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喜 ,杨秋萍
(1.东台市种子管理站,江苏 东台 224200;2.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甜叶菊插扦育苗过程中发生的死苗现象原因较多,有生理性的,也有侵染性的,现分别叙述如下:
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应引起的一类病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如土壤的pH值过高或过低、苗床基肥施用不当等都能引起大片死苗。有时也有发病中心,实际上是土壤中不利因子分布不均匀形成的。这类病害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不扎根,不萌发新芽,茎部发黑,然后叶片发黑,死苗。
主要是前茬施用了残留期长、对甜叶菊敏感的除草剂,或者在育苗前施用了不恰当的除草剂,甜叶菊插穗插入土壤后中毒而死。如果有发病中心,可能是局部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高造成的。这类病害的主要症状也是叶片发黑、幼茎发黑。
甜叶菊插扦后管理非常重要,如果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也会造成大面积死苗。其症状也主要表现为叶片、幼茎发黑,最后死苗。
这类病害是由于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的总称。苗期常发性的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立枯病是由Rhizoctonia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也是甜叶菊育苗阶段的主要病害,一般苗床都有发生,大田发生较少。秋季和早春育苗阶段病害发生较重,出现大片死苗。采用种子育苗的,主要出现在子叶平展期前后;采用扦插育苗的,主要发生在扦插后的10~15天,一旦新根萌发后,植株进入正常生长阶段,病害就很少发生。其主要症状是:种子苗幼茎基部初期呈水渍状黄褐色病变,病斑扩大后缢缩,呈黑褐色干枯死亡;扦插苗插穗伤口受病菌侵染后出现黄色水渍状病斑,并向上逐渐扩大,形成缢缩,后病斑呈黑褐色,最终导致倒苗死苗。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稀疏灰白色的蛛网状菌丝。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床土带菌是苗床幼苗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育苗时,苗床湿度过大容易发病,特别是苗床不平整的低洼处容易出现发病塘。进行扦插育苗时,采用黑色遮阳网覆盖揭网不及时,光照不足,以及补水不当等,则容易造成病害发生,发病高峰期一般苗床死苗率5%~10%,严重地段死苗率高达60%以上。有时大田甜叶菊定植后也会出现少数病株,主要表现为植株茎基部缢缩死亡。
菌核病是由Sclerotinia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甜叶菊育苗阶段的主要病害。苗床内以2~4月份发生最重。发病初期,苗床内个别植株基部或中部茎叶出现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然后向植株上部和下部扩展蔓延,导致植株萎蔫呈黑褐色死亡,并迅速向四周扩散,形成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和发病塘。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塘不断扩大,一个发病塘可造成几十株甚至上百株死苗,损失较大。苗床内湿度大时,发病植株会迅速腐烂,病株及地表布满白色菌丝,从而形成“白色菌丝塘”,过一段时间后可见灰褐色菌核。如果苗床内湿度较小,则病情发展较慢,所形成的菌丝和菌核也较少。
病菌以菌核随植物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气候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并释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菌核也可以萌发长出菌丝,直接侵染甜叶菊叶片和茎部。病株上产生的菌丝可直接侵染四周健康植株,引起病害扩展蔓延。病菌菌丝在0~3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常年2月中下旬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发病加重。相对湿度高于85%时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侵入,因此,湿度是影响甜叶菊菌核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
枯萎病是由Fusarium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甜叶菊生产中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发生在利用瓜类作物和棉花种植年限较长的田块进行育苗的苗床上,在幼苗成活后遇上长时间连阴雨天气的情况下容易诱发,特别是在阴雨过后天气突然转晴的情况下发生最烈,特点是在苗床上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主要是通过改变育苗的环境条件来实现:一是不用有毒害物质浓度高的土壤进行育苗;二是不用瓜类作物、棉花茬口进行甜叶菊育苗,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三是强化苗床管理,通过对温度、湿度的调控,创造有利于甜叶菊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防治立枯病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50%多·腐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雾。
防治菌核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雾。用药后要注意通风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