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2012-01-24 04:00
中外医疗 2012年30期
关键词:母细胞淋巴淋巴瘤

李 权 盐 城

江苏省盐城黄海医院病理科,江苏盐城 224624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与其它恶性淋巴瘤相比,其发生率较低,是淋巴瘤中一种少见的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1%~2%,临床以发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皮疹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为主要症状,临床对其特点及组织学分类和发生等问题了解不多。该文报道该院1998—2011年病理科常规病理和到外院会诊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3例,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学分型、免疫表型和诊断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病理科常规病理和到外院会诊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病3例,所有标本经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1.2 方法

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多种抗体标记LCA、EMA、CD3、CD45RA、CD5、CD21,CD23,KI-M4、CD68。 细胞膜和核旁着浅黄色至棕黄色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数>50%即认为该病例阳性。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男性,48岁,体温38.5℃,无明显诱因持续发热2个月余,双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大者直径2.3 cm,腋窝淋巴结亦肿大。血象白细胞3.2,HGB90 g/L,骨髓象未见异常,肝脾不大。取右颈部淋巴结活检。病例2:患者,男性,54岁,取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症状大致与病例1同,区别在于体温略低,为37.8℃,淋巴结肿大直径略小,最大为1.8 cm,血象白细胞值为3.6,HGB95 g/L。病例3:患者,女,41岁,活检部位为左颈部淋巴结,亦有无明显诱因发热状况,达3个多月,体温达38.8℃,双颈亦现淋巴结肿大多个,大者直径与病例2同,然未见腋窝淋巴结肿大,血象白细胞为4.6,HGB85 g/L,骨髓象无异常,肝脾不大。

2.2 临床分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为B、T细胞两大类,NHL的临床分期同霍奇金淋巴瘤(HL):Ⅰ期:病变累及一个区域的淋巴结(I)或累及淋巴结以外的一个器官或部位(Ie)。Ⅱ期:病变累及膈肌一侧的两个或更多区域的淋巴结(Ⅱ)或累及一个区域以上淋巴结伴有淋巴结以外的一个器官或部(Ⅱe)。Ⅲ期:病变累及膈肌两侧的淋巴结区域(Ⅲ)或伴有淋巴结以外的一个器官或部位受累(Ⅲe);或伴有脾脏受(Ⅲs)或上述淋巴结外两处同时受累(Ⅲs+e)。Ⅳ期: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弥漫性或播散性受侵犯,累及脾脏以外一个或多个器官(肝、骨髓、肺和皮肤),伴或不伴有淋巴及受累,或孤立性累及淋巴结外或部位,但伴远隔部位淋巴结受累及。

2.3 临床表现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U-TCL)好发于老年男性。起病缓,临床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皮疹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

2.4 病理检查

2.4 .1 巨检 例 1:送检淋巴结 1 枚,大小 2.3 cm×2.2 cm×1.6 cm。例2:送检淋巴结 1枚,大小2.0 cm×2.0 cm×1.8 cm。例 3:送检淋巴结1枚,大小1.6 cm×1.6 cm×1.2 cm。淋巴结切面均为灰白色实型,质细腻。

2.4 .2 镜检 3例镜下改变基本相似,淋巴结在低倍镜下结构破坏,仅1例残存少量淋巴滤泡,被摸下窦及皮髓质内扩张的淋巴窦。破坏区内在高倍镜下见高度富于血管和异常淋巴细胞侵润,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透明,小静脉显著增生、分枝状,管壁曾厚或玻璃样变,滤泡和生发中心消失,但滤泡树突细胞显著增多,瘤细胞间有数量不等的浆细胞、浆母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细细观察可见异性淋巴细胞,呈小片状货巢状大,核卵圆形或不规则性,染色质细腻,胞浆透明,有1~3个核仁,可见核分裂。这些细胞大多呈小片状或巢状分布于皮质内,部分围绕血管排列。其中例1少部分肿瘤细胞位于扩张的淋巴窦内。

2.4.3 免疫组化 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UTCL)的异性淋巴细胞 EMA(+)、CD3(+)、CD45RA(+)、CD5、(+),阳性定位在细胞膜和核旁。滤泡树突细胞CD21,CD23,KI-M4:(+).组织细胞 CD68 散在(+)。

病理诊断:周围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

例1经8周期化疗,随访5年;例2经6周期化疗,随访6个月;例3诊断后失访。例1和例2淋巴结均明显缩小,无肿瘤复发和转移,体温恢复正常。

3 讨论

该病就诊时常常已为Ⅲ期或Ⅳ期,并大多伴有全身症状。41%的T免疫母细胞瘤出现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在B免疫母细胞瘤一般都看不到。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形态上与B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相比较缺乏鲜明的特点和一致性,瘤细胞常常大小形态不一致,而且各例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别,T免疫母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核膜较薄,胞浆常缺乏嗜碱性而比较浅染甚至相当宽广而透明,胞浆内细胞器稀少乃是其超微结构基础。它虽也是一种外周T细胞,但以其胞体大,核仁明显(虽不及B免疫母细胞的核仁大)而不同于其他外周T细胞。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中往往散在浆细胞,浆细胞是肿瘤中的反应性成分,这也是临床上常常合并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基础。血管免疫母T细胞性淋巴瘤是T免疫母细胞瘤的一种亚型,虽然临床病理上有许多特点,但因其瘤细胞常常大小形态不一致,而且各例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别而不易诊断。有些良性病变如种痘后淋巴结炎、病毒性淋巴结炎以及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肿大病变中,都有免疫母细胞显著增生,后者10%~20%的病例中可发展为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所以在诊断血管免疫母T细胞性淋巴瘤时都需要注意鉴别,病变成分是否单一性是最重要的鉴别要点。同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1 临床特点

AU-TCL占淋巴瘤比例不高,仅为0.5%~2%。文献报道AU-TCL多发生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发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贫血,皮疹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该组3例,2例男性,1例女性,临床突出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起病缓。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AU-TCL需要与几种疾病进行鉴别:①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该病的形态学诊断有时十分困难,尤其是免疫母细胞弥漫增生,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易被误诊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此时通过免疫组化EMA、CD3、CD45RA、CD5染色有助于鉴别。②种痘后淋巴结炎:淋巴结内免疫母细胞弥漫增生的同时往往混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细胞成分复杂,缺乏肿瘤的单一性,但此病有种痘病史,且患者多位儿童。③病毒性淋巴结炎:两者均可表现为T区增生。病毒性淋巴结炎表现为白细胞降低,可在血中查到相应病毒抗体,形态上无异性细胞,可出现活化的免疫母细胞。④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好发于60~70岁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突发的疲劳、消瘦及疼痛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颈部表现最为明显,常呈巨块状,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肝脾肿大、贫血、血沉增快极多克隆高蛋白血症。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中,淋巴结结构破坏,伴有免疫母细胞显著增生,10%~20%的病例中可发展为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副皮质区内大量树枝状小血管增生,血管间正常淋巴细胞减少,而转化淋巴细胞明显增生,它们包括B细胞系统的免疫母细胞及各级浆细胞,免疫母细胞胞浆嗜派洛宁性,免疫组化多表达B淋巴细胞,CD3、CD45RA、CD5 染色多不表达。

3.3 治疗与预后

U-TCL的治疗与大部分淋巴瘤相同,即多药联合化疗。疾病的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该组病例1临床Ⅰ期患者,经多药联合化疗随访5年无肿瘤复发,提示早期AU-TCL患者经联合化疗有潜在的治愈性。例2临床Ⅳ期患者,虽经6周期化疗,6个月死于肺转移。该组疾病因病例少,随访时间短预后效果尚不能得出结论,需要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观察。

[1]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唐雪峰,李甘地,李亚林,等.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J].诊断和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1):3.

[3]阳文捷,林金盈.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分析[J].内科学杂志,2005(8):168-169,172.

[4]袁小瑜,陈方,毕丹东.18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与诊断[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6(6):16.

[5]刘翠莺,李敏,高子芬,等.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07(2):23-26.

猜你喜欢
母细胞淋巴淋巴瘤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富含脂肪及淋巴组织的冰冻切片制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