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晖
论网络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谭 晖
网络交际中广泛存在网络语言与普通自然语言的转换,网络语码转换在语码转换研究中不可忽略。从语码转换顺应性的普遍原理出发,对网络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进行分析,阐释了网络语码转换过程中基于顺应的交际性、身份认同性、多样性特点。
语码转换;网络;顺应性;模式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言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广义上其指“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成分的并置”[1]。语码转换中的语码,根据Wardhaugh的观点,指人们用于交际系统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2]。根据于根元的观点,网络语言现在一般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3]。作为网络特定环境下一种交际符号,它们自成系统,是一种语码。网络交际中其与常规自然语言的并置转换属于语码转换范畴。本文所述网络语码转换即是网络环境下网络专用语与出现在网络中的普通自然语言之间的转换。比如网络聊天中:
A:事情已经办好了。
B:谢谢了,520。
例中,520是运用数字谐音表示“我爱你”的网络语,其与自然语言并置,出现在交际中,形成了网络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作为言语交际的普遍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帕普拉[4]、甘柏兹[5]、斯科腾[6]等诸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可能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规则;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将语码转换研究划分为语法路向研究、社会语言学路向研究、心理语言学路向研究和会话分析路向研究。1999年,Verschueren提出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水平上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然而这些研究只是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了依据,其是否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语码转换还有待证实。
基于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的思路,网络语码转换体现了人们为了满足网络交际的需要,相互顺应的过程。因此,从语码转换顺应性的普遍原理出发,对网络语码转换的顺应性进行分析,阐释网络语码转换顺应性的相关原理,不仅有助于了解网络语码转换的机制,拓展对网络语言的深入了解,还能对语码转换普遍研究规则提供新的例证。
考虑到语码转换的出现可能由于说话者自身语言基础的限制不能用同一种语言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不想在场的其他人知道交谈的内容以及为了突出某些话题,也可能是使用者的一种协商人际关系(negaoti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策略,必须指出的是研究网络语码转换顺应性讨论的是作为协商人际关系策略即一种交际策略的语码转换。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语言使用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种策略,语言使用者在几种语码符号之间转换,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交际意图。在选择的过程中,转换的目的形式与其他的语言使用形式相比,是“一种意识水平相对较高的语言选择形式,交际者通常可以通过语码转换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这种交际目的很可能是通过其他交际策略实现不了的,或者说,即使可以勉强实现,也不一定取得同样的交际效果”,因此,语码转换是交际的促成手段,是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选择的结果。顺应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码转换这种策略的原因。
从顺应的具体层面而言,语码转换中的顺应是多角度的。它是对语言现实顺应:接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变体,予以运用;语码转换也是对社会规约的适应:基于尊重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规约,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变体;语码转换中体现对心理动机顺应:不同的语言变体基于特定心理又为其服务。因而,顺应是语码转换的运作机制,语码转换是基于商讨,通过语言的变异,促成交际目实现的一种策略与途径。
为什么语言可以实现转换呢?这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这些本质特性使语码转换成为可能。这些特性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它们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即变异性指的是人类语言可供选择的种种可能;商讨性对其进行了限定,人类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指导;人类基于商讨性包含的诸原则,在所有变异性包含的可能中选择语言,其目的是使交际成功,而确保交际成功的基础离不开语言的顺应性。顺应包含在变异和商讨中,又通过变异和商讨来实现,因而,从语言的本质特征角度来看语码转换,不难发现它是在变异和商讨中体现顺应。
语码转换所选择的语言形式之所以能实现帮助语言使用者实现交际意图,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即它必须基于特定的语境前提。语码转换是某种语境下,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选择,为该语境下特定的交际目的服务。语码转换的存在,必定与特定的语境前提相关。语码转换的出现,是对具体语境的一种顺应形式。
网络语码转换是在网络特定语境中的语码转换,它首先遵循语码转换的一般性原则。因此,顺应性是网络语码转换和其他类型语码转换的共性,以上诸原则对解释网络语码转换都是适用的。而作为出现在网络环境下的书面语中特殊语码转换形式,网络语码转换在遵循语码转换的一般过程与规律的同时,也有它的特点和特性。从顺应的角度而言,它遵循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也必然有它特定的顺应模式。
根据于国栋的观点,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为图一所示[7]:
网络语码转换本质上属于语码转换,也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接近或者实现交际目的,通过语言选择,对社会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顺应,从而用变异的语言形式,向交际目的靠近的过程,上图可以解释其基本模式。
上述基本模式阐述了整个语码转换的过程,然而对于顺应体现得不够明确,因此,要充分体现网络语码转换的顺应过程,可以改进。
与其他类型的语码转换一样,网络语码转换基于自然语言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大特性,这是整个交际过程的基础;同时,在网络特殊语境下,语码转换顺应性突出地体现在其对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对社会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具体交际系统的顺应,因此相对基本模式,网络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可以更加具体,可以归纳为:
网络交际者基于商讨,考虑交际目的;基于网络环境,决定选择采用网络语言的策略;基于社会规约、心理动机,选择网络语言呈现的具体形式,而变异性,使交际者使用网络语码与自然语码共现的话语形式成为可能。网络受众对话语的反应可以使交际者对该语轮自己的交际意图是否实现作出判断,从而予以判断、修正、调整,进而开启交际过程中新的语轮。
图中虚线表明反馈可以供交际者检验交际目的是否实现,再对交际过程的语言选择策略和变异形式进行调整,从而启动交际过程中新的顺应过程。
基于上述的顺应模式,网络语码转换有自身的特点。
1.交际性——基于商讨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司各滕的观点,语码代表着一组组权利和义务(set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RO sets),权利和义务指的是交际者在任何会话形式中互相所持的态度和所能期望的东西。说话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和准则,衡量选择使用某(些)语码后可能付出的社会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然后做出决定,在语言交际中实施自己想表达的权利义务,得到潜在的回报[8]。如:
A:上官MM,上次开会的表格什么时候交?
B:今天下午下班前交过来就可以啦~~
A是新教师,比教务秘书B年长,二人不太熟悉的情况下直呼妹妹,关系还没那么亲近;直呼美眉,又显得不庄重,于是采用了MM这一称呼年轻女性的网络语码,相比直呼某某老师没那么生硬,表示亲近,又不会显得不得体,具有很好的交际效果。
因此,网络交际者基于商讨,考虑交际目的,是其采用语码转换策略的根本意图,因而网络语码转换自始至终都为交际服务,具有交际性是其作为交际策略的一大特点。
2.身份认同性——基于网络语境
根据 Tabouret-Keller的观点[9],语言行为是身份行为,在语言交往中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异质组合(heterogeneous set)。在语言交往中,交际者表示自己身份的同时,也在通过对方的语言判断对方的身份。语码形式,是确立交际双方我们-他们亲疏关系(us-them relationship)的根据和重要参考。在交际中,交际者向对方语码靠拢表示亲和;背离对方语码选用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语码表明权势关系;或者暂时背离对方语码,不让第三者知道特定信息内容[10]。司各滕也提出的标记模式(markedness model),认为语码在它们所使用的社会里会产生社会和心理的联想。语码转换中双方存在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能为社会准则预测的选择就是无标记的,社会准则预测不到的就是有标记的。前者将语码转换中的语言变体所代表的两人身份融合起来,后者意味着改变双方的社会距离[11]。
网络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基于网络环境做出的选择,在网络交际中,作为一种对网络交际环境的顺应,交际双方对网络语码转换的采用,是表示亲和,作为无标记语码转换,它体现的是交际双方对各自网民身份的认同。如:
A:您好,请问我的订单发货了吗?
B:亲,最近快递爆仓,可能要推迟几天到达,您先别急。
A:好的,T-T(表示流泪)
买家A交际中语码的转换,表明与对方卖家身份的融合,其对网络语码的使用是买卖双方网民身份的认同,是对网络交际环境的顺应。
由于交际活动中无标记选择决定了语码转换的某些量的尺度。首先,一种语言的特征在语码转换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其次,在同样的社会情境下,说话人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而不是相反方向[12]。在网络交际中,网络语码转换的身份认同性得以体现,其结果是交际双方在熟练的前提下,继续或者更多地使用网络,不断地进行网络语码转换。这本身就是交际双方对网络交际环境顺应的结果。当一方熟练程度不够时,双方语码转换的量变化往往朝交际地位较高的一方靠近。
3.多样性——基于社会规约、心理动机、变异性
人们交谈中,不同的语域会选用不同的语码,构成语域及影响语码选择的因素包括话题、说话时的场景、语言事件(speech event)的目的和功能、参与者(角色、人数、性格)、交际的渠道、类型、信息的内容和传递形式等[13]。在网络交际中,在网络的场景下,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参与者为了不同的目的发起的语言事件中,其采用的语码是因具体条件而不同的。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变异性使网络语码转换可以实现,而网络语言的多样性为网络交际提供了语码选用的多种可能,因此网络语码转换其形式上也具有了多样性的特征。比如在汉语网络交际中,网络语码转换就可以通过纯粹意译、音译兼顾、纯粹音译、字首缩略、谐音转写等形式实现,网络语码通过符号图形(如标点符号、符号加数字、标点符号加字母组合等)、数字会意、谐音替代、缩略简称、转义易品、双语混杂、重字赘语等方式与自然语言转换,呈现出丰富的表现特征。如:
A:班长童鞋在吗?
B:--P(表示吐舌头)
A:哈哈,在潜水呢。我把表格发到群共享里了,你通知大家看看。
B:谢谢老师。BTW(by the way),学校要求表格什么时候交?
A:下周一。要大家把表格做的漂漂哈。
这是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群里与班长的对话,该语言事件的实施,基于网络语域,整个书面交流过程中,出现了自然语言与符号图形、转义易品、缩略简称、双语混杂、重字赘语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网络语码转换的多样性,这些转换符合交际者身份,是交际者在网络环境下,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动机,采用的顺应策略。
因此,网络语码转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是交际者通过语言形式变异,对社会规约、心理动机以及网络语域制约的顺应。
网络语码转换是网络特定环境下,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机制等的顺应,其交际性、身份认同性、多样性既体现了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也促成了交际中协商人际关系策略的实施。
[1]McCormick K.M Code-switching Overview[A].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ocialinguistics[C].Ed R.Mesthrin Oxford Elservier Science Ltd,2001:447-453.
[2]Wardhaugh,R.An Intrduction to Scocialinguistics(The third ed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86.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徐大明.语言的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75-278.
[5]J.甘柏兹.会话策略[M].徐大明,高海洋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1:68-132.
[6]Myers-Scotton C A lexcically based model of Code-Switching.In Milroy L&Muysken P(ed.)One speaker,Two Languages Cross Diciplinary Perspective on Code-Swit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33-252.
[7]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8]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13.
[9]Tabouret-Keller,A.1989.S minar d antropologie du langage[J].MSH I nf ormations.Bulletin de la Fondati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no.59,15-17.
[10]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1]M yers-Scotton,C.A Theoretical Intro duction to t he Mar kedness Model[A].in Carol Myers-Scotton,(ed).Codes and Consequences Choosing Linguistic Varieties[C].New Y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8-36.
[12]高军,戴炜华.语码转换和社会学因素[J].外国语,2000(6):16-21.
[13]甄丽红.心理需要和语码转换现象[J].广州大学学报,2004(2):78-81.
H059
A
1008-8091(2012)02-0108-04
2012-01-01
湖南省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YS004)
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谭 晖(1976- ),女,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