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花 郭燕芹 董嘉楠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8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62岁。通过X线动态造影录像(videofluoros copy,VFFS)检查24例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前误吸。24例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脑卒中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分别在神经症状、体征不在进展48 h后和治疗4周后通过观察X线动态造影录像(videofluoros copy,VFFS)判断24例脑卒中吞咽前误吸患者治疗前后误吸状况的变化。
1.2.1 吞咽功能训练 ①深吸气-憋气-咳嗽训练:患者取坐位、半坐卧位或侧卧位,训练前先给予拍背,然后嘱患者深吸气-憋气-咯出,2 次/d,20 min/次[2]。②舌运动训练:做舌的主动水平后缩及侧方运动、抬高舌背、卷舌运动、用压舌板给予阻力、使舌做抗阻运动。3~4次/d,5 min/次。③软腭于运动训练:鼻吸气-口呼气;吹气;“推撑”练习;反复发“a-a-a”音,重复“pa-da”:每次发音后停顿3~5 s。④吞咽反射的训练:咽部冷刺激用冰块、冰候镜刺激上腭基部;舌控制法:将舌放置在中切牙间进行吞咽。⑤吞咽能力训练:使用一次性咽试纸管内装水冰冻,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用拇指指腹对舌骨施行触压,诱发吞咽动作,提高吞咽力度,每次5 min,2 次/d。
1.2.2 电刺激训练 采用德国非兹曼医用电子公司生产的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具体方法:①先把正极放在第六颈椎处,负极放在颌下与甲状软骨之间。②根据菜单选择指数电流T/R低频刺激,刺激时间T为1s,休息时间R为1s。波形选择方波,电流强度因人而宜,并能见到患者口角裂开有吞咽动作为最佳,治疗时间为20 min/次,2次/d。
2.1 治疗效果 24例患者经吞咽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后,其疗效为: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3.3%。
吞咽障碍引起的误吸是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严重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率为48% ~55%,这其中包默性误吸(silent aspiration)或叫隐匿性误吸。在吞咽的口腔准备期或口腔期,气道是开放的。由于软腭及舌的控制能力减弱或延迟,咀嚼时食物残渣或碎屑就可能落入咽腔和气道,另外食团从口腔被推到咽腔时,由于咽反射延迟或缺如不能及时咽下,食团就会落到会厌谷、梨状窝或气道内引起吞咽前误吸[3]。本组病例误吸发生在吞咽之前,通过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电刺激进行针对性治疗,增强食团控制力及声带闭合功能防止食物进入气管防止食团过早通过口腔,避免因吞咽反射减弱或延迟所造成的吞咽前误吸,可促进神经网络重生及侧支代偿,扩大皮质感觉区,改善口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及协调性。利用电刺激对舌下神经、吞咽神经、迷走神经等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刺激,缓解神经元麻痹,促进吞咽反射弧的重建与恢复,从本文可以看出治疗前后脑卒中合并吞咽前误吸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后,患者腭咽闭合功能有所恢复,口咽吞咽的有效性及安全提高,使20例患者能恢复经口进食,总有效率83.3%,便于患者出院后的营养支持,提高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减少肺部感染、窒息等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79.
[2]黄选兆.老年人误吸的临床探讨.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6):286-287.
[3]牛秀茹,邢军,史万英,等.吞钡造影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误吸评估观察.中国民康医学,2008,20(9):9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