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虹 杜诚
泪小管炎伴结石临床比较少见,且一般以分泌物增多、流泪、眼红为主要症状,病程较长,常表现为慢性炎症,容易误诊为慢性结膜炎、慢性泪囊炎、睑板腺炎等。我们共诊治13例患者,均行泪小管切开术,清除结石术后局部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2007年10月~2011年9月治疗泪小管结石13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53~78岁,平均67岁;右眼8例,左眼5例;3例上泪小管结石,10例下泪小管结石。12例患者主诉分泌物增多伴眼红,其中9例有溢泪、3例轻度痒感、2例有异物感。13例患者病变泪小管的泪小点部均充血肿胀,9例呈乳头样凸起,轻轻挤压泪小管部可见黄白色豆渣样物从泪小点溢出,数量多的达10枚以上。内眦睑结膜、球结膜充血。泪道冲洗:10例下泪道冲洗不通畅,冲洗上泪道通畅;1例上、下泪道冲洗均不通畅;2例泪道冲洗通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泪小管切开术,麻醉后扩张泪小点插入探针至泪骨,依附探针;从泪小点开始水平切开泪小管,搔扒出结石及黏液;搔扒后泪小管壁涂以碘酊,以10-0尼龙线缝合泪小管。8例患者取出的结石送病理检查均找到放线菌菌落。所有患者行泪小管切开取出结石后,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4次/d,每次1滴,连续滴眼2周。
所有患者分泌物增多、溢泪、泪小点处红肿及结膜充血于1~2周内消失。切口均I期愈合。泪道冲洗12例通畅,1例泪道冲洗提示鼻泪管不畅,行泪道探通后冲洗通畅。手术后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2周。门诊随访观察3个月,无一例复发。
泪小管炎发病多由于泪小管与泪囊连接部分阻塞,结膜囊细菌下行性感染或慢性泪囊炎上行性感染所致。长期慢性炎症后,泪小管内形成结石,致使泪小管逐步扩张,一般在5 mm左右。结石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黄豆大小。一般以老年患者居多,单眼发病,可单独侵犯上泪小管或下泪小管,也可同时侵犯上、下泪小管。
泪小管炎伴结石,一般以分泌物增多、溢泪、眼红为主要症状。当结石阻塞在泪小点时,患者有明显的异物感。病程较长,常伴有内眦部结膜炎。泪小管的慢性炎症多由沙眼衣原体、放线菌、白色念珠菌或曲霉感染引起[1]。切开泪小管取出结石,标本送病理检查可明确致病菌。本组8例依据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放线菌感染。
放线菌属为一类革兰阳性,不产生孢子,无动力,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分枝状排列的丝状杆菌。与眼部感染有关的为文氏放线菌、链丝菌[2]。
正常情况下放线菌是不致病的,是人口腔、肠道、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该菌群易在外伤、戴用角膜接触镜,年老体弱、抵抗力下降,以及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大量广泛应用时成为条件致病菌。所以临床上放线菌性泪小管炎以老年患者居多,可伴有泪小管结石。泪小管炎症,一旦在局部形成肿块,即可发生泪小管结石。结石是由局部坏死组织、放线菌或菌丝钙化而成。在放线菌感染的病灶组织中,会出现黄白色的硫磺样颗粒,这是放线菌的特点之一[2]。
对于本病的诊断并不难,患眼泪小点、泪小管周围红肿,可见乳头样凸起,压之有脓液或黄白色豆渣样物从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时,病变泪小管冲洗不通畅,而从另一端泪小管冲洗通畅,即可诊断泪小管炎伴结石[3]。少数患者可见黄色豆渣样物阻塞于泪小点处,用眼科无齿镊拨动结石脱落,即可确诊。临床因为本病比较少见,误诊较多。一方面冲洗泪道,上、下泪小点均冲洗的较少;另一方面,检查泪道时发现脓液溢出即诊断为慢性泪囊炎,更有甚者会误诊为慢性结膜炎、睑板腺炎[4]。
泪小管炎伴结石的治疗颇为简单,我们认为,切开泪小管(扩创),取干净结石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必要时可用刮匙刮净粉末状的残余结石。结石清除保证泪道畅通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总之,泪小管炎伴结石的诊断需要仔细冲洗上、下泪小管,并注意泪小管及泪小点部有无肿胀,挤压有无黄白色豆渣样物从泪小点溢出。泪小管炎伴结石一经确诊,可行泪小管切开取净结石,碘酊烧灼泪小管壁后仔细缝合,配合普通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可治愈。此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1] 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7.
[2]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2.
[3] 周丽钧,俞红芬,孙松,等.泪小管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2):188-189.
[4] 姜中铭.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