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民 李黎明 卫晓静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 郑州 450008
冰毯降温机是利用半导体制冷原理,将水箱内蒸馏水冷却后通过主机与冰毯内的水进行循环交换,促进与毯面接触的皮肤进行散热,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冰毯机上连有肛温传感器,可设定肛温的上下限,根据肛温的变化自动切换制冷开关,将肛温控制在设定的范围之内,尤其对于颅脑损伤患者中枢性高热时 ,采取冰毯降温效果显著。颅脑损伤患者是由于双侧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所致,特别是视前区体温敏感神经元病变,引起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所以下丘脑损伤病人常可迅速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持续在40~41℃,但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及脉搏增快、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表现,常会出现四肢厥冷,躯干温暖,皮肤干燥的表现。
重度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及脑部手术侵袭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枢性高热。高热可加重脑组织损害,使患者脑血流量增加,脑耗氧量及脑代谢率降低,加剧脑局部温度升高,造成颅内压增高引起脑水肿,加重脑细胞损害。通过冰毯降温可有效降低脑代谢率和脑耗氧量,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细胞的通透性,防止脑水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平均减少6%~7%,脑脊液压力平均下降5.5%。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0-01-12统计使用冰毯物理降温患者共80例,男48例,平均体质量60~110kg;女32例,平均体质量40~100kg,平均年龄20~65岁,其中重型颅脑外伤4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心肺复苏术后)6例,高血压脑出血10例,颅脑外伤合并感染8例,脑肿瘤4例,脑干出血6例,动脉瘤破裂脑出血4例,平均肛温在39.2~39.8℃,持续时间约2h以上,给予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冰毛巾及药物应用降温效果欠佳而应用冰毯物理降温。
1.2 方法 我科采用河南华氏实业有限公司YBY型医用半导体亚低温治疗仪。患者平卧在冰毯上,冰毯置于床单的下面,毯面平整无皱褶,将人体温度探头置于患者直肠内,用胶布妥善固定。给主机加水口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正确连接主机侧面入水管和出水管接口,接通电源,打开机器开关,设定上限和下限温度值,一般将水温设定在8~15℃,毯面温度设定在35~37℃。当肛温传感器感应到人体的实际温度低于或高于所设定的温度时,机器会自动停止降温或自动制冷。
80例患者其中75例在使用冰毯后4h体温可降至38.5℃左右,使用6h后体温可降至37.5℃左右。3例患者体温降至35℃或以下,予立即停用冰毯但体温在1~2h内又迅速上升至39℃或以上,需再次使用冰毯降温,有2例患者反复使用冰毯降温4~5次。由此可见,75例患者均达到了降温效果。
3.1 患者卧位 患者平卧位时身体的皮肤可与毯面充分接触,受冷面积最大,所达到的降温速度是最快的。而身体侧卧位时,患者身体与毯面接触不完全,只有一侧的身体与冰毯接触,受冷面积减少一半而影响降温效果。
3.2 患者体质量 体质量越重,体温越高,降温时间越长。体质量偏重,皮下脂肪肥厚的患者会影响降温毯冷的传导,它使传导速度减慢,增加使用冰毯时间,影响降温效果。
3.3 患者意识状态 Glasgow评分低于8分的患者,对于冷热刺激及感知障碍均受到影响。清醒患者如果难以耐受冰毯设置的低温,表现为肢体蜷缩,寒战,而拒绝使用冰毯。而肢体蜷缩时会使受冷面积减少,寒战时机体耗氧量增加,从而影响降温效果。昏迷患者对冷热刺激感知障碍,加之疾病引起的低蛋白水肿等并发因素,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定时给予翻身护理,患者会发生冻伤的危险。再者患者躁动不安时,皮肤不能完全接触毯面,影响降温疗效。
3.4 药物应用 很多患者会出现寒战,可能和降温速度过快有关,降温速度以0.5~1℃∕h为宜[1],对于有些在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的患者,可采取静滴冬眠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同时使用镇静肌松药物的应用,使骨骼肌完全松弛,避免因寒战引起的产热及耗氧增多而影响降温效果。但有些病人在应用冬眠合剂或镇静肌松药物时,在药物浓度过大,推注速度过快,用量不准确的情况下,可致患者冬眠过深,从而导致体温不升。
3.5 冰毯水温设置 在设置毯温时应从高到底逐渐降温。一般是根据患者体温变化趋势从37℃开始逐渐调整水温及病人体温,部分患者因开始降温时体温设置过低而出现体温不升。
3.6 操作不当 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冰毯未铺平整,水位加高,进出水管位置接反,均会使机器受损,影响正常降温。
3.7 冰毯铺垫物厚薄 冰毯平铺于患者身下,上端铺棉质床单,如果毯面铺垫物过厚,则影响水温的传导时间,影响降温效果。
3.8 探头位置 传感器的探头需妥善固定,使之始终与患者腋下皮肤接触,确保测得值的准确。
4.1 密切监测患者体温 在降温过程中,通过传感器能随时得到患者的体温数值,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产热保温系统失调会出现体温过低,可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如血压下降,加重脑的缺氧性栓塞,呼吸减慢,排除减少,可能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患者体温低于35℃时禁止使用冰毯,否则会加速机体呼吸、循环、代谢减慢。体温过高达不到降温目的,会加速脑水肿的发生,引起颅内压增高,不利于神经功能回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邀严密监测体温,严禁体温忽高忽低,发现体温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4.2 体位护理 冰毯降温机是利用半导体制冷原理传导降温。在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时,可选择每1h变换一次体位,左右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进行,平卧位时冰毯降温效果最好,对于肥胖患者,我们可选择让患者平卧1h,侧卧半小时的方法,增加患者体表面积与冰毯的接触时间。
4.3 心理护理 对于清醒患者在操作前,操作中的心理护理尤其重要。高热患者使用冰毯降温机前要被告知使用冰毯的必要性,并辅助运用冬眠合剂,以减少寒战的发生,根据患者肛温的变化缓慢调节冰毯的温度,尽量使患者在降温时能够耐受并主动愿意配合。操作过程中要及时倾听患者的主诉,主动询问患者的不适,对降温机设置作出有效调整。
4.4 皮肤护理 使用降温机时将冰毯上端平铺于患者肩部,下端铺至臀部,冰毯上铺以毛毯或床单,冰毯不可触及患者颈部,以免因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心跳过缓。降温过程中,如皮肤出现青紫,表示静脉血淤积,血运不良,应停止使用;如床单潮湿,要及时更换,昏迷病人定时翻身按摩皮肤,1次∕2h,翻身时给予皮肤按摩及局部体疗,要检查全身皮肤情况,防止冻伤和压疮的发生。
4.5 探头位置护理 在降温过程中,加强巡视,检查传感器探头是否在位,对于烦躁患者要固定妥善,防止在躁动过程中探头脱出,如有脱出及时调整探头位置,否则冰毯降温机感应到会自动停止降温工作,如探头脱落,冰毯降温机会出现报警,使体温测量出现错误,同时将测得的肛温与腋温进行对照,以2组温差不超过1℃为宜[2]。
4.6 水温的设置 设置毯面温度时,清醒病人不宜将温度调的过低,根据体温变化的趋势,缓慢调整毯面温度及水温,防止因降温速度过快而出现并发症。
4.7 复温的护理 复温应选择温度在22℃~26℃的环境中,对80例病人采用自然复温法,控制复温速度,监测体温1次/h,体温一般每升高0.5℃需2~3h。复温过程中仍需适当应用肌松剂及安定等镇静剂,控制肌颤。
4.8 针对操作不当加强培训 重症监护病房所有仪器均应在使用之前集中培训,护理人员必须熟练使用各种仪器,以便抢救时做到分秒必争。实习护生及进修人员应在代教老师带领下操作各种仪器,以免工作中不必要的差错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临床上采用冰毯降温仪,早期降温可取得较显著效果。但由于降温过程中易受到患者的体位、意识、体型、药物、探头位置、操作不当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要注意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避开影响降温效果的因素,使降温取得最大的效果。
[1]刘丽华 .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发生危重脑卒发病病人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9-10.
[2]陈韶雯 .电冰毯应用于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