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
在近年来欧洲国家的大选中,这次法国总统选举可能是受关注度最高的。之所以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法国的政治经济大国身份和地位,更为关键的是法国大选所折射出的欧洲未来可能的变局。作为欧盟内部与德国并驾齐驱的两大发动机之一,法国政治光谱以及内政外交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法国左翼政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很可能将中止右翼政党17年的连续执政史;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异军突起,以18%的得票率“创造历史”。未来欧洲将走向何方,法国大选的落幕可能只是变化的开始。
在法国大选如火如荼之际,中国领导人温家宝和李克强相继访问欧洲。从4月20日温家宝总理访问冰岛,到5月4日李克强副总理结束对比利时和欧盟总部的访问,半个月内中国领导人的足迹遍及欧洲七国。中国领导人在法国大选期间密集访问欧洲,或许是外交安排上的“巧合”,但这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在欧洲有着重大的利益,中国并不是法国大选的“局外人”。
萨科齐的对华外交成绩单
中法关系是最近几年来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中起伏最大的一对双边关系,这与萨科齐本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但客观地说,萨科齐的对华外交总体上并不太糟糕。对萨科齐任内中法关系波折不断的认知,涉及一个参照系的问题。如果没有萨科齐前任希拉克时期中法关系的所谓“蜜月期”,萨科齐任内中法关系之间的波动可能就算不上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两国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作为一个政治家,萨科齐起初对中国确实不够了解,他不像希拉克那样对中国的认识比较透彻,与中国的互动也比较频繁。萨科齐上台之初,在外交上向美国靠拢,对中国相对来说比较忽视,对华政策也带有投机性的特点,不时“踩红线”。这一点在奥运火炬传递、接见达赖等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萨科齐执政后期,中法之间的磨合越来越成熟,几乎没再出现以前的大起大落了。
事实上,在欧盟内部,萨科齐政府在不少问题上对中国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近年来法国一直是欧盟内部力主解禁对华军售的国家,萨科齐在去年G20戛纳峰会上给予中国高规格礼遇,展现出对中国的高度重视。
目前奥朗德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外交政策纲领,将来采取何种对华政策还不太好说。奥朗德作风不那么强势,而且他对外交领域比较陌生,所以奥朗德如何确定自己的外交班子,可能就决定了其在对华外交中采取何种姿态。从历史角度看,法国左翼政党有着比较注重人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传统,但在中法关系中,意识形态的影响一直存在,某种程度上与法国执政党的政治色彩关系不大,关键还在于兩国政府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个问题。
在审视中法关系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经贸关系。中国与欧洲打交道,经贸是核心,战略合作相对来说比较务虚。从经贸来说,法国是欧洲大国中的一块短板,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远不如德国,而且中法之间的产业链互补性又比较差。201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90亿美元,中法贸易额才530亿美元。与德国不同,法国的贸易重心还是在欧盟内部,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法国总统上台后,都没有德国总理那样具有处理好与中国关系的紧迫感。中法经贸关系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不像中德经贸关系完全是由市场驱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贸在中法关系中的分量远不如中德关系。
法国政治光谱变化的深意
这次法国大选的看点很多,但最显眼的莫过于法国政治倾向左右的分裂,以及极端化政治势力的崛起。而法国政治表现出的分裂和极端化倾向,也是目前整个欧洲现实的缩影。从法国国内看,萨科齐为了阻止欧债危机恶化,不得不支持德国提出的财政紧缩政策,而当这项政策给法国的社会保障和民生造成冲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法国国内民意的分裂。
此外,无论法国还是整个欧洲,温和的左翼和右翼政党都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危机解决办法,陷入了“政治僵化症”困境。这种局面给极左翼和极右翼政党创造了政治空间,选民也会开始考虑主流政治势力之外的选项。正因为如此,反全球化、排斥外来移民、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等言论在这次法国大选中赢得了不少选民。
勒庞领导的国民阵线成为法国政治第三势力,反映了欧洲政治的极右翼倾向。这种倾向在欧洲多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也引起了欧洲政治人物的担忧。不过,目前出现极右翼势力主宰欧洲局面的可能性不大,无论从政治文明发展还是政治制度建设看,欧洲政治都已经走过了被极端势力主导的时代,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政策向中间靠拢都是必然选择。但作为一种思潮,极右翼势力的崛起确实反映了欧洲国家在政治运作和经济运行上都出现了问题。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法矛盾是个老话题。奥朗德对德国主导的欧盟财政契约说不,再次把德法矛盾公开化。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萨科齐之所以选择跟着默克尔走,是因为德国经济实力强大而且运行良好,欧盟经济上很多问题都需要德国点头。欧盟财政契约问题,只有在德国议会通过后,才有可能在欧盟内部推行。萨科齐政府在应对欧债危机时声调再高,也不得不看德国的眼色行事。
在财政契约问题上,奥朗德的政策宣示更多的是针对萨科齐的选举语言,一旦他上台,法国还得跟着德国走,向德国的目标看齐。如果奥朗德当选总统,采取与德国对抗的政策并不现实,法国也没有与德国对抗的本钱。欧盟第二经济大国法国尚且如此,其他欧盟国家更不用说,因为只有德国有向它们伸出援手的实力。未来欧洲一体化的走向,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国的态度。现在欧洲面临的局面是德国的分量越来越重,德国对欧洲议题的掌控力越来越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局面不会改变,欧洲的“德国化”倾向已经非常明显。
中欧外交的“斗与合”
在去年的利比亚战争中,美国退居二线,法国走向前台,让外界仿佛看到了法国外交中“戴高乐主义”的影子。但从长远看,法国外交这种“单挑”的例子以后会非常罕见。法国的国家实力将越来越难以支撑其大国外交的雄心。法国的决策重心在欧盟内部,它的外交也只能通过欧盟来发挥影响力。以欧盟为基础并联合美国,依然是法国外交未来的主旋律。虽然奥朗德在阿富汗撤军以及法国重返北约问题上做出了与萨科齐不一样的表态,但他不可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太远。
法国外交雄心与国家实力的不匹配,同样也是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外交上面临的现实。美国重返亚洲之后,欧盟怎么办?这个问题在欧盟内部争论比较大。欧盟从2009年开始讨论“东向战略”,向亚洲开放门户。但面临的问题是“有战略无基础”,战略设计不错,但动员不起来。首先是欧盟成员国内部分歧严重,大国与小国很难在大的战略问题上达成一致;其次是内部基础欠佳,经济危机严重、社会问题复杂、北非等周边麻烦不断,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欧盟“东向战略”的实施。
欧盟内部问题丛生、步调不一,并不意味着它在亚洲无所作为。欧盟与韩国已经签订了自贸协定,并正在与日本进行类似谈判,与东盟、印度的谈判也已经展开。一旦这些谈判取得成功,欧盟将构建一个围绕中国的庞大自贸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所以有理由怀疑,这会不会是美欧在亚洲战略布局上的一种协调?会不会是欧盟借美国重返亚洲的机会,跟着美国的脚步在亚洲收获经济利益?尽管中国与欧盟国家经贸关系整体上向着互利共赢发展,但欧盟的政策动向也应该引起重视。
从战略上看,欧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极力争取的力量,双方不存在如中美、中日关系中那样重大的结构性矛盾和冲突。从经贸上看,目前欧盟已经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有研究显示,未来10年中国与欧盟将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无疑会提升彼此的战略权重。中国一方面应该把欧盟作为未来重点经营的对象,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针对欧盟内部的变化做出前瞻性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