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薇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多年来,人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了诸多不同的意见,但不同学科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风格的要求,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近年来,高等学校普遍加大选修课的数量,减少了必修课,鼓励教师积极开设新课,允许学生自由选课。这一举措,已把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置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无形中给高校教师增加了压力。许多教师围绕高校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坚持各自的观点,多年的争论始终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中心,书本是教学的依据,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场所。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的大脑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只要在创造动机的激发下,就可能被表现出来。富有创造性的人能让每一个刺激自由地在神经系统中传导,这样,就避免了预定的一些范畴影响、干扰人的创造活动,人就可以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完全是自己的理解[1]。但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涉及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学方式需求的差异。一般观点认为,文科学生讲究生动活泼,理工科学生讲究严谨科学。那么,到底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需求的差异在哪里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分析高校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不同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一)材料与方法
为了准确地掌握不同学科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2010年10月-12月,笔者对韩山师范学院本科大二、大三、大四理工科和文科的40个班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5份,其中,理工科学生450人,占45.7%;文科学生535人,占54.3%。男生490人,占49.7%;女生495人,占50.3%。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方式,调查的方法是每班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的内容为学生对教师的希望、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要求以及课堂学习中的习惯等问题。最后,按理工科和文科两类学生分别进行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二)调查内容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对教师的风格以及自己课堂学习的习惯是完全不同的。
1.不同学科学生对授课教师要求的比较分析
表1显示,无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人文社科学生都希望授课教师成为学者教师,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占46.7%,其中,理工科的学生占27.4%,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占19.3%,理工科比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在这一要求上高出8.1%,充分说明理工科学生更加注重教师的学者型风格。有405名学生要求教师成为风趣朋友,占41.1%,特别是选择该项的人文社科的学生比理工科学生要高出12.7%,说明人文社科学生更希望教师上课不仅要有知识水平,而且还要讲话风趣,更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在理论专家和主持人2项选择上,学生的数量并不多,分别为8.6%和3.6%。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学者的风范,而且要有理论专家的气质,还要具备风趣的秉性,并能成为学生的朋友。
2.不同学科的学生做课堂笔记比较分析
表2显示,总的来说,有74.6%的学生主动做课堂笔记,但也有少数学生不做笔记或者只有教师强调才做课堂笔记,分别占3%和12.2%。而且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做课堂笔记比理工科类的学生更主动,两者相差7.6%,具有显著差异。教师强调才做笔记的人数无显著差异,从来不做笔记的人数以理工科类为多,比人文社科类多出3%。
3.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讲课方式要求比较分析
表3显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多讲些,习惯于把课堂占满,然而,表3的结果显示,学生并不希望教师“满堂灌”,理工科类34.5%的学生希望教师“满堂灌”,而人文社科类学生32.0%的学生希望教师和学生讨论,希望教师和学生讨论的总人数占了43.2%,这说明人文社科类的学生迫切希望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而理工科类学生对启发式教学还不习惯,更习惯于“灌输式”教学。
表1 不同学科学生对授课教师风格要求的比较分析
表2 不同学科的学生做课堂笔记比较分析
表3 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讲课方式要求比较分析
4.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态度的分析
表4显示,在课堂教学中,总的来说,学生对教师提问不太关心,对于是否喜欢教师提问,认为无关紧要的学生占29.4%,说不好的占35.5%,两项相加占64.9%,超过了半数以上。这说明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不关心。当然,理工科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态度也是有差异的,理工科类学生相对喜欢教师提问,占被调查学生的18.8%,对于相对喜欢教师提问,人文社科类学生只占5.6%,理工科类学生比人文社科类学生要多+13.2%,这说明理工科学生上课较专心,而人文社科学生上课较松懈。对课堂上是否希望教师提问,有近30%的同学认为无关紧要。理工科类学生讨厌教师提问的少,而人文社科类学生讨厌教师提问的多,多出5.6%,具有显著差异。
5.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主动性分析
表5显示,学生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教师点到姓名才回答的学生占55.8%,超过半数;完全不愿回答教师提问的是极少数的,只占3.1%;还有26.4%的学生是只要懂得回答的问题就会举手回答。当然,理工科类和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回答问题比理工科类的学生主动性要差很多。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只有4.1%的会主动回答问题,比理工科类少了18.2%。而且37.6%的人要教师点到姓名才回答,这比理工科类的学生要多出19.3%。说明人文社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上课主动性差很多。
6.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差异性
表6显示,学生对于不懂得回答的问题大部分都不希望教师提问的,占53.8%,还有16.3%的学生自己拿不定主意。在这一问题上,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显得更突出,不希望教师提问的比理工科类高出7.1%,有显著性差异。希望教师提问的人占29.9%,接近三分之一。在这一问题上,不同学科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不明显。
表4 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态度比较分析
表5 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比较分析
表6 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比较分析
7.不同学科学生对不懂的问题采取的行为具有差异性
表7显示,对于课堂教学中不懂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课后问同学,而不愿意问老师,这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58.7%。而只有8.6%的学生会立即提问,也就是说立即提问的学生是极少数的,无论人文社科类还是理工科类,情况基本上差不多,无显著差异。更多的人文社科类学生是不愿意打扰教师讲课,抱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比理工科类多12.7%,有显著差异。
8.不同学科学生在课堂与教师有不同观点行为差异分析
表8显示,对于课堂上不同的观点,45.7%学生愿意私下和学生一起讨论,只有极个别学生愿意在课堂上立即提出来。在这方面,无论人文社科类还是理工科类表现差异不大,无显著性。有28.9%的学生愿意在课下和教师一起讨论,还有20.8%的学生表现出不太关心的态度,其中,人文社科类的学生表现得更不关心,比理工科类的学生多5.6%。
表7 不同学科学生对不懂的问题采取行为比较分析
表8 不同学科学生在课堂与教师有不同观点时行为比较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生。学生不仅要求教师讲课风趣,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和学生展开讨论,但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无所谓,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情况的出现,既与学生所学的科类有关,也与当今社会风气和学生生活的环境有关。时下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太过注重功利和自我,往往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而对自我要求则很低。
2.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点到名才回答,不懂的问题不喜欢向教师提问。大学生回答问题不是主动的,而是教师点到名才回答,这表现出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而且不懂的问题也不愿课堂向教师提问,而是宁愿课后请教同学。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是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并实行灌输式教育的结果,也是我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异向思维和开拓精神的症结所在。
3.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观点不一致时一般不会当场指出,而是愿意在课后和学生或教师讨论。当然,也仍然有少数学生愿意在课堂上立即提出问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也说明大学教育机制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保护。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授课效果,在一定教学计划条件下,必须针对学生的需求心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培养风趣幽默的课堂风格,积极和学生交朋友
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在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堂学习。教师应当努力培养自己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力求在教学方式、教学案例上下功夫,营造风趣幽默的课堂氛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当是学生心灵的浇灌者。因此,应当鼓励教师和学生交朋友,课堂上多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而不能处处显示出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教师要把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作为自己主要的目标,在讨论中,让学生自我感受真理。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的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2]。课堂教学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必须具有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可以说,光是认真授课的教师只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教师,而只有在此基础上能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教师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二)依照不同学科的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方式
依据理工科学生思维严谨的特点,多采取演示讨论的教学方式,而且要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多注重操作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科知识的真缔。依据人文社科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老师在课堂上应当尽力拓宽知识面,不仅要讲清楚是什么,更应当讲清楚为什么以及怎么操作。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指明学生课外需要学习的和阅读的书籍。
(三)遵循情感交融的方法,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专业充满了热爱,对知识充满了好奇,才可能在课堂上产生学习激情。学生也只有和教师成了朋友,才可能和教师展开讨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付出真情实感,而不能把教学当成普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只有情感交融,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3]。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置身所授的学科之中,全身心投入,对学生要充满关爱之心,做到讲授情理相融、语言风趣幽默、讨论平等和蔼,使学生带着身心愉悦的心情完成枯燥无味的学习。
[1] 彭志启.罗杰斯人格自我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4(10):7-8.
[2] 刘新平.创新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改革[J].南昌高专学报,2005(1):5-6.
[3] 汪发元,唐春燕,夏莉.高校不同年级学生对课堂教学方式态度比较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