气血》篇云:“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肺的功能异常,亦可使血行出现障碍,导致中风的发生。

肺在体合皮。《素问·皮部论》篇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指出外邪伤人的过程,一般是先由皮毛而入,如果肺的功能正常,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如果肺的卫外功能异常则外邪就可从皮毛而入经络藏府,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五藏中风就是风邪中五藏之俞穴引发。

2 心藏与中风

心主血脉。《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则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甚至气血瘀滞,血脉运行受阻而发生中风。

心主神志。《灵枢·邪客》篇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如《灵枢·本神》篇云:“心藏脉,脉舍神。”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可出现精神思维活动障碍,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

另外,心开窍于舌,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灵枢·忧恚无言》篇云:“舌者,音声之机也。”《灵枢·经脉》篇云:“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如果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则可见舌强、语蹇或失语等症。

3 肝藏与中风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生理功能。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减退,气机的疏通和畅达就会阻碍,从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从而导致血行障碍,使血瘀脉道;或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血从上逆,甚或导致卒然不知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泄太过等,还可导致各种出血,进而导致中风的发生。

肝在体合筋。《素问·痿论》篇云:“肝主身之筋膜。"如果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便可出现手足振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4 脾藏与中风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络脉空虚,易导致风邪入中。或嗜食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就可导致中风的发生。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篇云:“脾主身之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四肢皆禀气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的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关。故有“四肢不举,皆在脾土”的说法。

5 肾藏与中风

肾主藏精。《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各藏阴阳之本。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导致其它各藏的阴阳失调,如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即称作“水不涵木”,可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导致中风的发生。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灵枢·海论》篇云:“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进而导致昏不知人。

肾司二便,大小便的排泄与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如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可导致大小便失禁及大小便闭等。

综上所述,中风的发生并不象现在临床上普遍认识的仅与心、肝、肾三藏有关,而是肺、心、肝、脾、肾皆可导致中风的发生。五藏中风在古医籍《黄帝内经》中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唐代孙思邈也曾应用于临床实践。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开拓当今临床治疗中风的思路,使五藏中风理论在当代临床医学中被重新认识,并继续发扬创新,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