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医药灸法比较研究

2012-01-22 01:15洪宗国
关键词:灸法藏医艾叶

洪宗国

(中南民族大学 药学院, 武汉 430074)

自从人类利用火以后,人们逐渐发现火能治疗各种疾病,各民族开始发展出各自的火灸疗法.现代医药的火灸疗法已经被热疗取代,而中国传统医药中较完整地保留了多种多样的火灸方法.介绍灸法内容,比较其异同,总结其特色,探讨其原理,开拓其应用对人类健康是很有意义的.

1 中医灸法

灸法是中医的基本疗法[1],《庄子·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黄帝内经·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曹操之子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其时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唐太署中有灸师和针师的区别.宋代的西方子对灸学研究更是炉火纯青,著有《明堂灸经》.明高武《针灸聚英》“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清代吴亦鼎的专著《神灸经纶》和雷丰《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

中医灸法很早选择艾叶作为主要灸材.《孟子·离娄》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唐韩愈《昌黎先生集》“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李时珍《本草纲目》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并认为[2]“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非艾灸有火热类灯心草、黄蜡、桑枝、硫磺、 桃枝、药锭如香硫饼、阳燧锭、救苦丹等. 非火热类有毛茛、斑蝥、旱莲草、白芥子、甘遂、蓖麻子、吴茱萸、葱白、马钱子、巴豆霜等.

中医灸法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讲究透经、传经.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中有现存最早的两部灸法的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李时珍云:“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中医灸疗的作用为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 .《灵枢·官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诸虚极:灸膏肓、气海,壮数愈多愈妙”. 清吴亦鼎《神灸经纶》“危在须臾,用药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 晋黄甫谧《针灸甲乙经》曰:“陷下者则从灸之”.晋葛洪《肘方备急方》:“余尝小腹患大肿,灸即瘥”,“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灸令彻痛,即可止”.《灵枢·刺节真邪》曰:“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虐毒气不能著人也.”《灵枢·背腧》有补泻之法:“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禁忌为: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

中医灸法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隔姜灸、隔盐灸等.艾条灸可以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

2 中国少数民族医灸法简介

2.1 藏医火灸

藏医火灸是藏汉医药学与印度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公元8世纪已经有了大量的文字记载.清代藏医学家帝玛·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诲明示·白晶鉴》一书是火灸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从适应证和禁忌症、灸法、次数、术后注意及功效等8个方面进行论述,其记载的穴位达322个.可谓是集藏医火灸之大成[3].

藏医火灸主要治疗赤巴寒性病,培根湿症以及隆的气滞气虚症.如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黄水症、瘰疬、炭疽、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等,其中黄水病和脉病疗效尤佳.在热病的后期,也可运用火灸施治.

藏医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一种是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患病的穴位按之疼痛且舒适,类似于中医的阿是穴.另一种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藏医把人体经络分为白脉与黑脉两组主要网络.白脉网络由脑之根部向下伸延、分支而遍布全身,其情形类似榕树的根部组织.由心脏向上伸展分支的网络为黑脉.白脉与黑脉对应与现代医学的神经与血液循环系统,与中医概念不同.艾灸通过封闭脉道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窜于脉道,从而起到镇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块、干黄水的作用,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

藏医艾灸分灸法与烙法两类,灸法又有艾灸与非艾灸.艾绒的制作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绒团.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用于关节者,大小如姆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藏医常用的灸法有4种:将灼烧成斑痕者称煮法;灼烧起细小水泡者称烧法;不伤及皮肤只灼红皮肤者称烤法;略灼而产生惊痛的称拟法.煮法适用于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烧法适用于心风病、黄水病等.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拟法所用艾柱较小,多用于儿童,惊痛时即可移去.

2.2 维吾尔医埋沙疗法

维吾尔医埋沙疗法历史悠久,唐代有“西域埋热沙,除祛风寒诸疾”的记载,名人游记中有“火州埋沙疗疾祛病”的描述,埋沙疗法一直在维吾尔族中流传[4].建国后该疗法受到重视,1956年吐鲁番县建立首家沙疗所,1978年在吐鲁番、善鄯等地建沙疗疗养院.吐鲁番沙疗疗养院的沙疗基地有5000人同时进行埋沙的沙场,并配有医护人员,随时巡诊.

按照维吾尔医理论,人体四大物质气、火、水、土对应四大混合气质湿热、干热、湿寒、干寒并可解析为四大单纯气质湿、热、干、寒.某种气质过强与过弱均会引起疾病.四大混合体质对应四大体液:血液汁、胆液汁、粘液汁、黑胆汁.埋沙疗法是一种干、热与干热疗法,能驱除体内过多的粘液汁,治疗湿性、寒性、湿寒性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吐鲁番盆地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红外线充足,沙中湿度低,温度高,微量元素磷、铁、铜、锌、钾丰富.埋沙产生热刺激,患者全身末梢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汗腺开泄,能将致病体液排除体外,恢复体液乎衡.并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促进新陈代谢,促使机体网状内皮细胞活跃,激活神经系统而达到治疗目的.

埋沙疗法的适应症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慢性胃肠炎、神经衰弱、遗精、早泄、痛经、月经失调、白带过多、瘫痪、肌肉萎缩、肌肉僵硬、肢体麻木、轻度浮肿等症.

2.3 壮医药线点灸

壮医药线点灸,是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mm的苎麻线,取出后将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然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烧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5].该法历史悠久,在壮族聚居地流传,经现代研究人员挖掘整理总结提高,形成一种独具壮民族特色的灸法.

壮医认为:脏腑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人体可分成3个部分:上部天,下部地,中部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相互制约化生,才能生生不息.气的运行通道为三道两路,分别为气道(呼吸道)、谷道(消化道)、水道(尿道)、龙路(血管)、火路(神经).痧瘴蛊毒风湿侵犯人体,导致三道不通,两路受阻,三气不同步,气血难平衡,因此致病.药线点灸通过热刺激与药物渗透,打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壮医药线点灸取穴根据“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原则.即畏寒者取手部穴位,发热者取背部穴位,对肿块或皮损沿其边缘取一组穴位,通常五穴,呈梅花分布.肌肉萎缩者在萎缩肌肉上选穴,麻木者取麻木络脉的中央点.皮肤瘙痒出现疹子时,取最大的疹子.取穴不唯中医经络,不讲得气.

现代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药线点灸能消炎退热,祛风止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开胃消食,健脾止泻,温经通痹,活血止血,宁心安神,强壮补益.其适应范围广,操作简便,没有副作用,无污染,不影响药物治疗,便于学习推广.

2.4 朝鲜医灸法

朝鲜民族长期使用灸法保健治病.朝鲜医灸法源于中医,并与中医共发展.朝鲜医家著书立说,畅论针灸:《乡村集成方》、《医方类聚》、《针灸择日编集》、《针灸要诀》、《东医宝鉴》、《针灸经验方》中均有大量灸法记载.其中许浚《东医宝鉴》专列一篇论针灸,对灸理、灸法、灸材、适用症等均作出了详细的专论.许任《针灸经验方》特别倡导补泻二法.但诸多方面均没有突破中医理论的框架[6].

李济马《东医寿世保元》根据自身长期临床经验,从《灵枢·通大》中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区别获得灵感,除掉阴阳和平之人,按人的体质将人分为四象人,治病先辨象,再辨证,将药物按象分类,因象施药,创立四象医学,极具特色[7].但是综观“四象医学”理论,李济马先生及其追随者多以探讨如何准确辨象,正确运用方药治疗为主,很少提及针灸学方面的内容.故朝医灸法与中医灸法实无本质区别.

但四象医学按人的体质分象,太阳人“肺大肝小”和“过阳阴少,肝虚”,太阴人“肝大肺小”和“血浊气涩,肺虚过燥”,少阳人“脾大肾小”和“过阳损阴、肾虚过热”,少阴人“肾大脾小”和“血夺气败,脾虚过冷”.按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原则,利用灸法的补泻二法,当能收到疗效.

3 中国传统医灸法比较

“灸”字从火,是一种火疗方法.火能行气、驱寒、燥湿,这也是各民族灸法的主要功能.但在灸理、灸材、灸法、适应症方面各具特色,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中医以经络学说作为灸法理论基础.经络是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的传输通道.认为灸后得气获得能量,温熙体表、透过腧穴、并在经络中传导,从而行气血,驱寒湿,调藏象,燮阴阳,治疗疾病,回复健康.藏医本身不太讲经络,只讲红白二脉,即血管与神经系统,故不能解释灸法得气后的循经传导,因而只将适应症关注与神经系统特别在中枢神经沿线.

壮医讲三道两路,两路与藏医的红白二脉相似,三道则是气道(呼吸道)、谷道(消化道)、水道(尿道),也不讲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药线点灸不讲得气,因而也无行气之说.不循经络选穴,因而灸理只能是畅通三道两路,使三气同步.维吾尔以埋沙疗法全身作用,利用热法驱寒,燥法去湿,除去有害体液,而无行气之论.朝鲜医灸理与中医一致,尚未形成以四象人论为基础的灸法理论体系.

灸法以火为媒,以热、燥、行为用,灸材选择广泛.但中医、藏医、朝鲜医等均选择艾叶作为主要灸材,定有原因.艾叶来源丰富,易储存,易加工成绒,艾绒可塔、可柱、可条.艾叶燃烧物香气浓郁,杀菌驱虫,醒脑提神,并易于透皮吸收.艾叶燃烧温度高,热力强,燃烧稳定.艾灸易操作,可变换多种方法.其它灸材作用单一,而渐少用.壮医药线点灸使用药线,用苎麻浸麝香冰片,除了温燥作用外,也利用了药物的嗅觉作用与透皮吸收功能.维吾尔医以沙为材,吐鲁番火州沙漠之沙又热又燥,驱寒湿,除粘液质,实为因地制宜.

灸法方法多样.中医灸法有艾灸、非艾灸,有直接灸、间接灸,有艾炷灸、艾条灸,有起疤灸、起泡灸,有隔姜灸、隔蒜灸,有药饼灸、药锭灸,有火灸、贴灸等,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灸法治疗不同疾病.藏医将灸法分成蒸、烧、烤、拟4种,分别对应4种与皮肤接触紧密程度和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的程度,同时还对应4种不同的与人体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这种梳理是中医没有的.壮医药线点灸使用药线火烬按灸皮肤,与维吾尔医沙埋全身一样,方法单一.朝鲜医灸法与中医一致.

中医灸法是中医八法中的温热法,消导法和滋补法,起陷下、调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能治疗寒性疾病、湿性疾病、气滞血瘀疾病、脏腑功能疾病,以及其它外感内伤疾病.藏医三因辨证将疾病分为隆、赤巴、培根,赤巴有冷热二极,火灸是热法,能治赤巴寒症;火灸能燥湿,能治培根湿症;火灸能行气,能治隆病的气滞症.按三因确定适应症一目了然.壮医药线点灸疏通三道两路,能消炎退热,祛风止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开胃消食,健脾止泻,温经通痹,活血止血,宁心安神,强壮补益,有消、通、补、温诸效.维吾尔医埋沙疗法清除致病粘液,驱寒燥湿,是热法、汗法的综合作用,能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与坐骨神经痛、肌肉萎缩、僵硬、瘫痪、肢体麻木等寒症、湿症、痹证.

4 艾灸机制的现代研究

艾灸机制的现代研究主要围绕3个阶段与三大作用方式进行.3个阶段分为体外阶段、透皮阶段与体内阶段.三大作用方式分为药物作用、温度作用、近红外光作用.

体外阶段主要包括艾叶的品种、种植、储存、艾绒加工、艾条制作等灸材研究,艾叶的化学成分、艾叶燃烧物的化学成分、艾叶燃烧温度与燃烧稳定性等理化性质研究,艾叶燃烧物的体外抑菌、抗过敏、抗自由基、抗衰老与细胞毒性等体外生理药理研究.

透皮阶段涉及艾灸与人体的三大作用方式:药物作用方式涉及艾叶燃烧物的透皮吸收机制、艾叶燃烧物对嗅觉细胞的刺激作用等.艾叶燃烧温度对皮肤细胞的烧灼炎性反应、温熙作用、对皮肤温度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的刺激作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辐射以近红外光的形式透过皮肤腧穴,进入经络通道.

体内阶段包括渗透进皮肤内的药物的活血化瘀作用、通透血管作用、溶解尿酸等溶石作用、药物刺激嗅觉传导到中枢神经与大脑引起的醒脑、提神、通窍作用等.艾灸温度引起的炎性反应导致的全身调节作用、温度启动的热感受器与痛感受器刺激引起的全身调节作用等.由燃烧产生的近红外光透过腧穴在经络中传输机制研究、不同波长近红外光传输能力研究、近红外光能量对传输途径器官、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作用研究、经络实质研究等.

艾灸对人体在不同阶段有诸多不同的作用,根据疾病对象的不同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灸法强化某些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如间接灸的醒脑提神通窍作用,疤痕灸的炎性作用引起的全身调节作用,直接灸启动痛热感受器引起的全身调节作用等.但灸为火疗,其主要功能是将热能通过经络作用脏腑,行气活血,燮理阴阳.因此判断灸材优劣,灸器好坏,灸法高低主要在于是否得气,能否行气,即热力能否透入人体,并能在经络中行走.李时珍云:别处艾叶不能灸穿酒坛,蕲艾一灸就穿,当指热力,而非燃烧物或挥发油.

艾灸热力的媒介为艾叶燃烧产生的近红外光.近红外光可以透过腧穴,可以在肌肉外包膜结构的空隙传导.并且波长愈短,透穴与传导能力愈强.而热辐射波长与温度成反比,故判断艾灸灸材质量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燃烧温度的高低.这一温度的高低与三大作用方式中温度作用没有直接关系,却决定了近红外光作用的强弱.艾条燃烧最高温度的高低及其燃烧稳定性与艾叶品种、产地、采收期、储存期、加工与制作工艺相关,可以成为艾条质量标准的基本指标.

5 结语

灸法来源于火疗,光热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方式,发展到艾灸疗法其治疗作用更趋多样化.各民族医药均有灸法,但灸理、灸法、灸材、适应症有所不同,并各有优劣.将其互相映照,取长补短,对发展灸法很有意义.目前灸法在保障人类健康领域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传统灸法进行挖掘、整理、总结、提高很有必要.

[1]王富春.灸法医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81.

[2]李时珍.本草纲目[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48.

[3]西珠嘉措.藏医火灸流源及其应用刍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4:22-23.

[4]卫 荣,迪丽娜·马合木提,卡哈尔·库尔班,等.风湿病维吾尔医分型及其沙疗疗效分析[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8):694-696.

[5]黄瑾明,林 辰.壮医药线点灸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6]崔秀汉.朝鲜针灸史料探讨[J].延边医学院学报,1997,17(1):11-14.

[7]鞠宝兆,柳时枯.朝医辨象论治理论体系浅释[J].中医药学刊,2005,23(6):1081-1082.

猜你喜欢
灸法藏医艾叶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端午佳节话艾叶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艾叶泡脚退黑眼圈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