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淑娟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农村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研究
冯淑娟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当前农村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不高,大部分农村高中毕业生都将民办高校作为“次优”选择。很多农村高中生即使获得民办本科院校入学资格,也会放弃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而进入公办高职院校就读。解读现象背后的成因,部分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不高和高昂的学费是导致农村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需求不高的根本原因。要提高农村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一是要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二是要建立公共经费进入民办高校的通道,从而降低学生及其家庭的学费负担。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农村高中生;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1]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当受教育者对某一种类型的教育存在需求时,该种类型的教育才有发展的可能,若受教育者对某种教育的需求低迷,则该种类型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受到极大影响。
民办高校比任何其他类型的高校更加依赖于受教育者的需求。我国缺少公共财政进入民办高等教育的渠道,除了少数地区的少数几所民办高校,大部分民办高校得不到任何公共财政的扶持,他们所有的经费几乎都来自学费。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可招生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农村高中生①,他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如何,成为决定民办高校能否继续生存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情况,笔者从2009年起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跟踪研究,广泛收集了媒体报道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2011年,笔者在浙江树人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遴选了多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员,对浙江、湖南、山东和吉林等省的533户农村应届高中毕业生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每个受访家庭既接受问卷调查,也接受开放式的访谈。
笔者发现,大部分农村高中生都将上民办高校作为最后的选择。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本科招生分三批,分别是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前两批都是公办本科院校,第三批为民办本科高校。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考生在高考分数达到本科线之后,都优先选择位于第一和第二批次的公办本科高校,只有在无法进入公办本科高校时,才会选择第三批的民办本科高校。对于专科段的学生而言同样如此,只有考不上专科一批的学生才会选择专科二批的民办院校。由于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供大于求”的现象,所以,在公办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完成全部招生计划后,留给民办本、专科院校的生源已经很少了。所以,近几年部分地区民办高校生源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经推算,几年后,我国部分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从表面上看,高中生对高校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高考分数和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比较,与高中生对民办高校的需求状况无关。高中毕业生会将自己的高考成绩与某所大学历年的录取分数进行比较,选择最有可能被录取的高校作为填报志愿的对象,而不会选择往年录取成绩远远高于自己高考成绩的学校,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被录取的风险很大;同样,他们也不会选择往年录取分数远远低于自己高考成绩的大学,因为这意味着分数的浪费。这样,一定的高考分数就意味着一定的报考范围。当学生的成绩刚刚过本科线时,就只能选择处于本科最后批次的民办高校。
实际上,一定的高考分数和一定的高校相对应的事实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教育的需求状况,民办本科院校的录取线位于本科最后批次,正是高中生对选择民办高校愿望不高的表现。如果高中生对民办高校有旺盛的需求,使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小于高中生的需求,那么,民办高校的实际录取分数线就会大幅提高,也即只有更高的分数才可能被民办高校录取。
更能说明农村高中生对选择民办高校愿望不高的事实是,很多地区存在“弃本读专”的现象。所谓“弃本读专”,就是指考生的高考成绩达到了民办本科线而自愿选择就读公办高职高专的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可从部分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情况看出来。比如,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2011年招收的4 891名新生中,有2 000名学生的高考成绩超过本科线,占41%。又如,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2010年招收的6 002名新生中,有3 674名学生超过本科线,占61%。[2]在湖北,“弃本读专”的现象也很明显。湖北近年每年都有数所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比一些“三本”高校高出几十分。[3]笔者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问卷“你是否属于‘高考成绩达到了民办本科的录取线但是选择了高职或专科’的情况”一题中,有10.9%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回答。
笔者经过调查,认为农村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需求不高有如下两大原因。
1.一些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不佳,社会吸引力不高。不可否认,很多地区的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还有偏见,认为民办高校都是不正规的,甚至是“只要交钱就能上的”。特别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这种偏见更加明显。但是,这种偏见并不是社会公众对民办高等教育需求不高的原因,社会公众之所以对民办高校不信任,正是一些民办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内涵建设的结果。
民办高校不注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不高,尤以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为甚。从人才培养定位来讲,他们既无力培养学术性人才,也没有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他们对师资队伍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教师由于待遇较差,流动就会很频繁,但凡有一定能力和更好出路的都另谋高就了。这些方面综合在一起,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学到扎实的技能,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率低,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毕业生能力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名片,较弱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深了公众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差的刻板印象,导致民办高校的吸引力变弱,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以山东某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为例,该校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此之前,该校就以专修学院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办学之初,学院的招生形势还不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高等教育还处于“卖方市场”,老百姓上学的愿望很强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校办学初期的口碑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招生越来越困难的现象。原因在于该校不注重引进和培养教师,教师整体水平低,稍有水平的教师纷纷流失,此外,学校管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导致在当地的口碑下降。为了尽可能多地招收学生,招生人员采用夸大其词的方式将学生招到学校,使学生到校后有较大的心理落差,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到2011年时,该校实际录取的学生只有计划招生数的10%左右,学校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2.民办高校的学费超过了很多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而言,民办高校包括学费在内的总开支确实超出了很多家庭的承受水平。笔者对广西、浙江、湖北、湖南等省民办高校的学费进行了调查,广西、湖南、湖北等省民办本科院校的收费在13 000元左右,专科的学费也在10 000元左右。而浙江、上海等省市的民办高校收费更高,这些地区的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在18 000元左右,民办专科院校的学费也在15 000元左右。除了学费之外,学生还有生活费、住宿费等各项开支。这些开支加在一起,民办高校一个学生一年的开支在2.5万元以上,4年至少需要10万元。
对广西省西竹村的调查发现,该村普通家庭一年仅能节余4 000元~11 000元。需要注意的是,4 000元~11 000元是针对一般家庭而言的,农村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困难户(如重病户、单亲家庭等),这些家庭的收入更低,甚至入不敷出。假设一个家庭一年结余7 500元(取4 000元和11 000元的平均数),是很难承受民办本科高校的各项开支的。[4]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我国为数不少的家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孩子。根据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第一胎为女孩的,允许生育第二胎。从概率上讲,我国大约有50%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再考虑到农村存在一定程度的超生现象,我国农村应该有超过50%的家庭有两个或者三个孩子。当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同时读书时,则更是难以负担民办本科高校的开支。西竹村所在的田阳县是一个国家贫困县,我国类似的贫困县有500多个,约占我国县和县级市的1/3,类似西竹村这样的村庄在我国是大量存在的。
正因为家庭收入是决定高中毕业生是否选择民办高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生考上民办高校而不填报民办高校志愿或者不去民办高校就读的比例很高,在高考成绩达到民办本科录取线而选择读公办专科或高职的比例也很高。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放弃民办高校或者放弃民办本科院校而选择公办专科或高职院校的比例就很低。比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既在省外招生,也在省内招生。在外省所招的学生中,有29.7%的考生分数达到了本科分数线,而省内招收的将近2 000名的学生中无一人达到本科分数线。笔者也调查了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内的招生情况,学生中高考分数超过本科分数线的学生也很少。
农村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需求不高,会造成如下影响。
1.放弃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会影响教育公平。由于部分农村家庭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不高,所以当他们子女的高考成绩达到民办高校录取分数线时,可能放弃民办高校或者放弃民办本科高校的机会而选择公办高职院校。而无论哪种现象,都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对于放弃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过早地进入了劳动力市场,只能在劳动力市场的低端获得一份职业。对于“弃本读专”的高中生而言,他们也因为放弃本科教育的机会而在未来职业晋升的道路上遇到了更大的挫折。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公务员)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大部分国有企业、外企的技术性岗位一般也要求本科。也就是说,要获得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和大企业的工作机会,首先依赖于学历,然后才是相应的素质,缺少了学历这块敲门砖,即使素质再高、能力再强,也无法获得这些工作机会。显然,高职毕业生很难进入这些单位。这样,很多因对民办高校的承受力不足而选择进入专科或高职院校的学生比例大大增加,进而使他们获得较高层次职业岗位的机会大大减少。家庭的贫困迫使他们放弃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也与教育公平的原则背道而驰。
2.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放弃民办本科院校选择公办高职院校,还是放弃民办专科院校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都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高中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不高减少了民办高校的生源。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几乎全部依赖于学生所缴纳的学费,生源的减少会直接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减少,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困难。
其次,很多符合民办本科院校录取标准的学生因家境贫寒不能选择民办本科院校,使得民办本科院校只能降低录取标准,招收分数低一些的学生。生源是高校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将毕业生看成是高校的产品,那么生源就可以视为高校的原材料。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产品,在同样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下,不同素质的生源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能够考入北大和清华等名校的学生,即使高校付出的努力不大,他们也相对容易成才。但智商和情商(如勤奋、人际关系能力)都不高的学生,无疑需要学校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才。当民办高校降格录取了很多分数不高的学生时,意味着民办高校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且毕业生的质量也会随之降低。而这会影响民办高校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声誉,从而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社会公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民办高校的质量,二是降低民办高校的学费。而要实现这两个方面,需要民办高校自身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1.建立公共财政进入民办高校的渠道。无论是提高民办高校的质量,还是降低民办高校的学费,都需要建立公共财政进入民办高校的通道,降低民办高校对学费的依赖程度。在私立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公共财政和社会捐赠(主要是校友捐赠)是私立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学生交纳的学费仅仅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私立大学的学费并不是很高,与公办大学的学费差距并不大。而我国的民办高校,学费是学校唯一的收入来源,这样学生所分担的教育成本很高,导致很多家庭难以承受,而民办高校的经费运行也十分困难。
学术界对公共财政进入民办高校的呼吁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前,公共财政进入民办教育的可能性并不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投资属性,邬大光的调查发现,我国80%的民办高校都是投资办学的,[5]获取回报是很多举办者的重要办学目的。所以,政策制定者担心公共财政进入民办高校后,会进入举办者个人腰包。但是,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分类管理试点后,民办高校获得财政资助就具备了可行性。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分类管理试点,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两类。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政府将给予财政扶持。比如,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陕西省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民办高等教育,而在此之前,这个数字是零。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享受到公共财政的资助后,必然会降低学生所承担的教育成本,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大大增强。
2.给予民办高校自由宽松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是“补充性”的教育,而非“选择性”的教育。“补充性”教育能够存在的前提是公办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机会还不够充分,需要民办高校来补充。一旦公办高校提供的教育机会大大增加,民办高校就会失去提供“补充性”教育的必要性,从而面临一系列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必须由提供“补充性”的教育向提供“选择性”的教育过渡。当民办高校能够提供“选择性”的教育时,无论公办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多么充足,民办高校总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民办高校要提供“选择性”的教育,就必须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相区别。而要做到这些,除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需要政府减少对民办高校的管制,给予民办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当前,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手段和对公办高校的管理手段基本相同,民办高校所能享受到的内部决策权并不比公办高校大。相反,在很多方面,公办高校所享有的一些自治权,民办高校却享受不到。
以专业设置为例,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基本内容,大学开设的专业就如同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种类。当前,高校并没有真正的专业设置权,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经过层层审批,特别是本科专业的设置更加困难。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一定要限于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如果高校期望设置的专业并不在“本科专业目录”上(即“目录外专业”),就很难通过审批。现在,经过呼吁,很多公办高校获得了设置“目录外专业”的权利,而民办高校却很难享受到这种权利。但专业设置权只是民办高校应该拥有而实际上并未拥有的诸多权利之一。政府对民办高校的严格管制,限制了民办高校的活力,减少了民办高校的创新空间,使民办高校只能提供“补充性”的教育而无法提供“选择性”的教育。
3.民办高校需要进行内部管理改革。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管理能够挖掘资源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佳的价值。
首先,就内部管理来说,当前民办高校亟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要完善董事会制度,选拔懂教育、会管理的人进入董事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要遴选既具有一定学术造诣又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担任校长,尽可能避免家族化管理现象。当前,很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对于很多民办高校来说,妥善处理并尽早安排接班人也是非常紧迫的事,需要提上日程。
其次,改变民办高校的招生策略和不恰当的宣传手段。当前,部分地区的民办高校存在招生不规范的行为。部分民办高校通过中介机构、在职教师和在校学生等渠道招生,少数民办高校还将招生作为教师的暑期工作和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并给予参加招生的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招生提成。招生人员在物质的激励下,往往会夸大宣传学校或作出虚假承诺,待学生到校报到后便会有上当的感觉。这种做法造成的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全国民办高校的认同。
再次,就学校的内涵建设来说,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名言很好地阐述了师资队伍对于大学的重要性。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民办高校缺少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注释:
① 本文所指的农村高中生是指生源地为农村的高中毕业生(即户籍在农村)。
[1]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0.
[2] 高春阳,吕晓艳.高职院校抢生源出新招“弃本读专”奖现金[EB/OL].(2011-07-25).http://edu.ifeng.com/gaokao/news/detail_2011_07/25/7920314_0.shtml.
[3] 部分高分考生弃本读专节省学费看中就业[EB/OL].(2010-06-13).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13/5233561.html.
[4] 黄金来,王一涛.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基于T县的田野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8-10.
[5] 邬大光.投资办学:我国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1-4.
On the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Demand for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FENG Shujuan
(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A survey shows that the demand for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rom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low. The majority of rur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regar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s a “sub-optimal” choice. Many students qualifying for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ive up the opportunity and enroll to public vocational colleges instead. This is largely due to the relatively poor education quality and high tuition fees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demand for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quality and establish the channels for public finance support to reduce the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financial burden.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demand
2012-05-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880021);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B11JY08)
冯淑娟(1968- ),女,浙江上虞人,研究员。
G648.7
A
1671-2714(2012)05-0020-05
10.3969/j.issn.1671-2714.2012.05.004
(责任编辑毛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