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峰
结核性心包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心包炎,居国内心包炎之首,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病原菌为结核杆菌。它通常由纵隔淋巴结核、肺结核、胸膜结核直接蔓延引起,也可由淋巴管逆行传到心包,偶尔可由粟粒性肺结核或多发性浆膜炎经血流播散而来[1]。也有无结核病史或不能找到原发结核病灶而罹患本病者。选取临床2008年以来收治的36例结核性心胞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收治的结核性心胞炎患者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39~55岁,平均46岁。
1.2 诊断 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只有极少数患者其心包炎的心电图第一阶段变化能掩盖原已存在的 ST-T改变。有人观察发现,AMI并发心包炎且具有典型心包炎心电图改变者仅为3%。这可能与AMI时心包受累是局限性的并且缺乏真正的心包炎症性成分有关。故心电图对确诊AMI并发心包炎无特殊价值。超声心动图可检出心包积液,并了解心包积液量的多少,并有助于发现室壁运动异常、心腔大小、心瓣膜情况、心功能及有无真、假室壁瘤存在。结核性心包炎积液量多,呈草黄色或血色,常伴有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膜炎。
1.3 治疗 对急性重症、有大量积液或心包填塞者应立即行心包穿刺术抽除积液,以解除心包填塞征。抗结核药物的用药原则是用药量足,疗程长和联合用药。急性期三联用药,常用,链霉素1.0 g/d,肌内注射;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600 mg/d,或加乙胺丁醇15 mg/(kg·d)。结核活动控制后可改用二联用药。即异烟肼加利福平或异烟肼加乙胺丁醇。在充分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短程使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40~60 mg/d,分次服。
所收临床36例,经治疗临床治愈6例,好转29例,有效率为93.1%,不治1例。
在急性心包炎的早期,心包的脏层及壁层表面有纤维蛋白、白细胞渗出,无明显的液体积聚,称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当心包腔内渗出物中液体增多时,转变为渗出性心包炎,液量可多至2~3L,临床上诊断为心包积液。心包炎的渗液可为纤维蛋白性、浆液血性或化脓性。液体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积聚引起心脏压塞。心包积液吸收良好,则无任何后遗症,如果积液内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及纤维素,则吸收较为困难,可发生壁层和脏层的粘连、增厚,形成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时,炎症可同时累及心外膜下心肌,称为心肌心包炎[2]。心包腔内少量积液并不引起心包内压力升高,血流动力学无变化。当液体迅速增加时,腔内压力升高,当达一定程度时,心脏扩张受限,以致心室血流充盈减少,心排出量随之下降,静脉压升高,造成肝淤血,下肢水肿。当心包腔内积液量过多或积聚速度过快时,则出现心包压塞征。
结核性心包炎起病多较缓慢。起病急者出现发热,盗汗及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部分起病缓慢者症状轻,未引起患者注意,求医时出现心包积液。急性期90%患者出现心包积液,而心前区疼痛与心包摩擦音则较少见。血沉加快。急性期心包积液中可找到结核杆菌[3]。结核性心包炎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时无发热,盗汗等症状,而突出表现为颈静脉怒张、低血压及脉压小、腹部膨胀、腹水及水肿等。结核菌素试验如PPD、结核菌DNA、PCR检测阳性具有诊断价值。如并发胸腔积液,进行胸膜活检对病因诊断有一定帮助。
在抗结核菌药物未用于临床治疗前,结核性心包炎的病死率可高达80%,其余部分患者虽延长病程数月至数年,最后大多死于粟粒性结核或缩窄性心包炎。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来,虽然结核性心包炎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患者使用抗痨药物前的病程、药物剂量、疗程等都对预后起着重大的影响。抗结核治疗是本病最根本的治疗。以能在起病1个月以内开始治疗为最佳,因此早期诊断甚为重要。早期抗结核治疗对预后关系重大。如临床上倾向于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应先着手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再一面等待其他化验结果。凡患者有大量心包积液,超过l 000 ml,尤其是血性渗液,应首先考虑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经内科积极抗结核治疗和心包穿刺抽除积液,大部分患者积液可消失。但少数患者虽经上述积极治疗渗液仍继续产生或反复出现,心影不缩小,而且有静脉压持续升高,有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或慢性心包填塞征表现;此类患者最终可能会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应及早进行心包切除术。晚期心包钙化缩窄阶段心包切除术病死率高。
[1]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15.
[2]毛焕之,杨心田.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71-1185.
[3]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49-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