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解决大学生面临问题的非正式路径

2012-01-09 08:14王伯承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室友辅导员群体

王伯承

( 贵州民族学院 研究生处,贵州 贵阳 550025 )

试析解决大学生面临问题的非正式路径

王伯承

( 贵州民族学院 研究生处,贵州 贵阳 550025 )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事件层出不穷,纵然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到达不可遏止的境地,但是提前地预防并把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就能避免事件发生带来的恶果。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大学生问题的制度化解决机制的不足,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从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可以通过非正式途径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问题; 制度化解决机制; 社会支持网络; 非正式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事件层出不穷,譬如大学生自杀、犯罪等,其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纵然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到达不可遏止的境地,但是提前预防并把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就能避免事件发生带来的恶果。

二、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群体代表的是未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的生力军,所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学术上对这一群体面临问题的研究也颇为深入。总的来说,大学生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入学适应性问题。这一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环境、自身经济状况和生活自主性的适应。第二,学习问题。一方面,大学校园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很大不同,许多学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而造成学习困难。第三,人际交往问题。大学是青年学生步入成人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进行人际交往。然而,由于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主要的交往对象还只是家人及不谙世事的同学,他们在这样狭窄的交际圈中,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到了大学,人际交往变得相当重要。如何与来自各地、性格迥异的同学、室友处好关系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遭受挫折后就会出现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强迫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1]第四,情感问题。在当今相对开放的年代里,大学生们谈恋爱已是普遍现象。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社会经验、生活经验少,而且恋爱动机简单,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处理恋爱双方责任和权利的关系,也不能摆正爱情在学业、人生中的位置,因此很容易陷入恋爱误区。第五,毕业问题。虽然即将毕业时学生会相对成熟一些,但是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上——面临就业以及就业以后的生活,所以他们也会面临很多困境。

三、现存的制度化应对机制

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那么现存的应对措施是怎样的,它们是否有效地缓解了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呢?首先是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制度是高校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制度化路径。[2]2006的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该会议上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质要求。然而,由于一名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名学生,而且还要处理许多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所以,事实上许多辅导员没有精力去关心学生们的状况。学生们渴望被关心、被引导的要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3]其次是高校心理咨询室制度。近年来,随着大学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发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的众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普遍的现象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接待量不大、接待率偏小,大学生遇到相关的心理问题并没有一种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诉求,高校心理咨询室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大学生面临问题的非正式解决路径

制度化的解决措施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那么大学生在面临问题时的最初反应是怎样的?问卷调查①反映大学生群体在遭遇到麻烦困难后的反映是相当消极的。表1显示当大学生遇到麻烦困难时,很少向他人倾诉的比例高达62%;而表2显示大学生遭遇麻烦困难,很少请求帮助的比例也仅为31%。针对这样一种状况,如何有效地应对大学生面临的问题,笔者借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非正式途径进行解决。

表1 遇到麻烦困难时的倾诉状况

表2 遇到麻烦困难时的求助状况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基本假设有:(1)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2)人类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依赖他人协助;(3)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4)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各种支持和资源以应对问题,资源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5)社会支持网络为外在资源之一种,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上文中制度化的解决机制就是正式的支持网络,下面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和家庭两个方面谈大学生的非正式支持网络。

(一)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要发挥自身潜能,拓展个人的支持网络。如此,大学生在遭遇问题的时候,当正式的支持路径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个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就能弥补这一缺陷,从而协助大学生自我问题的解决。在这里我主要通过两个维度来论述拓展大学生的支持网络:一是宏观层面大学生的校园支持网络,二是微观层面大学生的内在支持网络。

1.宏观层面——校园支持网络

宏观外在的校园支持网络是指大学生在学校范围内可以获得的资源以及各方面帮助和指导。

第一,宿舍同学的支持。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表4、表5)显示,大学生在遭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能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如下三图,当大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人朋友能够全力支持的比例分别为82%、52%、32%——随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呈下降趋势。那么,对于远离家庭的学子,单纯从空间位置上来讲,同处一室的室友自然成为离自己最近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空间上的接近会使室友间天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当然,不排除有很多室友因性格不合而产生矛盾的现象,但是,室友这种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短期关系,而是要持续3年~4年的长久关系;所以,与室友保持良好关系,以便能够得到来自室友的支持,对及时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表3 父母支持的状况

表4 兄弟姐妹支持的状况

表5 其他亲人朋友支持的状况

第二,班级同学和老师的支持。班级同学的支持是室友支持空间上延伸到班级范围内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延伸并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可有可无的增加,而是一种必须。因为室友间的帮助只是同性间的关怀,然而每种性别在处理问题时都有它独特的优势,这对于两性才能构成的社会而言,室友间单性别的支持很显然是欠缺的,故而整个班级同学的支持网络就显得必要。班级老师支持也是大学生拓展校园支持网络的重要部分,因为作为校园两大主体的老师和学生,老师相对学生自然要占有更多的资源,如果获得了这些资源,那么必定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然而在一所高校的全部教师群体中,只有班级的任课教师是离我们最近的。当然,这里的班级老师也包含上文中所述的班级辅导员老师。其实,现行的辅导员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老师的不作为,另一方面也源于学生的不作为。学生的不作为主要表现在遇到问题或麻烦不愿意去咨询请教老师(这一点在表1、表2中有很好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强化一种观念:老师在我们的支持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老师是我们人生的向导,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创造机会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4]

第三,因兴趣、爱好结成的同辈群体的支持。如果说室友、同学、老师对大学生来讲是外在的机制事先“安排”好的,我们未必能对其产生认同,那么同辈群体则是我们主动找寻的、内在的真正归属。譬如说球友群体、研友群体等。在这种群体中,个体有共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他们在一起能享受到彼此的乐趣,因而也更加认同彼此。所以同辈群体的支持是大学生拓展校园支持网络的又一重要部分。当前,高校里各种社团不断涌现,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大学生建立同辈群体支持的需要。然而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对群体活动的参与情况并不积极(见表6)。

表6 大学生对校园团体组织的活动的参与状况

2.微观层面——内在支持网络

相对于外在的校园支持网络,微观层面指的是大学生通过一种“内在自我改善” 途径,获得自我生命体内在的多种“支撑”。前面曾谈到不少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而产生各种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都会有因高考、考研失败而选择轻生的高校学生。那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他们缺乏多种“生命支撑”。具体地说,他们选择把学习成绩(或者说学习成就)作为自己的唯一支撑,而一旦这种支撑不复存在,那么生命也就因失去支撑而崩溃了。那么,相应地解决途径就是努力进行自我完善,获得多种“支撑”,而不至于因失去一种支撑使生命悬空。其实,作为大学生,除了学习以外,我们还能获得很多“支撑”。竞选学生干部,培养某种文体技能等都可以给自已的生命注入新鲜血液,给自我以新的“支撑”。

(二)从大学生家庭的角度来看,我们要重视家庭的作用,改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让身处异地的学子依然可以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弗洛伊德主义认为,个体的早年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和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庭为个体早期经验的形成和最初品质特征的塑造提供了场所,大学生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鉴于家庭环境的塑造与家长相关密切,我们在探讨解决大学生面临问题时,就不应该忘记家长因素的作用。大学生在遇到诸如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以及恋爱等困扰时,家长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自己往往不会主动找父母倾诉,所以需要让大学生父母认识到——家长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随时都准备提供建议和帮助;同时,使大学生认识到父母永远是自己的坚强后盾,表3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对问题的产生有预防作用。资源交换理论认为,家庭沟通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交换资源(比如思想、情感等),由此,沟通方式不同会造成子女的发展也有所不同。[5]例如,专制型父母的子女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因为专制型父母主要通过滥用惩罚、不良监控、负强化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此种教育方式下,子女也会倾向于以消极方式对父母作出反应,形成消极互动。此理论启示我们,大学生父母与子女的良好沟通,父母对子女的正强化,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的失范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五、结语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对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除了学校在这方面继续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以外,个人的校园支持网络以及家庭支持等非正式途径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注 释:

① 为了了解大学生解决面临问题的现状,笔者以大学生校园支持网络为题,在贵阳市的三所高校(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随机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李栋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J].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颜吾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3]颜吾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4]张秋梅,费孔军.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循光.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J].理论观察,2008,(3).

Analyses on the Informal Methods of Solving Problems Fac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WANG Bo-cheng
( 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Guizhou College of Nationalitie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

Recent years, issues about college students appear endlessly. Although they are not too serious to stop,we can prevent them in advance and nip them in the bud to avoid the bad conseque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jor problems fac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five aspects. Aiming at the insufficient institutionalized 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informal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i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theoretic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pporting networks.

college students’ problems; institutionalized settlement mechanism; social supporting networks; informal methods

(责任编辑 梁正海)

C912

A

1673-9639 (2012) 01-0091-04

2011-03-09

王伯承(1988-),男,河南信阳人,贵州民族学院2009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问题、民族社会学。

猜你喜欢
室友辅导员群体
猪一样的室友
还有梦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就吃一点
考前紧张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