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单元与社区医疗服务结合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

2012-01-21 19:43刘广华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肢体出院康复

刘广华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已成为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国内关于采用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以及对出院后脑卒中患者开展家庭、社会康复干预方面的报道较多[1],这两种治疗模式均具有一定疗效,但也都存在不足之处,如治疗容易脱节、不连续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本院采取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卒中单元模式治疗,出院后给予社区康复干预,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2008-03—2011-06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4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年龄35~80岁,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无严重精神及认知障碍,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排除感觉性失语、大面积脑梗死或合并其他疾病所致肢体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是指由神经内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责任护士等共同组成医疗协作小组,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患者病情稳定后即早期介入康复干预。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治疗以神经促通技术、运动再训练、作业治疗及心理疏导等方法为主。软瘫期康复治疗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电刺激、患肢被动活动(以抗痉挛模式活动为主)、健肢带动患肢主动活动、床上翻身训练、从卧位到坐位转移、从坐位到站位转移、桥式运动、床边活动、神经促通治疗、心理疏导等,同时指导患者陪护人员及家属学习康复治疗要点,以辅助患者进行训练。痉挛期康复治疗以抗痉挛、诱发分离运动为主要目的,包括神经促通治疗、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患腿站立训练、行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肢体耐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训练、助行器及自助具训练等,并且因地制宜开展作业治疗,包括上肢功能、手功能、手指精细运动训练等。上述训练每天由治疗师及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45 min/次,每周治疗5次,其余时间由患者家属辅助进行训练。恢复期康复治疗以改善步态协调性、灵活性、手部精细活动功能以及ADL能力等为主。

对社区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康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用运动功能评定、ADL评定、不同时期康复训练要点、辅助支具应用、并发症预防以及训练注意事项等。患者出院后由医院及社区医务人员定期上门进行康复指导或患者定期回门诊随诊。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随诊1~2次,第2个月每周随诊1次,从第3个月开始,每2周随诊1次。医院及社区医务人员根据患者不同阶段恢复情况,共同制订家庭训练方案,并对患者陪护人员进行康复培训,由其辅助患者进行后期康复训练,同时鼓励患者积极进行运动训练。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对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总积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ADL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ADL能力恢复越好;心理评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该量表共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院频度划分为4级,最低分为20分,最高分为8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

2.2 治疗结果 出院3个月患者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及抑郁情绪较出院时改善明显。其中显效23人,占56%;有效13人,占32%;好转5人,占12%;无效0人。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不断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据统计有高达70%~80%脑卒中幸存者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2],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另外抑郁情绪也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感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康复治疗进展及临床疗效,导致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有组织的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是治疗脑卒中的理想方法,建立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目的是推行脑卒中规范化治疗,使患者在急性期住院阶段能得到多方面服务。临床实践证实,卒中单元模式在降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病死率、致残率、感染发生率、医药费用,促进ADL能力恢复及减少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神经科病房模式。卒中单元并不是一种单纯治疗方法,而是一种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系统化、规范化病房诊疗管理模式,对降低脑卒中患者整体致残率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长期有益影响[3]。目前国内卒中单元模式研究多局限于住院患者,只是较好地解决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问题;但脑卒中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多种条件制约,患者通常不能在医院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患者出院后能继续得到规范康复干预,促使功能进一步改善。及时继续给予社会康复治疗,医护人员及家属给予关爱、安慰,会促使患者抑郁情绪好转;脑卒中患者后期阶段抑郁情绪主要与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恢复有关,如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明显改善,会促其抑郁情绪好转;同时抑郁情绪好转,又会进一步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4]。当前我国的社区康复结构相对缺乏,容易造成脑卒中患者治疗中断、脱节,治疗缺乏连续性等,建立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康复业务培训,充分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资源,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前提下,使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故寻求一种经济、有效、可行的脑卒中连续治疗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5]。综上所述,卒中单元与社区医疗服务结合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1]常淑娟,邢晓红,上官琴苗.家庭康复训练对出院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80):548-550.

[2]郑华,孙宝民,吕燕华,等.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28(6):394-395.

[3]Langorne P,Dennis Ms.Stroke units:the next 10 years[J].Lancet,2008,363(9412):834-835.

[4]张艳明,姚辉,屈亚萍,等.急性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69-70.

[5]李永林.脑卒中患者社区家庭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2):84.

猜你喜欢
肢体出院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