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南岳阳 414000)
Barrett食管(BE)是是目前唯一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有研究显示,约80%的食管腺癌来源于BE[1]。因此,积极治疗BE对防止其癌变具有重要意义。氩离子凝固术(APC)是近年来治疗BE的一种新型有效手段。为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E的临床疗效,笔者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55例B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本组共110例,男66例,女44例,年龄22~74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反酸89例,烧心57例,胸骨后疼痛40例,上腹部不适34例;经内镜及病理检查,均符合BE的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舌型59例、岛状28例、环型2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前10min肌注地西泮和山莨菪碱各10mg。在内镜直视下,将探头由远及近平行或来回移动对BE黏膜进行凝固治疗,1~3s/次,直至病灶区色泽完全转变为灰白色或部分炭化。舌型和岛型BE应尽量一次性达到完全凝固的标准,环型BE则分2~3次进行治疗,每次相隔2周,每次治疗范围不超过食管壁周长的一半。术后常规口服抑酸剂埃索美拉唑40mg,1次/d,连续治疗3个月后复查。对照组单纯采用埃索美拉唑抑酸治疗:口服抑酸剂埃索美拉唑40mg,1次/d,连续治疗3个月后复查。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3、12个月复查胃镜并进行活检。治愈:内镜检查原病变区恢复正常,组织活检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BE残留:内镜检查原病变区恢复正常,但组织活检发现原病变区存在岛状的柱状上皮;BE消失后内镜下再次出现前述改变则为BE复发[3]。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观察组治愈率96.36%,对照组治愈率76.3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9.09%,对照组复发率2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胸骨后疼痛15例,采取半卧位及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后症状缓解,无大出血、狭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BE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不良的饮食习惯、药物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及遗传因素有关[3]。有研究显示,BE患者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30~50倍,被公认为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而且病理检查提示存在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其恶变的概率更高[4]。因此,控制或消除BE则有可能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
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及内镜治疗等[5]。内科的PPI抑酸治疗只能改善其临床症状,不能逆转上皮;食管切除术、胃底折叠术等外科手术的效果也不理想。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通过电离状态的氩气将高频电能直接传送至靶组织表面,导致靶组织表面大范围灼烧并形成一定深度的黏膜损伤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再生上皮发生肠化生的概率很小,因此能达到消除BE的目的。
本研究中,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观察组治愈率治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 说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 王雯,刘化芳,李达周.Barrett食管的治疗及随访研究[J].福州总医院学报,2011,18(2):85~87.
[2] 侯晓华,郑丽端,王道蓉.Baron食管的病因与流行病学[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2):114~115.
[3] 刘新光.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4~160.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3~375.
[5] 严山.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诊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