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休闲及其传统休闲的旅游开发——以贵州苗族为例

2012-01-09 08:14吴玉宝皮坤乾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芦笙铜仁歌舞

吴玉宝,皮坤乾

( 1.铜仁学院 黔东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少数民族传统休闲及其传统休闲的旅游开发
——以贵州苗族为例

吴玉宝1,2,皮坤乾2

( 1.铜仁学院 黔东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休闲方式丰富多彩,休闲文化源远流长,苗族的传统休闲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苗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休闲文化,其主要特点是休闲的劳动性、艺术性、经常性和平等性。贵州苗族休闲文化的开发主要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苗族村寨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得到尝试。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开发产品的差异性不足,品牌规划与品牌建设不到位。

苗族; 传统休闲; 品牌; 旅游开发

苗族自古以来就以喜爱歌舞而著称于世,在传说中的原始社会就喜爱歌舞,《韩非子·五蠹》记载,禹为了统治苗族而“执干戚舞”。千百年来,苗族一直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幸福的真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休闲文化。

一、苗族传统休闲

休闲一词成为这个时代的时尚名词,休闲服装、休闲度假、休闲购物、休闲旅游等已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需求。休闲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1]我们常常把休闲与旅游放在一起,实际上两者的内涵并不一样,“休闲的范畴大于旅游的范畴,旅游是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者要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一段时间才算得上产生了旅游行为;而休闲是任何人在8小时工作之外都能为之的行为,是每天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2]

苗族是一个不断被迫迁徙的民族,他们为了远离统治者的迫害,不得不生活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高山深谷之中。这种居住条件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商品交换极其原始,生活极端困难;第二,远离统治者的视线,远离纳税和徭役,他们在完成农业生产以后,不像中原地区还要向国家政府以及地主服徭役,如修建水利、城墙、房子、宫殿,因而他们就有了大量的时间休闲,从农历11月到来年的1月,在长达3个月的寒冬时间里,有大量的休闲时间享受生命的价值。当然,在这段时间里,苗族妇女要纺纱织布,男子要砍柴打猎,但是,这些劳动往往轻松愉快,可以结伴在一起嬉笑歌舞,形成了独特的休闲方式。《韩非子》记载禹为了统治苗族先民“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新唐书·南诏传》说:“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清,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份月花满山”。[3]苗族虽然长期迁徙而苦难深重,但是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他们“夜夜芦笙响,日日放飞歌”。马惠娣教授认为,休闲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是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苗族也是一个善于休闲的民族。

二、贵州苗族传统休闲的主要特点

苗族传统休闲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演化而来的,体现了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苗族人民追求幸福和渴望太平的千年梦想。

(一)贵州苗族传统休闲的劳动性

劳动中有休闲,休闲中有劳动,没有明显的“8小时”限制,这是苗族传统休闲的一个特点。

劳动中的休闲。劳动中的休闲是苗族休闲的一个特色,最常见的是唱歌和对歌;唱歌和对歌,是苗族人民最常见的劳动娱乐方式。苗族人民在劳动的路上一般唱山歌;在砍柴、割草、挖地等劳动中也经常唱歌,边唱歌边劳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减少疲劳。而对歌,往往要决出胜负,没完没了。比如在夏天,有些苗族男人早上割好牛草后,不是马上回家吃饭,而是跑到附近村寨路边唱苗歌吹木叶,对完歌后才回家,回到家里往往已是中午了。冬天,苗族青年上山砍柴,往往成群结队,其中也有很多的娱乐,如玩刀、下棋、打牌,但是对歌仍然是主要的劳动娱乐方式,青年男子往往要跑到邻近村庄的山坡上与放牛的姑娘们对歌,少则半个小时,多则半天不等,唱输了第二天又来唱。

休闲中的劳动。休闲的劳动,是指劳动本身具有休闲娱乐的性质,劳动者不感到劳动的苦闷与劳累。绣花是苗族妇女的休闲劳动,比如绣鞋垫,鞋垫是放在脚下不为人看见的东西,根本没有必要做出美丽的图案,然而,苗族姑娘们也要不厌其烦地绣上美丽的图案,相互之间还要交流比赛,这些针线活,也是一种劳动,可是她们在劳动中休闲享受,乐在其中。男性也常有休闲的劳动,比如打猎,虽然猎物不多,甚至可能追赶了一天猎物空手而归,但是他们很快乐,这些劳动实际上是一种休闲的劳动。

(二)贵州苗族传统休闲的艺术性

艺术性是苗族休闲的又一个特点。苗族休闲处处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苗族的服饰艺术。苗族服饰主要有苗族蜡染、苗族刺绣和苗族银饰等,最能代表苗族艺术的是苗族的银饰,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和内涵丰富的精神世界。银饰品种约 170多种,有的重达30多斤,银头冠高者有半人身高。第二是苗族歌舞。苗族歌舞是苗族传统的休闲艺术,主要舞蹈有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板凳舞、猴鼓舞、踩鼓舞、跳花场等。其中芦笙舞与铜鼓舞最常见,芦笙舞分为集体舞、芦笙芒筒舞、芦笙排舞、芦笙斗鸡舞、芦笙踩堂舞、芦笙祭祀舞;铜鼓舞分12种,保存有捉蟹舞、翻身舞、迎客舞、捕猎舞、鸭步舞、送客舞、祭鼓舞、放牧舞、捞虾舞、送鼓舞、欢迎舞等。“芦笙舞是贵州苗族较为普遍和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每逢节日集会,各地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群众便聚在固定的芦笙堂翩翩起舞,一跳就三、五天乃至七天,参加人数多至两三万,少则近千,气氛热烈,场面壮观。”[5]

苗族休闲的艺术性,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仅贵州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名录的就有十四项及二十九传承人。详见表1。

(三)贵州苗族传统休闲的季节性与节日性

苗族的传统休闲产生于农业社会,深受农业与季节的影响,虽一年四季都可以休闲,休闲的方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节日性。在春天和夏天,每当夜幕降临,苗族青年成群结队到街上、路边吹芦笙,吹木叶,唱苗歌,一边沐浴着夜间的凉风,一边陶醉于芦笙、苗歌的海洋。天气变冷之后,他们的休闲方式也随之改变,他们以打猎、打鼓、跳舞、开篝火晚会等形式享受休闲。这些休闲活动不仅可以娱乐健身,还可以抵御寒冷的天气。

贵州苗族节日众多,有些节日和汉族一样,比如春节、龙舟节、重阳节;有些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如三月三等,当然他们的过节形式与内容有所区别。此外,苗族有自己的独特的节日,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捕鱼节、吃信节、踩花山、砍火星节、晾桥节(二月二)、姊妹节、爬山节、祭鼓节、赶秋节、踩鼓节等等,每当过节的时候,男女青年笙歌热舞,气氛浓烈。

表1 贵州苗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

赶集是苗族的重要休闲形式,比如生活在贵州东部的苗族,每五天有一次大的休闲——赶集(赶场),苗族的赶场比较特别,有成人场和未成人场之分,前者主要功能是买卖,场地在城镇的中心市场。后者功能是谈恋爱,场地在集市的娱乐场所或马路边,可以赶到深夜,这是年轻人交流、娱乐、谈情说爱的重要方式,所以当地汉族人叫“边边场”。

(四)贵州苗族传统休闲的平等性与群众性

苗族休闲不同于贵族休闲或宫廷休闲,贵族休闲由专业人员演出,贵族观赏,是奢侈消费;也不同现代城市休闲,现代城市休闲一般有专门的休闲地点和设施,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苗族休闲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方式,专业性不是很强,动作难度不是很大,适宜群众人人参与,他们平时是农民,闲时是演员,人人可以当演员,人人可以当观众,不需要资本,不分贫富、老少、男女,享受着同等的休闲娱乐权利。在贵州苗族地区,休闲是一种高享受和低成本的结合,休闲娱乐的权力不在于拥有财富的多少与年龄的高低,只要能歌善舞、热爱交往就可以,是群众性的休闲。

三、贵州苗族传统休闲的旅游开发

苗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发展迅速,开发较早的有雷山周边的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南花村以及松桃的苗王城,这些苗族村寨的开发,基本上都把苗族的休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

(一)歌舞休闲的开发

苗族歌舞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苗族歌舞就闻名于世,《新唐书·南诏传》说:“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清,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份月花满山。”[3]贵州苗族的芦笙舞(滚山珠)、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芦笙舞(锦鸡舞)先后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舞蹈的开发主要是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在苗族城镇与村寨旅游中,苗族歌舞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进入苗寨时,一般要唱拦门歌,进入村寨之后主要是观看歌舞。

总的来看,苗族歌舞休闲的旅游开发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贵州苗族歌舞的表演基本上是原生态的,比如拦门歌、芦笙舞、铜鼓舞等都是苗族人民千百年留下的习俗,容易模仿与学习,很难依靠知识产权保护,容易在其他地方复制。第二,产品差异化低,各地苗族的歌舞虽然有所区别,但都大同小异,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各地在开发苗族村寨旅游中,难以摆脱千村一面的处境。第三,苗族歌舞虽然种类很多,但是具体到某一舞蹈则是“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是否创新、如何创新,也是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各个苗族地区在开发歌舞产品项目时,应该注意差异化,要有所创新,创造出有影响力、具有时代气息的歌舞产品,打造精品歌舞。第二,突出个性,培养明星。从长远来看,苗族舞蹈休闲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这需要培养民族舞蹈明星当舞蹈品牌的代言人,比如湘西的宋祖英和黔东南的阿幼朵为苗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整体上来说,还是不够的。苗族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舞,不突出个体,不张扬个性,不利于歌舞明星的培养,今后舞蹈的创新,要有意培养民族歌舞明星。

(二)节事休闲的开发

贵州苗族节事活动频繁,其中面向市场开发的节日有四月八、苗年、姊妹节等,苗族节日源于苗族人民群众自娱自乐或宗教仪式,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为了发展本地旅游经济,参与了苗族节事活动,政府代替了族长,成为节事活动的主办者和决策者。从最近举办过的历次苗年、姊妹节、四月八等苗族节日来看,起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节事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文化主体参与性不足,参与主体老化严重。在旅游开发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注意节事的大众性与参与性。一个好的节日,需要民众的参与,要有节日来临的期待与喜悦,节日之前的准备和购物,节日之中的参与和欢快,节日之后的留恋与回忆。如果一个节日的到来,老百姓不期待,甚至不知道,等到政府放炮演员登场才恍然大悟,这样的节日是很难维持长久的。一个有影响力的节日,一般有很多群众参与,比如西班牙的斗牛节,中东地区的朝圣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节日的发展也要重视这点,只有参与才能得到体验,体验才能达到欢快的目的,所以活动节目的简易性很重要,简易性是为了让群众参与方便,不受语言、性别、年龄、体力的约束。

二要注意节事的时代化和年轻化。苗族的传统节日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时代已经变化,应该注入时代的元素,使之现代化。如果一味追求原生态,既不现实,也容易导致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同一性,无法摆脱千村一面的现象,无法实现差异化营销战略目标。苗族传统节日一般深受苗族老人的喜爱,比如吹笙、对歌、打鼓,但是苗族节日的传统娱乐方式受到严重的挑战,年轻人从小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和现代文明,对本民族的传统娱乐方式兴趣不大,而是追赶现代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传承,显然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需要年轻人拿住“接力棒”。这就需要对传统娱乐方式的创新,注入新的元素,使之现代化和年轻化,让年轻人喜爱和接受。

(三)服饰工艺休闲的开发

苗族服饰,是世界服饰的一朵奇葩,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与历史,也是苗族休闲与娱乐的重要体现形式。尽管现代服饰冲击了苗族服装市场,但苗族妇女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还是喜欢穿着民族服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苗族服装又有了新的市场,目前苗族服饰工艺品的开发主要项目有苗族蜡染、苗族银饰、苗族刺绣。

苗族工艺品的休闲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最根本的不足是缺乏品牌。缺乏品牌的表现主要有三点:第一,缺乏品牌意识,在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缺乏意识,技术得不到法律保护,产品容易被造假者仿冒。第二,市场比较混乱,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以手工作坊为主,难以形成知名品牌。第四,传统的工艺技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且工作效率低,传统工艺逐步被现代化工具取代,传统的技术面临消失的危险。 以上四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品牌规划和品牌建设,没有形成强势旅游商品品牌,要克服上述问题,必须走品牌化发展道路,要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规模生产,专业销售。

四、结语

贵州苗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休闲方式,改革开放以后,贵州苗族社会出现急剧的变化,传统的休闲方式受到挑战,但是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得到开发与利用。在开发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其旅游开发的差异化和品牌化问题。

[1]杨振之.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J].旅游学刊,2008,(12):51-57.

[2]杨振之.我们时代的休闲经济与休闲生活[J].旅游学刊,2006,(9):7.

[3]龙世忠.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J].舞蹈,2008,(10):64-65.

[4]马惠娣.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1,(6):71-75.

[5]张志萍.贵州苗族舞蹈浅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4):81-84.

Ways of Traditional Ethnic Leisure and their Tradi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Take Miao People of Guizhou for Example

WU Yu-bao1,2PI Kun-qian2
( 1.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Eastern Guizhou,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China;2. Department of Law, Politics and History,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China )

China has rich and colorful ethnic traditional leisure ways, which have been of long standing. Miao traditional leisure is one of the wonderful ways. Miao people have created their unique leisure culture, whose properties include the leisure from labor, being artistic, usualness and e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culture of Miao in Guizhou, mainly combined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en on trial in a number of stockaded villages.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inef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mainly including lack of diversity of products and misplacing of brand plan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the main difference is the lack of product development, brand planning and brand development.

Miao; traditional leisure; brand; tourism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梁正海)

G953

A

1673-9639 (2012) 01-0068-05

2011-08-03

铜仁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铜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编号:TH1013)。

吴玉宝(1968-),男,湖南吉首人,铜仁学院政史系副教授,黔东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

皮坤乾(1969-),男,贵州思南县人,教授,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副主任。

猜你喜欢
芦笙铜仁歌舞
岜沙芦笙节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你好,芦笙
寻味贵州——铜仁
歌舞爷爷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一起歌舞吧
看雪——铜仁梵净山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