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老年人在综合公园中的活动特征研究

2012-01-11 09:11徐皖苏陈永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来园综合性公园

徐皖苏,陈永生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年龄问题大会会议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老龄化程度迅速加深的阶段,当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老龄问题是21世纪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体质下降,器官功能降低,各部分机能衰退。从生理上分析,老年人需要到公共绿地上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从社会家庭上分析,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人与人之间来往减少,子女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老人,况且大多数子女与老人分住,所以老年人退休在家,倍感孤独。为了更好地安度晚年、享受生活,老年人需要有一定的户外活动空间进行消遣和健身娱乐活动。据资料统计,老年人为公园使用频率较高人群。以北京为例,据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全部被调查人数计算,北京离退休居民平均每个月有11.0天去公园,平均每天在公园滞留1.1小时;综合性公园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适宜的活动场地、广泛的社会参与已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首选场地。

然而,通过和老人的随机访谈以及对合肥市综合性公园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了解后,发现合肥市综合性公园存在着老人活动设施缺乏、活动场地不合理、活动设施缺乏人性化、公园管理欠佳以及公园建设不能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等问题。由此可见,加强满足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综合性公园建设至关重要。鉴于此,笔者系统研究了合肥市综合性公园中老人基本状况及休闲活动基本特征,以期能够为合肥市建设适宜老年人的综合性公园绿地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通过随机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合肥市城区内老人比较集中且满意度较高的杏花公园(26.3ha)、逍遥津公园(31.3ha)、包河公园(30.5ha)展开调查。调查问卷是借鉴以往的研究结论并结合老年人休闲行为实际情况设计而成的。为了尽可能地提高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问卷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先到杏花公园对部分晨练的老人进行调查问卷预研究。根据老人们的反馈,笔者回去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调整了问卷措辞,删减了部分内容,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同时,笔者发现由于年龄、身体方面及文化程度的原因,让老人自己填问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老年人戒备心理非常强,因而及时地调整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即在问卷调查的同时结合访谈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调查效果比较好。

限于人力和物力,笔者分别于2012年4月中旬、5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以综合性公园中60~89岁的健康老人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及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了四次调查,结果取四次调查的均值。

在观察访问的基础上,在包河公园分两次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在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分别分四次共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分别189、376、384份,回收率分别为94.5%、94%、96%。对调查结果运用对比法、统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老人的基本状况

从综合性公园利用中年龄结构看,低龄老人(60~69岁)为35.5%、中龄老人(70~79岁)为48.5%、高龄老人(80~89岁)为16%。从综合性公园利用中性别比例看,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男性老人人数与女性老人人数比为21:28。实地考察也同样发现,女性人数略超过男性人数。这可能是因为女性老人多数身体条件较好,且喜欢结伴而行或参与健身舞蹈、太极、击剑等兴趣小组;而男性老人除了部分参与兴趣小组外,多喜欢独自活动,因而总体人数较女性老人较少。

在受访的老年群体中,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极少,只有8.5%。这与他们出生年代的政治及经济原因有关,使他们无法接受或完成教育。进一步研究发现,越是高龄老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甚至为文盲。同时研究中还发现,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对公园的品位要求也较高,对公园建设的参与性也较强。

(二)老人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

1.来园方式、活动时段、来园频率及停留时间

在来园方式的调查中,有80%以上的老人采取步行的方式到达公园。这是因为公园离家较近一般小于两千米,他们将步行来园视为一种锻炼方式。其次是骑非机动车及乘坐公交车来园。究其原因,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容易产生疲劳感,大部分老人会选择距家近的公园绿地活动,但是综合性公园以其活动场地较大、活动人群丰富、更容易聚集相同爱好者等优势,吸引着距离相对较远的老年人乘坐交通工具来园。

从活动的时间看,老人来园时段多集中在早晨6∶00~9∶00,下午 16∶00~19∶00(图 1)。同时,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也分季节性,夏季天气炎热白天较长,早晨5时即有老年人来园进行晨练,6时到8时达到老年人公园活动人群数量峰值;冬季较夏季而言,老年人活动时间一般上午推迟一小时,下午提早一小时,晚饭过后,老人一般很少再来到公园活动,而大多选择在家楼下的居住区绿地中活动。这是因为公园中夜晚照明条件不佳,老年人因为视力下降等生理原因,夜晚活动不方便。同时,因为老年人身体反应能力下降,晚上外出活动心理上会存在不安全感。

调查显示,近70%以上的老人表示会每天一次,定时来公园活动;68%的老人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为1-2小时,24%的老人活动时间为2-3小时,还有8%的老人选择在园活动时间超过3小时。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园面积越大,活动内容越丰富,老年人停留时间越长;住所距公园越远,来园频率越低,在园停留时间也越长。

图1 老年人活动时间规律

2.活动内容及目的

(1)动态活动

通过观察发现,综合性公园中75%以上的老年人以健身娱乐等动态性休闲活动为主,这也是他们来园的主要目的。这里主要有散步、遛鸟、打太极、跳舞、抖空竹、羽毛球、武术等活动。动态活动人群主要以低龄及部分中龄老人为主,随着生活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退休后的身体素质状况依然良好,有充沛的精力去公园进行活动,他们对各种娱乐活动的热情很高,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更容易在活动中找到社会参与感。

(2)静态活动

老人们在公园中除了动态活动之外,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休息、聊天、晒太阳、观赏等。老年人渴望交流,他们随着自身社会经济地位及生理上的一些变化,容易产生孤独、空虚压抑的心理,通过到公园中呼吸新鲜空气、与人见面、交谈聊天等,可以有效排解孤独感和抑郁感。即使是年龄很大或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独自坐在一旁看别人的活动,也是在“看”与“被看”中放松心情,感觉自己的存在。

(3)兴趣小组

一些有共同爱好(如打牌、下棋、唱戏、演奏乐器等)的老年人自发组成了带俱乐部性质的兴趣小组。他们人数相对固定,定期在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内活动。老年人通过参与兴趣小组不仅能够增加生活乐趣,加强人际关系,而且能够提高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自信感和成就感。

研究中发现,老年人的活动内容随着季节的相应变化并不大,即使到了冬季,大部分低龄老人及中龄老人仍然会坚持去公园中进行活动锻炼。而高龄老人在冬季去公园的频率则有所降低。这是因为高龄老人年事已高,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行动不便,同时,很多老人患有疾病,因而更倾向于选择在家中及居住小区内进行适量活动。

3.活动空间的选择

“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富有生机……”90%以上的老人都倾向于在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进行活动。完全开敞的中心活动场地几乎没有人愿意停留的主要原因是:老人在活动场所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展示”,而半围合的空间更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心理上有所依托。同时,因为老年人行为及心理运动变慢,开放空间中不可预测或突发因素相对较多,更容易给老年人带来不安全感。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阐明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提出,处于树林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人站在树林边缘或建筑物四周,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得少一些,并且不会影响任何人或物的通行。这样既可以看清一切,自己又暴露得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面前的一个半圆。当人的后背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前面走过,观察与反应就容易得多。这是人的保护心理所引起的反应行为。

在选择动态活动空间时,85%以上的老人喜欢热闹一点的,有一定空间围合范围的较为开阔的区域。这样既满足安全感的需求,又能避免过多的干扰或喧闹。

在选择静态活动空间时,70%以上的老人选择较为安静一点的,空间相对小一点但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和老年人的听力减退有关系,小空间可以近距离交流,彼此靠近,语音更容易清楚。另一方面,老年人视觉减弱,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更容易使老年人看清物体,而且阳光可以使老年人心情舒朗。不论是交流聊天或者是独坐观赏,多数老人都选择能够提供“人看人、人看物”良好视野范围的小空间,如靠墙的边界、大树下、公共建筑的廊檐下、背后有绿色植物遮挡的座椅处等。

老年人是老龄化社会中公园利用的主要群体,而历史上形成的分布在城区内的综合性公园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上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综合性公园的利用中,男性老人略多于女性老人,主要使用对象集中在中龄老人。合肥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但随着老年人文化程度的提高,对公园的要求出现成正比的变化。老年人来园的方式多选择步行,一般每天来园1-2次,且停留时间较长。从老年人来园频率及活动时段可以看出,老年人具有强烈的户外活动意愿,而且有很强的活动规律即有序性、常年持续性和明确的目的性。老年人的活动内容多以动态活动为主,静态活动是老年人运动之后的另一重要活动方式。

[1]联合国.老龄问题研究[A].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资料辑录[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李靖,陈耕春,王丽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l):87-89.

[3]肩晓成.老年抑郁障碍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17):87-89.

[4]李迪华,范闻捷.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33-35.

[5][丹麦]盖尔扬.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来园综合性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在公园里玩
如何挖掘“来园、离园接待工作”中的教育价值
迎来送往,妙趣横生
小签到 大作用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生活组织探析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