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龙,赵文华,丁玲芳,张宏利,倪云健,肖旺频
浙江省嘉兴学院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疼痛科(嘉兴314000)
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反复发作的剧烈性疼痛,可由正常刺激,例如吃饭、洗漱等所诱发[1]。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高龄病人更为多见。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们对40 例老年病人分组观察,施行三叉神经周围支的脉冲射频联合局部注射法,现将其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老年三叉神经痛(Ⅱ、Ⅲ支)患者共40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肿瘤及神经系统严重疾病,疼痛区域含三叉神经Ⅰ支者排除外。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Ⅰ、Ⅱ组两组,各20例(详见表1)。40例中,男12例,女28例;7例为带状疱疹后,33 例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单侧、单支神经痛为主,上颌神经23例,下颌神经17例。疼痛病程1~8年,加剧1~3周。VAS评分3~8分,严重者不能进食、刷牙、喝水。均征得患者、家属及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
1.2 设备和材料 A组需22G10 cm长射频针(尖端磨钝),裸露端5 mm,加拿大Baylis射频疼痛治疗仪(PMG-230)。
1.3 穿刺方法 翼腭窝穿刺及神经定位:头偏一侧,仰卧位,微张口状态。平耳屏水平前2~3 cm,颧弓切迹下0.5 cm,在颞颌关节附近明显凹陷处穿刺,以5 号针头局麻,缓慢穿刺抵达颞骨处,有骨质感后留针,取射频针在局麻位置进行穿刺,有骨质感后,取出针芯,接射频仪,开启射频的感觉模式。感觉刺激频率50 Hz、电压1V。缓慢调整针头位置,上颌神经痛者针头贴在骨面滑向同侧瞳孔方向,下颌神经痛者对着同侧口角移动,当诱发出病人能覆盖疼痛区域放电样麻或痛症时,即确定针头定位准确。
1.4 治疗方法 Ⅰ组体位及局部注射法定位同上,选择5号针头缓慢穿刺,抵达颞骨处,有骨质感或针体全部进入皮内即为穿刺成功。局部注射曲安奈德10 mg、利多卡因10 mg。每3 d 1 次,共3 次。Ⅱ组神经定位准确后,局部先注射生理盐水1 mL,再开启脉冲射频模式,42 ℃,120 s,两个射频周期。注射药物同Ⅰ组。每3 d 1次,共3次。
1.5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T0),第1次治疗后2 h内3 次平均(T1)、第2 次24 h(T2)、第3 次(T3)治疗后24 hVAS 评分情况。1年内随访两次,记录疼痛有无复发及两次的VAS平均评分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SPSS 13.0 版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病例一般资料,见表1。
各时点VAS评分的比较见表2
两组病人1年内疼痛复发情况,见表3。
表1 两组病人一般状况及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病人一般状况及VAS评分比较(±s)
注: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组别Ⅰ组Ⅱ组n 20 20性别(男/女)5/15 7/13年龄(岁)80.4±3.5 80.7±4.1疼痛分布(Ⅱ/Ⅲ)9/11 8/12 VAS评分6.5±1.6 6.4±1.7
表2 两组病例各时点VA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病例各时点VAS评分比较(±s)
注:与T0相比较,aP<0.05;与Ⅰ组相比较bP<0.05
组别Ⅰ组Ⅱ组n 20 20 T0 6.5±1.6 6.4±1.7 T1 4.8±1.5a 2.5±1.6b T2 3.1±1.1a 1.8±1.2b T3 1.9±0.8a 1.3±0.5b
表3 两组病人1年内疼痛复发情况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微创血管减压手术、伽马刀及介入射频毁损治疗是现行主要的治疗手段,而介入射频多采用CT 引导、DSA 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法,行半月神经节的射频热凝。亦有在神经导航[2]下进行该部位穿刺,且报道成功率达90%以上。不过,高龄患者及全身状况极差者,因其配合程度差,术中的穿刺定位困难,实施治疗时射频烧灼时的剧痛会引起血压一过性增高等,使得该类病人疼痛得不到及时缓解。常用的三叉神经周围支神经阻滞术,疗效欠佳,容易复发,不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2003年Van Zundet 等[3]发现,脉冲射频能治疗三叉神经痛,其安全性高,适于高龄、体弱多病患者。翟利平等[4]也报道,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镇痛效果较理想。38 ℃、42 ℃、45 ℃脉冲射频均能达到镇痛作用,提高温度并不能增加镇痛效果和维持时间[5]。
我们采用的为周围支42 ℃脉冲射频,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比较中,我们发现,两组治疗后aP <0.05,组内的疼痛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T1、T2、T3 点的组间比较,VAS 评分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脉冲射频早期即能起到明显镇痛作用,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脉冲电流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6]、或电极周围局部较强的电磁场抑制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7]有关。
在有效治疗的基础上,我们还发现,周围支穿刺具有以下优点;⑴上颌支定位快。射频针进入皮内2~3 cm后,带着0.5 mv电压感觉测试穿刺,上颌支中耳颞神经最先诱发出神经症状,上齿槽神经次之;而下颌支需要将针尖指向同侧口角方能穿刺到位。这与上颌神经解剖位置有很大关系,其离开卵圆孔进入翼腭窝的上部,贴上颌窦后外侧向上外侧经眶下裂[8],在一侧面部投影为颞颌关节附近。⑵不易引起局部出血及血肿形成。我们通过5号针探查径路及射频针头磨钝处理,避免反复穿刺,需要调整射频针方向时改为在骨面上滑动处理。本次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现穿刺点出血及深部组织感染出现。⑶治疗期间生理扰动小,对高龄患者安全。穿刺及定位大多可在10~15 min即能完成,病患能很好地配合。同时,治疗时射频温度在42 ℃,患者仅能感觉局部温热及脉冲的跳动感,不会出现血压增高的变化。
在对患者神经痛复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1年内Ⅰ组为3例,Ⅱ组无复发。虽然统计学上无差异,但此结果是否与样本量小及复发的病例少有关,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后才能清晰。周围支脉冲联合局部注射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在高龄病人三叉神经痛的镇痛治疗中。
[1]Van Kleef M,Van Genderen WE,Narouze S,et al. Trigeminalneural⁃gia [J].Pain Prac,2009,9(4):252-259.
[2]徐淑军.神经导航下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7):443-444.
[3]Van Zundert J,Brabant S,Van De Kelft E,et al.Pulsed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of the Gasserian gangl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J]. Pain,2003,104(3):449-452.
[4]翟利平,卢振和,陈金生,等.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2007,28(4):553-554.
[5]翟利平,卢振和,陈金生,等.不同温度对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09,30(2):206-208.
[6]Abcion D,Ortego R,Solis R, et al. Trans-facet-joint approach to puls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the L5 dorsal root ganglion in a patient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sis and scoliosis [J]. Pain Pract,2008,8:202-205.
[7]陈遇源,曾宾.脉冲射频治疗慢性疼痛的现状及进展[J]. 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4(2):133-137.
[8]刘焕亭,刘军,费昶,等.经上颌窦入路至中颅底的解剖观察[J].山东医学,2010,50(2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