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琼 冉瑞龙 郑 慧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企业也逐步在寻求经济又环保的生产模式。目前纺织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很多含碱废水,大多数企业都是直接将废水中的碱当做废弃物处理掉,丧失了碱本身的利用价值,导致很多碱浪费。纺织印染中,退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决定和影响着后序染色等一系列工艺。虽然国内外都在寻求和开发利用比较环保的退浆方法例如酶退浆,但碱退浆因其成本低廉且操作工艺简单而被广泛应用[1]。制备再生竹纤维浆粕中,会产生大量的竹浆废液(以下简称废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碱[2],经测定,原废液中碱的浓度约为162.7g/L,而标准碱退浆工艺碱的最佳浓度范围是30~40g/L,因此从含碱量来说完全可以将废液中的碱用于退浆。但废液中含有其他杂质,会对织物及后续加工产生影响。若在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试剂的情况下将碱回收利用于棉织物退浆,既可以避免产生更多的污染物,减少环境的压力,同时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标准的退浆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用火棉胶制膜完成碱液的回收。回收的碱液能达到退浆的要求,但火棉胶膜强力不够,容易损坏,可将其附于棉布上解决这一问题。
2.1.1 实验材料
火棉胶、退浆后的棉布、浓硫酸、黏胶工艺废液(含高浓度NaOH、木质素)。
2.1.2 实验步骤
2.1.2.1 废液中NaOH浓度的测定
用量筒量取5mL浓硫酸稀释于35mL的蒸馏水中,取40mL废液用于酸碱滴定。用移液管量取稀硫酸滴定废液直至pH试纸检测废液为中性为止,记录所用稀硫酸的量。
2.1.2.2 火棉胶制备及碱液回收
剪一块棉布放于表面皿中,倒入火棉胶使火棉胶均匀布满棉布,放置使其自然晾干[3]。量取300mL的蒸馏水,100mL的废液用于渗析。渗析1h后取出废液,用酸碱滴定法测量渗析液中NaOH的浓度,记录所用稀硫酸的量。用相同的方法加搅拌作用渗析1h后取出废液,用酸碱滴定法测量渗析液中NaOH的浓度,记录所用稀硫酸的量。
2.2.1 实验设备及材料
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NaOH、废液、渗析液、JFC(Java Foundation Classes)
2.2.2 实验步骤
剪取9块6cm×30cm的未退浆的棉布条分别标上1~9的序号;洗净9个锥形瓶用蒸馏水润洗并标上1~9的序号;分别称取3份NaOH2g放入1、2、3锥形瓶中;分别量取3分废液13mL放入4、5、6锥形瓶中;分别量取3分渗析液150mL放入7、8、9锥形瓶中;用移液管量取4mL JFC于9个锥形瓶中;用蒸馏水将9个锥形瓶中的液体配至200mL;称量9块棉布条的重量;将棉布条对应放入锥形瓶中;打开水浴锅将温度设定为100℃;将锥形瓶放入水浴锅加热至沸腾,处理时间为30min,然后取出,用热水洗(60℃),再充分用冷水洗,最后挤干;将棉布条放入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约2h);取出棉布条称取重量。
表1数据表明,用火棉胶膜渗析回收碱液作用1h的效率不高,作用长时间能完全渗析,搅拌作用能大幅度提高渗析效率。利用火棉胶制作膜的过程简单,成本低廉,但火棉胶膜的强力很低,不适合产业用废液回收,只适合在实验室中少量的废液回收过程[4]。所以,如何解决膜的强力问题是今后废液回收利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表1 含碱量测定
退浆是指去除织物上浆料的工艺过程,使得织物更加柔软,白皙,其工艺指标主要是白度及退浆率。表2数据表明,用相同浓度的NaOH与渗析液用于退浆,NaOH的退浆效果略高于渗析液的作用效果(白度与力峰值略高);用相同浓度的渗析液与废液用于退浆,用废液退浆的布条白度明显低于用渗析液退浆的布条。影响废液退浆效果的是废液中含有的有色物质碱木质素。碱木质素是碱与木质素作用的产物,木质素广泛存在于禾木植物中,是一种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现今已有多种分离木质素的方法,但用于分离废液中的木质素的最佳方法是利用膜技术,此方法在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的前提下完成废液的回收利用。
碱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且减少环境污染,是目前具有研究价值的项目。火棉胶膜用于碱回收还存在强力不足、效率低的缺点,我们只要解决了强力问题,就可以通过搅拌,加压等方式来提高回收效率,从而提高经济价值。当然,要达到更好的碱回收效果,还需进一步研制成本低、效率高且强力好的复合膜,以满足生产及环保的需求。
表2 碱退浆效果
[1] 唐昱校.纺织印染废水膜处理技术[J].国际染印漂整工作者,2009,2:14-16.
[2] 张幼珠.纺织应用化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24-56.
[3] 李旭祥.分离膜制备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0-62.
[4] 张晓凯,杨 菲,马晓伟.电镜用双层支持膜的制备及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06(10):543-547.
[5] 廖俊和,罗学刚.木质素、纤维素高效分离技术[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3(12):60-64.
[6] 方 宾,阚显文.近代分离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45-51.
[7] 冯兴奎.电渗析膜技术的应用范例及其效益[J].化工技术经济,1990(6):11-13.
[8] 华耀祖.超滤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