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沁芳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构建多维度特色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吴沁芳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面对愈发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面对不断求新求变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鉴于目前思政课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探索符合新形势和新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应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开拓多维度思路,寻求特色化方式,并以此构建适合大学生需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探索。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下,让思政课逐渐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创新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到今天应当说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它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对其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面对迅速变化着的当代社会,面对愈发多元复杂的现实状况,尤其是面对精神需求愈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当代大学生,思政课显现出其一定程度的尴尬境地:教学理念的僵化、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师素质的缺失以及由此诸多原因而带来的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如此状况不能不引起所有从教者及相关管理者的重视。那么面对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以及日趋复杂的现实环境,实现思政课改革的根本出路便是要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在求新求变和大胆尝试中摸索出适合当代社会及大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惟有如此,才能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大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前哈佛大学校长博克说:“今天,教师看到一个更困难、更可变、更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相互冲突的观点,有许多问题没有答案。在这种环境中,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而能够清楚地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培养没有条条框框,具有批判能力,能够吸收人类价值观念的丰富营养,具有应付当今这个不断变化、十分复杂的社会的能力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1]就思政课教师而言,在创新思维引领下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现状,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论题强调以创新思维展开探索,通过确立“多维度”的考察视角及树立“特色化”的改革意识,以求改变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多样的教学风貌。论题所提出的“多维度”改革思路,将涉及理论、实践、方法等多个维度,兼顾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而“特色化”的改革理念,将通过多个层面的特色化追求,强调对教学固有模式的突破,进而凸显教学模式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客观地说,对于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有目共睹、感受深切,但却又常感改革之困难重重、难有良策。而作为受教育的青年学子及其他相关的管理者和社会人士对此又抱有复杂的心态:批评和褒扬、厌弃和需要、抱怨与期待等情绪交织其间。如此现状,逼使我们去面对思政课的教育现状,并在改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探寻改革的方法和路径。那么,要寻求改革良策,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真实态度和看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望,唯有如此,方才能有切实的改革依据,也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改革之道。
其一,对目前思政课的满意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见图1)。对于思政课满意度的调查,属于比较笼统的一个问题,因此,学生的评价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从结果看,尽管总体满意度占到了近45%,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39%的学生的满意度为一般。这表明,学生对思政课是存在着一定的看法,并有改进的期待的。
上述看法,在更为具体一些的问题中得到了印证,此即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表示“一般”和“需要改进”的评价占总数的55.6%,在比例上出现了明显倾斜。可见,学生对实际的教学效果在总体上是不够满意的。
其二,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也有较为中肯的评价 (见图2)。虽然学生也能客观地看到,思政课教学不尽人意与当前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但显而易见,在主观上,思政课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不足,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最突出问题。以《原理》课为例,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及教师的切身感受看,以下诸种矛盾的存在,是造成教学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
1.教材体系过于庞杂与授课时数十分有限的矛盾。“05”方案后的《原理》课,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虽然它实现了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体化的愿望,但却没能相应的给予讲授如此庞杂的理论内容所应有的教学时间。相反,这样一门容量极大的课程,它所拥有的教学时数还不及原有一门课的时间。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要处理好容量巨大的教学内容,还要确保讲清讲透,这必然会导致“巧妇难为无米(无时间)之炊”的尴尬境况。
2.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要求与师资构成的多样化差异的矛盾。“05”方案的实施,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此,在教学上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完整准确地讲授“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各部分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要求。然而,由于原有课程设置的特点,每位教师通常长期从事其中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形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此师资构成状况,势必造成不同学科“出身”的教师在教学中“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
3.教师一般化教学与学生对象间差异的矛盾。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但作为从事思政课这种“公共课”性质教学的教师,其教学对象随着所教专业的转换一直都在变化之中。那么,面对一次次变换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迥异的教学对象之间实现因材施教,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考验每一位从教者的。
4.教师的主导性教学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矛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今天,面对越发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现代学子,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抽象性的课程,教师的“主导型”灌输和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之间构成了一对更为突出的矛盾,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和良好平衡,需要更进一步的反思和更强烈的创新精神。
5.理论传授常规化与社会实践严重缺失的矛盾。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在思政课这样一门高度理论性和抽象性,却又十分需要现实关注和实践证明的课程面前,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失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可以说,今天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学子,都更具有独立思想和判断能力。因而他们更需要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之后,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体验,去检验所学观点的科学性以及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虽然,人们的许多体验和证明,可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社会的接触中获得,但如能在学习的同时,富有针对性的进行必要的社会考察,其获益将会倍增。
上述种种问题和矛盾,既是《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个性化”矛盾,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当前思政课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中,有些是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而有些则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或者是在新形势下呈现新变化的老话题。但不论怎样,面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新生代”学子的新特点和新需求,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都势在必行。因而,我们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形成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环境和学生素质提升的新要求。
既然我们探讨的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问题,必然需要创新思维来引导,所谓创新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 (Creative Thinking),一般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进一步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以及创建新理论。一般而言,创新思维具有五大特征,即独创性、新颖性、开拓性、多向性、风险性。
基于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结合创新思维的特征及要求,本论题确立了“多维度”的考察视角来探讨改革的新思路。而所谓“多维度”改革思路,将主要涉及理论、实践、方法等多个维度,兼顾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
1.理论维度。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材内容的处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目前思政课教材的满意度并不高,认为需要改进的人数比例较高(见图3)。
结合《原理》课的情况,我们对其教学体系的处理提出以下思路:其一,大胆突破原有教材框架:在把握教材体系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多个组成部分,设计若干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又富有当代特色的重点专题,有的放矢的进行侧重化教学。其二,着力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兼顾体系相对完整性的同时,淡化或剔除旁枝末节的次要内容,着力强化教学重点,讲透教学难点。其三,切实结合现实热点和难点:强调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有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考察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和威力。
2.实践维度。思政课的理论性如何与现实性相互结合,一直以来都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此,我们对于实践维度的考量,并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参观考察之类的活动,而是包括了课堂上的案例引用和影像资料的运用。虽然,今天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及直观影像等形象化教学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在分量上和效果上仍有许多不足。对此,学生的回答说明了问题 (见图4)。
此外,在实践环节上目前最为缺乏,且难度较大的是校外社会实践这部分,而学生对此亦抱有明显的期待 (见图5)。
因此,在实践维度上,目前比较具有现实性的改进思路是:其一,加强和改进授课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其二,优选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影像资料;其三,设置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实践环节。
3.方法维度。众所周知,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会大相径庭。但方法的问题见仁见智,所谓“法无定法”。那么,如何进一步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此,我们认为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基本思路是:其一,教师授课方法:应根据不同教学板块或专题的内容,采用多样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应鼓励教师摸索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其二,学生思维方法:应确立“授之与渔”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强化学生辩证思维方式的训练,以真正实现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体现着“共性”。就思政课而言, “共性”既可以指的是所有思政课都应当遵循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也可以指的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和矛盾。而“个性”亦可从两大方面来看待:首先是每门课程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方面的特殊性;其次是同一门课程的每位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应具有自身独特性。在当今愈发求新求变的时代以及愈益个性化的大学生面前,“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应当成为我们的目标追求。
因此,本论题强调以创新思维构建特色化教学模式,重视以“特色意识”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个体等多方面的特色化,力求改变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学局面。所谓“特色化”教学模式,将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个体三方面进行探讨。
1.内容特色。其一,设置特色化专题:以《原理》课为例,根据教材体系的各个板块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选择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数个特色专题。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应当设置教学专题予以精讲 (见图6)。
设置专题的出发点,不仅因为教学时数的严重缺乏,因而只能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更重要的是为了能突出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问题,进而确保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有些高校已在专题开设上做了一些尝试。但在主题及内容的设置上,似乎不尽人意。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题的选择只是把原来的章节设置机械的分割成若干题目,既不能体现出主题内容的精华性,也没能在联系实际上有明显的针对性。因而,通俗地说,这无法实现思政课“叫好又叫座”的效果。因此,如何遴选出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华的主题,并结合现实中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富有特色的话题,是确保专题设置特色化、优质化的关键。
其二,设计特色化内容:特色化专题在其实际教学效果上的好坏,最重要的还在于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其中,无非是兼顾好理论和实际两部分的安排。就理论部分看,如何在传统教学体系中游刃有余,从而精选出最具代表性或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前提所在。但即使是遴选出经典原理后,如何运用严密准确又深入浅出的语言转达思想,仍是需要付出相当努力的。在此,必须切忌的是,尽量避免使用陈旧、刻板的语言进行表述,而应当使用富有时代气息、适合现代大学生特点的语言予以阐述。在联系实际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既切合基本原理又富有说服力则是思政课教改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尤其在哲学部分,抽象的哲学原理怎样运用生动的事例进行形象化的阐述,既不至于单调枯燥,又不陷入庸俗化境地,是需要教学者的智慧的。在此,显然需要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创新意识。一般说来,以直观的图表、生动的案例或影像资料等形式精讲相关知识,加强形象化教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2.方法特色。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现教学效果优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但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它是考察一门课程教学改革状况的重要标尺,同时,更是考验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如何以强烈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效果长足进步,并发挥其提升学生思想品质作用的重要考量。那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为目的, “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好课程,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下大力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努力把这门课程讲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的优秀课程。”[3]
其一,教学方式特色化。可根据不同课程以及不同教学板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由于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同;即使同一门课程的每一教学板块也有相异的内容设置和风格特点,因此,在具体使用的教学方式上就应当各取所需、有所区别:比如,可以是逻辑化的说理为主、可以是案例式的分析为主、也可以是图表式的或影像式的生动呈现。而选择何种授课方式,应依据具体授课内容以及具体的授课对象而定。当然,就思政课的教学对象而言,大多数非思政专业的学生,通常更喜欢案例式教学法。
然而,选择怎样的典型事例来阐述观点,以及使用案例的数量比例,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切不可信马由缰、信口开河。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太迁就学生,一味的追求讲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更不可因为突出趣味性而失掉思政课的一定严肃性和严谨性,尤其像《原理》课这种相对较为理论化的课程。因而,我们十分需要摸索出一套兼顾理论与实际、理性与感性、生动性与严谨性有机结合的方法。
其二,多种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类型的学生,可在合理规划时间的基础上,尽量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专题辩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有机运用,将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更为丰富生动。而学生对此也有着强烈的需要。
其三,师生角色互换法。可就某些重点难点问题,或与学生实际相关性强的内容,由学生事先做准备,并由学生上台讲授,教师予以评点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以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此即把“注入式”教学导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从而改单一的接受式教学为导学式教学、发现式教学。”[4]
3.个体特色。这是一个愈发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丰富多样性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因此,对于思政课来说,如何在以人为本的价值旨归引领下,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作用,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而,思政课教学的人本化、个性化应该成为新时期教改的一种追求。
首先,突出教师个人风格:应该看到,在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每位教师的个性特质、专业特点以及知识优势。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要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形成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就《原理》课而言,有两个方面可以尝试进行,其一,针对该课程客观上存在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在讲授安排上,可以就不同板块的专题分别由不同专业出身或拥有不同知识优势的教师选择讲授,以实现讲课效果的最优化。其二,尊重不同教师的专业出身、研究方向、语言风格等,突出各人长期形成的授课风格,扬长避短,让每位教师在授课中展示自身的独特风采。
其次,突显学生个体需求:关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动态化考察其思想变化及心理需求,力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采取区别对待方式,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注重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区分文理科、术科班级,以及同一科类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有所区别的备课和授课。(2)区分不同年级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社会经验的差异性,不同的课程在内容处理、观点表述、授课方法上应有所区别。
我们看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是造成学生参与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树立尊重学生的意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5]应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正视现实,我们看到了思政课目前存在的矛盾和困境,而正是因为差距和问题的存在,才需要我们在冷静反思后,寻找到正确的出路。在此,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精神,不断运用创新性思维去观察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进而不断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不啻为改变现状、实现提升的要义所在。
[1]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译.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2]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6-8.
[3]陶红.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5):92-95.
[4]薛九如,张立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1):101-104.
Innovative Thinking to Construct the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WU Qin-fa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00,China)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divers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and change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has aroused people's concern and attention.In view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exploration accords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should become our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Here,with a strong spirit of innovation,making full use of innovative thinking,pioneer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seeking characteristic changes way,and building suitable for college students nee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this is a meaningful exploration.Only by doing so,can we in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dually becom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lifelong benefit.
innovative think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mode
G 643.1
A
1671-6493(2012)02-0088-06
2011-10-09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基金)课题“以创新思维构建多维度特色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2010B2047)
吴沁芳 (1960—),女,山西沁源人,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孙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