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为
如何实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最大屈曲度
李 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
随着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的日益完善,手术医师技术的不断提高,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在过去的20年里有着非常好的客观及主观疗效。然而,假体的功能仍不能和正常的膝关节相媲美,尤其是术后的活动度[1]。术后活动度是一个重要的手术效果评价指标,也是膝关节评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的膝关节假体只能提供100°~120°的安全活动范围,通常这样的活动范围对于日常生活,如行走、上下楼梯及坐下起立已足够。但是,由于亚洲国家特殊的人文需要和宗教文化,许多活动都需要高屈曲的活动,如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跪坐姿势,印度人的盘腿坐姿,中国北方地区人们则以蹲姿最为常见[2]。2001年,瑞典Dundee大学医院骨科的一项究证明,有63%的患者需要达到或超出假体设计极限的屈曲能力。因此,人们对膝关节屈曲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如何改善TKA术后的最大屈曲度,已成为当前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一个重要目标。笔者认为,实现TKA术后的最大屈曲度,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患者术后积极的锻炼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会直接影响术后最大屈曲度,大多数术前活动度好的患者,要比活动度差者能获得较好的术后活动度。笔者曾报道,对于严重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若术前 ROM 小于90°,最终术后ROM为88°;术前ROM大于90°,最终术后ROM为103°。研究还发现,术前屈曲活动越好的患者,术后越容易丢失屈曲度;反而是术前屈曲度较差的患者,术后能增加屈曲度[3,4]。另外,术后ROM还与膝关节疾病种类有关。Chiu等[4]发现,术前ROM大于78°的病例中,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创伤或痛风的患者术后 ROM有可能大于120°;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感染性关节炎及骨坏死的患者术后ROM平均为100°。但也有研究表明,术后随访1年,膝关节OA患者的术后活动度与RA患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3]。笔者发现,术前活动度较差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反而增加更多,并且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OA好于RA。
熟练精确的手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假体设计的优点,从而达到满意的术后效果。近来研究表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假体在膝关节活动时有前滚的趋势,这样无益于膝关节的屈曲;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PS)假体可增加股骨的后滚,使膝关节屈曲度明显加大。后交叉韧带能造成屈膝紧张,使用PS假体时通过切除后交叉韧带,可形成较大的屈膝间隙。另外,PS假体通过增加股骨假体四边孔(Cam)和胫骨假体立柱(Spine)的设计,可改变股骨假体的曲率中心,在膝关节高屈曲时,可阻止其半脱位或关节不稳定。因此,多数学者认为[3-5],使用PS假体的ROM优于CR假体的ROM。笔者的研究中全部使用PS假体,均获得较好的关节活动。
关节线的上移和髌骨厚度的增加,可影响TKA术后的活动度。Shoji等[3]认为,若髌骨厚度增加20%,有74%的膝屈曲度<100°。如果关节线上移≤10 mm,有32%的膝屈曲度>120°;若关节线上移>10 mm,则仅有7%的膝屈曲度>120°。笔者的研究表明,关节线上移≤10 mm,膝屈曲度平均为132.5°;关节线 >10 mm,屈曲度平均为 125°。笔者认为,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关键环节:(1)因采用高屈曲假体,关节线的改变对关节屈曲度的影响不大,可不做髌骨置换,手术只修整髌骨,不增加髌骨的厚度,并部分松解股四头肌肌腱,外旋3°对股骨截骨,可得到一个矩形的屈曲间隙。(2)术中必须去除股骨和胫骨后方的骨赘(图1)。股骨假体试模安装后,可以明确是否有更多骨赘切除,若术中后方关节囊仍粘连,可适当松解。关闭伤口时应在屈90°~110°位置进行,这样可以降低关节活动度的减少[3]。(3)注意用弧形骨刀切除股骨后方骨赘,在外侧尽量使胫骨假体偏后放置,增大后方的接触,有利于适应股骨的后滚[4-7]。(4)防止人工髌骨过厚,保持胫骨后倾度,防止关节线上升,选择较小的股骨假体。这些都是促进和保证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的关键。
图1 股骨和胫骨后方骨赘X线片
普通膝关节假体深屈曲时(>125°)可能产生不良结果。首先,股骨假体后髁末端会与胫骨聚乙烯垫片产生点接触,导致后髁尖端“掘入”关节面,加速聚乙烯的磨损[8];其次,高屈曲角度时,伸膝装置所承受的张力明显增加,容易造成髌骨骨折和韧带止点撕裂,高屈曲时胫骨关节面前方会顶撞髌韧带,既增加了张力,又易致韧带损伤;最后,高屈曲时,由于Cam和spine的相对位置改变,更易导致关节脱位(图2)。
图2 膝关节假体高屈曲角度
随着仿生学的发展及膝关节运动学研究的深入,为获得更大的术后关节活动度,众多学者对传统假体不断改进,高屈曲假体是其中比较成功、相对成熟的一种。笔者使用的Nexgen Lps-Flex高屈曲假体较普通假体Nexgen Lps做了以下改进:(1)加厚2 mm并延长股骨假体的后髁关节面,使膝关节在屈曲155°时与胫骨关节面仍为面接触;改进股骨后髁的偏心距(图 3),增加后方的吻合[1]。(2)加深并延长了髌股沟,当膝关节屈曲>85°时,髌骨形态与其完全吻合,可阻止髌骨轨迹的偏移,并可有效缓解高屈曲时额外产生的伸膝张力;(3)对胫骨平台聚乙烯关节面前方做适当的修整,消除高屈曲时可能对髌韧带的不良影响;(4)改进股骨髁曲率弧度,特殊设计Cam结构,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Cam与spine的接点反而更下移,使Cam基本作用于spine的基底部,不但可有效阻止高屈曲时可能的脱位,更重要的是将Cam作用于spine的力臂缩短,可大大减少spine可能的受损。
图3 改进的股骨后髁的偏心距
Laskin[4]对行高屈曲型假体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两年随访,发现术前ROM大于125°的患者,行普通型假体组术后ROM平均为123°,较术前减少7°;行高屈曲型假体组术后ROM平均为137°,较术前增加5°。Huang等[9]报道,Lps-Flex假体组术后平均屈曲度要比LPS假体组高出10°。笔者使用切除PCL的Lps-Flex假体,通过假体设计的改良,术后ROM明显增加,平均为127.5°,比普通LPS假体高出10°~15°。证明该方法有效改善了深屈曲的能力,能够安全达到深屈曲,且手术时的失血量不增加,术后并发症不增加(未见膝关节脱位,膝关节不稳定和髌韧带止点撕裂)。高屈曲型假体与普通型假体比较,在屈曲90°~150°的过程中,LF-KA明显优于LPS-KA,其术后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我研究的1例OA患者,左膝为Lps-Flex假体,最大屈曲度为130.5°;右膝为LPS假体,最大屈曲度为120°,左膝比右膝屈曲度高出 10.5°(图4)。
图4 膝关节置换术后X线片
但对于肥胖、有膝关节手术史、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伸膝装置包括股四头肌、髌骨、髌韧带紧张都会阻碍关节屈曲。另外,感染和外伤等引起的膝关节自发骨性融合、股四头肌的严重纤维变性、退化无力、伸膝装置严重挛缩或破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等,都会增加功能康复的困难,一般术后活动度均不理想。如患者合并有以上情况,应慎用高屈曲型假体[10,11]。
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并控制疼痛,对于防止术后软组织挛缩和获得更佳的屈曲度至关重要。因此,手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康复方案,如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患者术前12 h开始服用Cox-2非甾体抗炎药物(塞来昔布),降低“痛觉致敏”;术后采用持续镇痛泵,股神经阻滞,服用塞来昔布,并进行功能练习。
李为等[3]随诊发现,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组和不使用CPM组比较,TKA术后ROM无明显差异,并强调了术后患者尽早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如TKA术后超过3个月,患者关节活动依然较差,即使在麻醉下推拿,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也是相当困难的。在术后康复过程中,一般不使用CPM,尤其对于LF-KA的患者,CPM没有优势可言。
综上所述,在全面、科学的术前评估的前提下,以正确熟练的手术技术和积极有序的康复训练为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膝关节假体设计的特点,是增加TKA术后关节活动度、获得高屈曲的关键所在。
[1]Belleman J,BankBels S,Victor J,et al.Flu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kinematics of deep flex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Br),2002,84:50 -53.
[2]魏鸿文,郑成功.膝关节高屈假体的研究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3(4):524 -528.
[3]李 为,蒋 毅,周一新,等.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0):828-832.
[4]Laskin R S.The effect of a high-flex implant on postoperative flexion afte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Orthopedics,2007,30:86 -88.
[5]Argeonson J A,Scuderi G R,Komistek R D,et al.In vivo kinematic evaluation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 related to high flexion in toal knee arthroplasty[J].J Biomechanics,2005,38:277 -284.
[6]Argenson J A,Komistek R D,Mahfouz M,et al.A high flexion toal knee arthroplasty design replicates healthy knee mo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28:174-179.
[7]Li G,Most E,Sultan P G,et al.Knee kinematics with a high-flexion posterior stabilized total knee prosthesis:an vitro robotic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J].J Bone Joint Surg,2004,86:1721 -1729.
[8]Kelly M A.High flexion knee designs:more hype than hope[J].J Arthroplasty,2006,21:42 -43.
[9]Huang H T,Su J Y,Wang G J.The early results of high flex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minimum of two years of follow up[J].J Arthroplasty,2005,20:674 -678.
[10]Ranawat C S.Design may be counterproductive in optimizing flexion after TKR[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174-176.
[11]Ritter M A.High-flexion knee design:more hype than hope[J].J Arthroplasty,2006,21:40 - 41.
R687.42
李 为,男,1962年出生。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关节外科临床研究。
100035,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
(2012-07-10收稿 2012-09-10修回)
(责任编辑 尤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