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珍主任医师运用麻黄经验

2012-01-24 08:43王抗战李德珍蒲成哲
中医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李老症见咳喘

王抗战,李德珍,蒲成哲

(天水市中医医院,甘肃 天水741000)

李德珍主任医师是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理事,甘肃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天水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天水市名中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李老擅长肝病、消化内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在《中医杂志》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 余篇,主持完成市级科研课题3 项,获天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

麻黄辛苦温,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之功。《本草正义》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20 余方均用本品,以之治疗伤寒、咳喘、水湿、历节、黄疸等疾病。李老临床运用麻黄多年,将其功能特点概括为“宣、散、通、兴”4 个字,认为虽然临床上麻黄被用作发汗峻药,但用之得当,配伍有法,治疗他病亦收效甚捷,现将临床用药体会总结如下。

1 应用范围

1.1 感 冒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之功。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轻咳或不咳,咽痒,鼻塞、流涕、喷嚏,舌正,苔白或微黄,脉浮紧或数紧,常以荆防败毒去荆芥加麻黄组方,1 d 1 剂,3 剂后如汗出较多者,麻黄减至6 g,再服3 剂。流感患者体温较高者,可重用柴胡20~30 g。李老临床反复观察并经亲身体验,运用荆防败毒散或人参败毒散治疗感冒(流感),加麻黄与否,疗效差异较大;加用麻黄能明显提高疗效,迅速改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鼻塞、流涕、咽痒等鼻咽部症状,且绝大多数患者服药后并无明显汗出等不良反应。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浊涕或清涕,咽痒咽痛,咽部红肿,轻咳,舌红或舌边尖稍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初期常在银翘散基础上加麻黄,亦能明显提高疗效,表解汗出后可去麻黄,随证施治。虚人感冒,症见胸脘痞闷,咳痰食少,乏力,常在参苏饮基础上,去苏叶加麻黄(以6 g 为宜)取效。治疗感冒总以解表泻邪为先,若不加辨证,随意辛凉或寒凉,令表邪郁闭,久久不解,病势缠绵,或身楚不已或低热不退,或胸闷久咳。

1.2 咳 喘

麻黄有宣肺散邪,止咳平喘之功。实证咳喘以宣肺散邪为第一要务;虚证咳喘亦不离止咳平喘。李老临床常以麻黄配瓜蒌为对药,治疗咳喘之证。《便易经验集》云:“要知栝蒌可寒可热,不寒不热,似补似泻,非补非泻。”两药配伍,辛润相济,宣降相须,寒温相宜。如寒邪犯肺所致咳喘,多配桔梗、杏仁、前胡、甘草;若外寒内饮,常配细辛、射干、干姜、半夏、五味子、炙甘草;肺热咳喘,常配石膏、黄芩、桑白皮、杏仁、芦根、鱼腥草、浙贝母、生甘草;外寒里热,采用麻杏甘石汤作为基础方加减;久咳不止,可配五味子、款冬花、紫菀、桃仁、罂粟壳、牡荆子、紫金牛。切忌一见咳嗽,便套用西医“消炎”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不知宣散,畏麻黄为虎狼,不用或少用,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喘不止。

1.3 水 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偏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滑数,常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僵蚕、蝉蜕、白茅根、益母草、车前草治疗取效;偏风寒者,伴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常以三拗汤合五苓散取效。两者麻黄可用至10~15 g,肿消后酌情减量。慢性左心衰竭者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为主要表现,症见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心悸、乏力或水肿,李老习用上海名中医陈苏生先生的风心保安汤,处方:蜜炙麻黄5 g,桂枝6 g,当归9 g,赤、白芍各9 g,丹参12 g,桃仁9 g,杏仁9 g,远志5 g,酸枣仁12 g,磁石30 g,茯苓12 g。方中麻黄宣肺活血,通郁利水。慢性右心衰者以体静脉淤血为主,症见腹胀、纳差、恶心、呕吐、水肿、肝大、呼吸困难,常用陈修园消水圣愈汤,该方系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而成。方中麻黄通心气、温心阳、破坚积,并有利尿作用;桂枝通阳利水;附子强心,细辛散陈寒;加知母育阴化气,遂成阴阳既济之功。

1.4 痹 证

《金匮要略·痉湿暍篇》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均有麻黄,开麻黄治疗风湿、历节、痹证之先河,后世《宣明方论》防风汤、《类证治裁》薏苡仁汤亦均用麻黄组方。风湿热痹证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病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苔黄,脉数,常以麻杏薏甘汤、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加僵蚕、地龙、忍冬藤、蚕砂、滑石等治疗,以麻黄宣痹通经。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肌肉冷痛、麻木、重着,得温则舒,舌淡红,脉沉,常以乌头汤为基础方,加蜂房、地鳖虫、当归、淫羊藿等治疗,方中麻黄配附子(或制川乌)、黄芪,麻黄行表以开泄腠理、逐邪通络,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外达,黄芪补气走表固卫,三药通中寓补,逐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共奏温阳散通之效。加减:苔白腻,头身重者,加苍白术、炒薏苡仁;痹证迁延不愈,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者,加熟地黄、桑寄生、怀牛膝;寒热错杂者,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1.5 黄 疸

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身黄、目黄、尿黄、皮肤瘙痒,倦怠乏力,脘痞纳呆,甚者肝脾肿大。经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运脾化湿等方法治疗,黄疸无消退或消退缓慢,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居高不降者,可在辨证方药中加麻黄,以麻黄开腠理、畅玄府、逐湿浊,瘀毒从表而出,能明显提高退黄效果,缩短退黄时间。

1.6 阳痿、遗尿

清代名医尤怡称“麻黄开腠理、使阳气申泄”,李老以麻黄组方治疗感冒,部分性欲淡漠患者述服药后阳事较前增强,遂悟麻黄有通阳开窍、兴阳起痿之功,除肝经湿热遏注不泄,致宗筋痿而不举者外,凡下元不足、肾气亏虚之阳痿者,常在五子衍宗丸、二仙汤的基础上加麻黄、蜂房以提高疗效。若因肝气郁结,情怀不畅而致阳事不健者,常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基础加麻黄、石菖蒲、蜂房、蜈蚣治疗。小儿尿床、遗尿者,常以麻黄、蜂房、五味子、五倍子、白芥子各等分研末,茶水调敷神厥穴取效。

2 使用剂量及注意事项

麻黄使用剂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古有“麻黄不过钱”之说,仅指散剂而言,李老体会外感时病,表实无汗用麻黄当以10~15 g 为宜,得汗减量或停用,若素体羸弱,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当忌而不用。《伤寒论》第38 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润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与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煎服法中又云:“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燥、不得眠。”急性咳喘、水肿,无论有汗无汗,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用石膏来调节,汗出而咳喘,石膏的用量大于麻黄,则麻黄就没有发汗作用,而仅取其宣肺平喘退肿的效果。石膏与麻黄的比例,临床亦当因人因证而异,慢性咳喘用麻黄,须较长时间使用者,一般以6 g 为宜,同时配伍瓜蒌、甘草可制约麻黄的表散之性。痹证、阳痿用麻黄,常与熟地黄、炙甘草相伍,麻黄用至10 g,较长时间服用,未见温燥发汗之弊。

3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女,48 岁,2009 年11 月25 日初诊。主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3 d。患者3 d 前不慎受凉,次日晚感全身不适,继则恶寒,发热,体温38.5 ℃,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痒干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证属风寒外袭肺卫。治宜解表宣散。处方:麻黄12 g,防风10 g,柴胡20 g,前胡10 g,桔梗10 g,生甘草9 g,羌活12 g,独活12 g,川芎15 g,枳壳15 g,僵蚕12 g,辛夷12 g,苍耳子12 g。3 剂,水煎,饭前口服。二诊:患者服药后夜间微似有汗,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基本消失,鼻塞、流涕明显减轻;原方麻黄减至6 g,柴胡减至15 g,再服3 剂而愈。

按 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尤宜风寒外郁,腠理密闭无汗之外感风寒表实证,本病例以麻黄为主药,其用量变化也是取效的关键。

例2 患者,男,40 岁,2010 年8 月11 日初诊。主诉:疲乏无力,纳差,皮肤发黄2 个月。患者于2003年发现乙型肝炎,1 个月前因巩膜、皮肤明显黄染,乏力呕恶住某医院肝病科,经抗病毒、保肝退黄、支持治疗3 周,病情缓解出院。出院时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 素(TBiL)101 μmol/L,直 接 胆 红 素(DBiL)74.5 μmol/L,谷 氨 酰 丙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ALT)46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示:HBsAg(+)、抗HBc(+)、HBV-DNA<1 000拷贝/mL。B 超检查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脾脏轻度增厚、门静脉增宽(内径14 mm)。X 线片、心电图检查正常。于2010 年8 月11 日前来本院门诊就诊。症见:巩膜、皮肤黄染,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脘痞纳差,肝区不适,尿色深黄,大便稀1 d 1 次,舌苔白,脉沉缓。患者神清,精神差,慢性肝病面容,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胁下未及,移动性浊(-),肝区轻叩痛,肠鸣音正常。肝功能检查示:TBiL 95.2 μmol/L、DBiL 84.8 μmol/L、ALT 46 U/L、AST 57 U/L。血小板52×109L-1。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B 超检查与出院结果一致。西医诊断: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黄疸,证属湿热夹瘀、湿重于热。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处方:茵陈100 g,橘红10 g,杏仁10 g,郁金30 g,赤芍药30 g,丹参20 g,虎杖15 g,车前子20 g,白茅根20 g,黄芩10 g,藿香10 g,炒大黄10 g,草河车10 g,焦山楂20 g。10 剂,水煎服。复诊时诉乏力、纳差较前好转,大便1 d 3 次,质稀,黄疸无明显变化,舌脉同前。上方去草河车、山楂,加麻黄10 g,先后服药40余剂。2010 年10 月25 日复查肝功能示:TBiL 21.2 μmol/L、DBiL 15. 1 μmol/L、ALT 32 U/L、AST 32 U/L。继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痰收功。2011 年2 月复诊,诸症未发,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

按 麻黄医者多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痰核等,用于治疗黄疸者较少。本病例初期治疗以常规清热解毒、运脾化湿为主,效果不显,后加麻黄起到开腠理、湿毒从毛窍外散之用,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更助利湿退黄。

猜你喜欢
李老症见咳喘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养咽止咳桑叶方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做个“养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