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黄帝内经》探源

2012-01-23 13:33李雪松
中医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化生灵枢内经

段 赟,李雪松

(庆阳市中医医院,甘肃庆阳745000)

《内经》中有关血及血病方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血液病学基础,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系统整理和研究《内经》血液系统方面的理论,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内经》理论精髓、更有效地指导中医血液病临床实践都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学习体会,从血之化生、血之功能、血之循行、血在人体各生命过程阶段之盛衰规律、血之分类、血之病名、血病病因、血之生理与病理、血病的治则治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粗浅探讨。

1 血之化生

1.1 五谷化血

1.1.1 五谷为血化生的物质基础

《内经》认为,血化生于五谷,五谷为血化生的物质基础。如《素问·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亦如《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了五谷在血的化生中的重要作用。

1.1.2 五谷性味的偏颇对血化生的影响

《内经》认为,五味偏嗜会伤及贮藏阴精的五脏。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吸收,五味分入五脏,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充实相应脏气。亦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五味协调,脏气和谐,气血生化有源。若五味偏嗜,则脏气偏盛偏衰,从而影响气血的化生,甚至发生血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五脏生成》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色变。”

1.2 血之化生过程

1.2.1 中焦为血化生的主要场所

《内经》认为,中焦脾胃乃血之化生的主要场所,而脾胃的运化功能在血化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1.2.2 营气和津液为血化生的主要物质

《内经》认为,经中焦脾胃腐熟、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其中的一部分又化为营气和津液,而营气和津液则是血化生的物质。如《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亦如《素问·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1.2.3 “化赤”与输布

《内经》认为,经中焦脾胃腐熟、运化而产生的营气和津液并不直接等同于血,须进一步“化赤”才可为血。如《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明了中焦在血之“化赤”与输布过程中的重要性。

1.2.4 肾在血化生中的作用

《内经》还肯定了肾在血化生中的重要作用。如《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主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肾生骨髓。”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曰:“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从而为后世“精血互化”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 血之功能

2.1 濡养功能

《内经》认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血以濡之。如《灵枢·营卫生会》曰:“以奉生身。”亦如《灵枢·邪客》曰:“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素问·五脏生成论》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2 主神志功能

《内经》认为,血是人体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亦如《素问·人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3 血之循行

3.1 脉为血循行的通道

《内经》认为,运行血液的通道为“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亦如《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2 血脉的类别

3.2.1 动脉与静脉

《内经》通过对血之色泽及脉管搏动情况,对动、静脉血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素问·三部九侯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亦如《灵枢·血络论》之“血出而射者”,可认为是指动脉血;又如“血出黑而浊者”,可认为是指静脉血;“血出清而半为汁者”,可认为是指血清。

3.2.2 孙脉、络脉、经脉与冲脉

《内经》提出脉还有孙脉、络脉、经脉及冲脉之别,并对其血液流注亦有明确的论述。如《灵枢·痈疽》曰:“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亦如《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脉之海。”

3.3 血之循行特点

3.3.1 心主导血之循行

《内经》肯定了心与脉的关系,并确立了心在血液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亦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3.3.2 血脉的密闭性

《内经》指出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不会离于经隧(即脉管)逸出脉外而导致出血。如《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3.3.3 血循行营周不休

《内经》认识到血在脉中是如环无端,运行不息的。如《灵枢·营气》曰:“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灵枢·营卫生会》亦曰:“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3.3.4 血循行的节律性

《内经》认为,血的流动与呼吸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关系,以呼吸的节律来判断脉搏的次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内经》也认为,营气与卫气的运行与昼夜阴阳变化息息相关,是人体适应昼夜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生理日节律。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4 血在人体各生命过程阶段之盛衰规律

《内经》对人之不同年龄阶段的气血盛衰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临床各科的形成及其基本诊治原则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灵枢·天年》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5 血之分类

5.1 赤血与白血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处的“赤”即为《内经》通常情况下对血之颜色的认识,但亦未尽然,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隘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对于文中“白血”一词,颇有争议。王冰谓“白血”为“咳出浅红色血,似肉似肺者”,张介宾注“白血”为“乃白涎白液,涎液虽白,实血所化,故曰白血出者死”。亦有人认为此“白血”乃“自血”之误。

5.2 清血与浊血

《灵枢·逆顺肥瘦》提出“气之滑涩,血之清浊”的观点,说明血有清血与浊血之分。如《灵枢·血络》有“血少黑而浊者”之言,又有“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之语。

5.3 有形之血与无形之血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之“汁”为有形之物,即有形之血。《内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无形之血的概念,但在相关的一些论述中言及无形之血的存在。如《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此处之“血”是指与“气”相对而言、相提并论的广义的“血”。再如对《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只用“赤血”还是“白血”,则难以解释,故或可推断此乃无形之血也。

6 血之病名

《内经》所涉及的血病病名繁多,散见于相关章节的论述之中,大体可归类如下4个方面。

6.1 虚损类

主要有血虚、血脱、血枯等。如《素问·刺志论》曰:“脉虚血虚。”亦如《灵枢·决气》曰:“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素问·腹中论》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6.2 瘀血类

主要有血实、血泣、留血、血凝、血涩等。如《素问·刺志论》曰:“脉实血实。”亦如《灵枢·痈疽》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素问·调经论》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6.3 出血类

主要有血溢、衄血、后血、溺血、唾血、溲血、唾血、咳呕血、血泄、血便、下血、血崩等。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亦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素问·气厥论》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咳论》谓“肺咳之状……甚则唾血”等。

6.4 血浊

血浊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其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

7 血病病因

7.1 六淫外邪

《内经》认为,六淫邪气可致血病,尤其是瘀血和出血性疾病的诱发因素。如《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咳逆甚而血溢。”《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火淫所胜,民病咳唾血。”又曰:“热淫所胜,民病唾血。”

7.2 外伤络损

《灵枢·百病始生》曰:“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亦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谓:“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素问·刺腰痛篇》也言:“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7.3 食伤嗜酒

《素问·腹中论》曰:“病至则先唾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不来也……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和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

7.4 七情过激

《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亦如《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7.5 劳倦内伤

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

8 血之生理与病理

8.1 阴阳平衡与失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含义为阴血宁静不耗(平静于内),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平衡状态,阴能养精,阳能养神,才能使人体精足神全,维持正常活动。如果“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会使体内的精血、津液等随之而竭绝,生命活动也便告终结。

8.2 脏腑功能协调与紊乱

《内经》认为,血之化生和循行是机体脏腑功能保持平衡协调统一的结果。如《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如果脏腑功能正常并协调统一,则气血生化有源,运行有序,而不至发生血病;反之,则百病丛生。如《素问·气厥论》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亦如《灵枢·寒热病》曰:“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

8.3 气血调和与不和

中医言血必言气,言气必言血,二者不可分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据此,后世医家提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理论。如果气血调和,二者便相安无事;反之,则血病及气、气病及血。如《素问·调经论》曰:“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亦如《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9 血病的治则治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9.1 补益精气,以生气血

《内经》最早提出了治疗血病补虚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后世“补气生血”、“精血互化”治疗血虚提供了理论依据。

9.2 补益脾胃,化生气血

《内经》认为中焦是气血化生的源泉。《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言:“五谷与胃为大海。”《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以上均强调了胃与饮食水谷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为后世从补益脾胃、资其化源角度治疗气血亏损的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9.3 滋阴养血,养阴宁血

《内经》原文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养阴生血的观点,但《灵枢·营卫生会》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隐含着养阴宁血的治疗思路。后世医家据此提出了“津血同源”、“血汗同源”的论点。

9.4 行血活血,祛瘀生新

《素问·腹中论》言及治疗血枯经闭曰:“以四乌鲗骨、一藘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清代张琦《素问释义》曰:“凡血枯经闭,固属虚候,然必有瘀积,乃致新血不生,旧积日长,脏腑津液俱为所蚀,遂成败证,徒事补养,无救于亡。”实开行血活血,祛瘀生新治疗血枯经闭之先河。

9.5 因势利导,攻下逐瘀

《内经》注重因势利导,采用“攻下”的方法而达到“逐瘀”的目的。如《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水胀》亦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9.6 寒凝血滞,温经活血

《内经》对于寒凝所致血瘀诸证,主张以温经活血,散寒止痛的方法治疗。如《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亦如《灵枢·寿夭刚柔》曰:“寒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不仁……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以熨寒痹所刺之处。”

9.7 去菀陈莝,逐水祛瘀

《素问·汤液醪醴论》针对五脏阳气被阻遏的水肿病,提出“去菀陈莝”的治疗方法。《素问·针解》更有“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的论述。据此推测,“去菀陈莝”有逐水祛瘀之意。《内经》中亦有逐水祛瘀之佐证。如《素问·腹中论》云:“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曰臌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9.8 针刺放血,泻热祛瘀

《灵枢·热病》曰:“男子如蛊,女子如怛,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者,先取涌泉见血,不见跗上盛者,尽见血也。”清代张志聪注曰:“女子如怛[阻]者,如月经之阻隔也。”其刺之法是先取肾经涌泉穴,刺之见血,又视足背部之血络盛处尽取之,刺之以出血。此乃泻热去瘀之法,可治女子血滞经闭。

10 结语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其对血液系统的论述内容丰富、类证详备,奠定了中医血液病学基础。因此,在反复临证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悉心探讨研究《内经》有关血及血病方面内容,对于深刻领悟《内经》精髓实质、丰富和完善中医血液病学理论、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化生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采采卷耳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