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艳
极低体重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不满37周,出生的体重不足1500 g的活产婴儿。在早产的病例中,有三分之二是自然早产;另三分之一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母儿安危,如重度妊高症、前置胎盘大出血,医生决定提前终止妊娠,称为干预性早产,由于其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免疫力差、病死率极高。因此,对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机护理可大大降低其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及生遗症。凭笔者凭着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极低体生早产儿治疗及护理体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产房内应设有新生儿抢救辐射台,新生儿病房内应设有新生儿暖箱、蓝光箱、电动吸引器、供氧装置、抢救药品等。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皮下脂肪薄,蒸发散热快,产热又少,温度易随外界坏境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新生儿室要求恒温,室温保持在24℃ ~30℃,擦浴或进行必要的检查护理治疗时应提高1℃ ~2℃,以减少冷空气对皮肤黏膜的刺激。病房内常规通风2次/d,15~20 min/次,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
2.1 产时预防 避免使用可能抑制胎儿的药物经胎盘转运,禁忌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刨宫产时切口应足够大,避免胎儿发生不必要的损伤,阴道分娩时及早做足够大的会阴侧切,以减少会阴对胎头的压迫,产妇吸氧及肌肉维生素K1,加强产时胎儿监护,避免胎儿缺氧,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1]。
2.2 保暖及防治硬肿症 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环境温度大大低于宫内温度,出生时如不注意保暖,容易发生体温不升,血管发生痉挛,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故保暖极为重要,对于早产儿来说,保暖更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出生后立即将新生儿放在预热的辐射台上进行相关处理。后转入温箱保暖,根据胎龄及体重调节适宜的温度。一般来说,体重越轻,胎龄越小,所需箱温越高,适度也越大。体重1000~1500 g者初始温度为34℃左右,<1000 g初始温度为35℃ ~36℃,使患儿体温升至36℃ ~37℃之间。为防治硬肿症,用鱼肝油滴剂涂擦患儿躯干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每日2~3次,并静脉输入丹参,护理及治疗尽量集中进行,根据患儿体温及时调节箱温,调节时逐渐加温或降温,不可过高过低,以免引起早产儿肺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2]。
2.3 氧疗及呼吸管理,防治呼吸衰竭 由于早产儿胎龄小、体重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出现呼吸浅快,节律不规则,时有呼吸暂停现象,实行24 h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预防呼吸衰竭,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呼吸暂停时给氧,一般持续鼻管道吸氧。由于近年来出现早产儿用氧后,出现视网膜纤维组织增长,长时间吸氧及高浓度吸氧后视网膜病变二引起视力后遗症[3]。根据病情适时吸氧,具体方法:鼻导管供氧,氧流量1~5 L/min,安装上盛有1/2蔬镏水的湿化瓶,湿化供氧可增强肺泡表面张力,增加换气功能,提高血氧饱和度。病情好转时停用氧防止氧中毒,减少后遗症发生。
2.4 预防出血及感染 由于早产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功能低下,维生素K贮存量少,母血中含量低,采用静脉补液中补充维生素K,用2 mg/d,每周用3 d,防治新生儿出血症。早产儿免疫功能差,特易发生感染,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预防交叉感染极为重要,对早产儿监护时严格实行消毒隔离,谢绝家属探视。病室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工小时,地面用来苏擦拭,喂养食具煮沸消毒,促持清洁,医护人员无传染病及皮肤病,暖箱内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一遍,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性用抗生素[4]。
2.5 喂养 以纯母乳喂养,合理喂养更有助于早产儿营养供给,早产低体重儿出生时吸允能力极差,吞咽反射弱,我们将母乳挤出时用滴管滴入口内。根据患儿体重,1~5 ml/次,1次/h,定期测量体重及血糖,根据需求调整喂养量,对低血糖患儿可喂服10%葡萄糖水,保证营养及热量共给。
患儿取左侧卧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交替鼻孔插放供养导管,口腔、眼部、脐部、臂部及皮肤护理,2次/d保持患儿全身清洁、干燥,所用衣被及用物均高压无菌,勤更衣换尿布,防止尿布性皮炎及脐炎发生,定时更换体位,防止皮肤受压,破损感染及坠积性肺炎发生。
极体体重早产儿通过上述治疗及护理后,体温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功能稳定,吸吮量增加,能自己吸吮乳汁,体格发育正常,各种生理反射正常,一般情况好,精神反应好,方可出院,出院后指导家属做好一般育儿保健,定期随访。
极低体重早产儿在产科并不少见,早产儿是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率最高的因素。早产儿因器官发育不成熟和免疫功能不完善,常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骤停、慢性肺病、低血糖、颅内出血、脑瘫及神经智力发育不全等,而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远期后遗症越多,新生儿存活机会越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早产儿的生理特点,结合实际,使早产儿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护理,可望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使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更好地成效。期望随着医学的进步,加强保健宣教,消除早产的病因,预测早产的发生,对高危人群重点监测,及时诊治已经发生的早产,从而进一步降低早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1]丰有吉.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33-339.
[2]庄依亮,李笑天.病理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0-104.
[3]胡亚美.早产儿的特点.新编儿科临床手册,2006,6:87-96.
[4]刘朝晖.预防早产时抗生素的应用.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8,5: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