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峰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约占心肌炎的半数。当人们处于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劳累、寒冷、缺氧等情况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病毒感染而发病[1]。现对临床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0例,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组收治的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2~45岁;病程1 d~20周。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
1.2 诊断 心电图可见ST-T改变,R波降低,病理性Q波和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示左心室壁弥漫性(或局限性)收缩幅度降低,可以有左心室增大等。血清学检查可有心肌酶学的改变,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增加等有助于诊断。血清病毒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需反复测定。反复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病情和预后判断。病毒感染心肌的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或心包组织内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基因片段的检出。
1.3 治疗 减轻心脏负荷、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吸氧,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干扰素、更昔洛韦、丙种球蛋白及中药抗病毒治疗,纠正心律失常,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脏起搏治疗。治疗心衰,应用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洋地黄(小量为宜)治疗。抗凝治疗血栓及栓塞,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糖皮质激素对病情严重者,可短期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确定诊断是进行合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给予治疗应首先进行全面、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防止误诊误治。经治疗80例均获满意疗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心肌内血管,同时由免疫机制产生的心肌损伤。病理改变是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其结果是心肌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以病毒性心肌炎多见。可流行性发病,也有散发病例。发病同时或1~3周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病毒感染史。也有部分患者原发病症状轻而不显著,但心肌炎症状则比较显著。心肌炎患者常自觉心悸、胸闷、乏力、气短、心前区痛、头晕、恶心、多汗、面色苍白、手足凉等症状。临床上诊断的心肌炎中,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次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发生昏厥或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病程在3~6个月。病毒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各种病毒感染最多见。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常见[2]。此外,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巨细胞病毒等也均能引起心肌炎。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应用营养心肌、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能量合剂、肌苷、大剂量维生素C、二磷酸果糖等。及时处理并发症,有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用量需偏小,因易发生中毒。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使用参麦注射液、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无效者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伴心源性休克者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激素治疗。近年来提出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此外,还有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心肌炎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如橘子、蕃茄、蔬菜等及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注意气候变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秋冬季天气变化较大,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易患病毒性感冒。多数病毒性感冒吃些药、多喝水、保暖,休息一下就会好。但有的感冒如治疗和护理不当,病毒侵犯心肌,就有可能发生病毒性心肌炎,如疑有心肌炎应及时就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免疫防御功能状态、心肌损伤的程度与范围、有无内环境紊乱、是否并发继发性细菌感染、治疗是否恰当与及时等因素。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和休息能完全恢复,在解剖或生理上不留后遗症。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尤其室性期前收缩,可持续存在数月或更长时间。少数患者(大约10%)病变可继续进展,转变为迁延性或慢性心肌炎,并最终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对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肌丝缺失的程度为判定预后的一个良好指标。随着肌丝缺乏程度加重,心肌炎的病死率亦相应提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间质纤维化明显增多,提示心肌炎预后不良。
[1]杨英珍.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16:337-339.
[2]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8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