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300450)
《黄帝内经》在论述机体与自然、机体与疾病关系时提出了“因时之序”的思想。《黄帝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即反应了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转归与四季、昼夜及月的圆缺变化密切相关,呈现节律性。“因时之序”还强调预防、养生和疾病的治疗要顺应时序,即“因时制宜”。“因时之序”的思想为后世中医时间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辞源》[1]中即“季节”、“时辰”,再有“光阴”、“时代”、“应时”等含义;《辞海》[2]谓“季节”、“时辰”、“小时”、“时间”、“时代”、“时时”、“按时”等含义。“序”《辞海》中即“次第”等含义。“因时之序”也就是因为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黄帝内经》中认为,春夏秋冬、日月晨昏的变化,在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变化与四时气序的变化同步,包括了日序、月序、年序等不同时间、时期所呈现的节律性。一年分春、夏、(长夏)、秋、冬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黄帝内经》分析了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阴阳消长过程,认为一日十二时辰中的子、午、卯、酉4个时辰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4个节气,是阴阳交替的枢机。《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认为在一年四季中阴阳变动存在节律性。《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说明1 d中存在阴阳变动的周期性。
“因时之序”的含义就是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明显带有周期性的特征,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思想。
机体气血运行与时序相应。《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阐述了经气应四时。《灵枢·卫气》描述卫气的运行规律,曰:“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论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气运行因日夜不同而行于不同的位置。《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阐述了气血运行与日月四时变化相应,情志应四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阐述了五脏应四时。
脏器应四时,《黄帝内经》指出“肝气应春,心气应夏,肺气应秋,肾气应冬”。《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其四时动奈何……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四时平脉为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四季平脉,并形象的描述了脉象“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黄帝内经》指出“脉与四时相顺,则无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说明不同季节好发疾病性质不同。又曰:“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说明不同季节疾病易感部位不同。
根据时序不同,预测病情及疾病传变。《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又曰:“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灵枢·论疾诊尺》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嗽。是谓四时之序也。”说明伏邪应四时发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冬三月……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又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又曰:“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因时之序”不仅认为机体与四时相应,而且认为生命活动要服从四时之序的规律才能使身体健康,不生疾病,不应四时则逆证从生。《金匮真言》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说明如不应四时则生疾病。《黄帝内经》文中指出,睡眠起居、心性情志、生杀予夺等都应顺应季节时辰的次序规律,否则生疾病。
《灵枢·卫气行》曰:“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强调治疗疾病必顺应时序。
3.2.1 服药应顺应时序
《黄帝内经》指出,服药应顺应机体生理变化节律的时间进行。《素问·六气正纪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提出了因时选药的基本思想。《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阐发了因月序而补泻理论。
3.2.2 针刺治疗应顺应时序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灵枢·终始》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指出针刺不可不顺时序,否则更易致病。《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阐述了针刺法则,所选经络、穴位与针刺手法必须考虑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灵枢·四时》曰:“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则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灵枢·本腧》曰:“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指出因四时不同,经气所处位置不同,针刺时所取的部位、进针深度应不同。
不应时序治疗则变证从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利之病生矣。”服药不顺应时序则生变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阐述了不应时针刺则引起变证。
“因时之序”本着“阴阳五行”理论基础提出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传变、治疗的规律[3],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方法。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病邪性质,病情的轻重又与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相关。问诊时应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季节,以协助诊断,如《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根据病情缓解和加重时间的不同来判断病位、病性。顺应自然和机体的变化而择时治疗以收到较好的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后世医家以张仲景为首提出六经传变及向愈,是对其理论的发挥,并根据时间确定治疗方案选择用药[4];如现代医家根据脏气法时理论选择用药,“冬病夏治”、“三伏三九贴”[5-6]。现代医学不断印证时间节律对生命的影响,如昼夜节律与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7]。《黄帝内经》阐述了中医时间医学的基本内涵,为后世时间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3]郭蕾,乔之龙.论中医学天人相应论的科学基础[J].中医研究,2004,17(4):2-3.
[4]方琼.张仲景对《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的应用与发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10-11.
[5]盖永红,孙岩.冬病夏治法治疗小儿哮喘8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39-59.
[6]付东升.伏九贴敷治疗咳喘的中医时间医学原理探讨[J].光明中医,2010,25(2):178-179.
[7]周丽斌,陈名道.昼夜节律变化在肥胖和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10):79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