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

2012-01-09 08:14王观远宋书巧张九菊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景区污染旅游

王观远,宋书巧,张九菊

( 广西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

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

王观远,宋书巧,张九菊

( 广西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业认识的深入,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正在被人们所了解。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如何将因旅游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本文总结了常见的旅游对环境的污染形式,并提出了一些环境影响调控措施。

旅游活动; 旅游环境影响; 调控措施

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经济现象,起源于近代,它是西方在工业化逐渐完成、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之后的产物。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感日益增强,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尝试不同生活体验的呼声越来越高,旅游活动自然就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和体验不同情趣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

在早期,人们认为旅游活动不同于工业生产,即不需要排放大量高浓度的污水、废气,也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称旅游产业为“朝阳产业”或“无烟产业”。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人数的激增,人们发现旅游业不像原先标榜的那样光鲜亮丽,它也会产生污水废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污染物的积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对环境产生着不良的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的生存。

一、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与水质量

水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破坏的生态因素。全华在其研究中指出:水体通常是最为脆弱的景观因子,水环境容量往往是环境容限值中最小分容限值。[1]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是以水体为基本旅游元素而存在的,如海滨浴场、著名的湖泊水库景区、河流景区及人工水上乐园等。这些水体景区由于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着水环境遭到破坏和水质恶化的现状。根据近年来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作为旅游景区的著名湖泊如滇池、太湖、白洋淀等都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特别是滇池,水体已达到重度富营养化。2011年夏天,久负盛名的青岛海滨浴场因人们向近海排放大量的富营养盐类使得浒苔疯长并散发出恶臭,许多浴场因此被迫关闭。

同时景区大量未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造成景区地表水景观和地下水水质遭到严重的破坏。这对游客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以黄山风景区为例,1984年,温泉、北海、玉屏楼三个景点排放生活污水分别为 3 .32´ 104t、2.98´ 104t和 1 .54´ 104t。这些生活污水汇入景区溪流渗入地下,污染水质,破坏环境。[2]再如,1994年广东丹霞山每天至少有240t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锦江,全年排污可达 8 .76´ 104t,排污口高锰酸盐指数和CODcr超标普遍比较严重。

(二)旅游与大气质量

现代旅游活动需要借助汽车、船只、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方式对大气有着一定的污染,特别是景区内部为方便游客游览而开设的燃油巴士、燃油船只和燃油索道等,都会排放出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废气。这些废气中含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污染物,对景区大气的污染较大。同时景区内的餐饮业排放出的油烟和以煤为主要能源结构的酒店、饭店排放出的SO2、NOX和尘降也对景区大气有着严重的影响。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公园内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产生出SO2和NOX以及空气总悬浮物。石强等人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燃煤大气污染的研究中发现,在以燃煤为主的公园内,大气质量污染严重,从1984年至1999年内不连续的九年中的大气质量,不论以上海大气质量指数还是以生态旅游地大气质量指数为对比参照,78%的年份大气污染级别为重污染至严重污染,剩下的年份也均为中等污染,见表1。由此可见,旅游活动对景区的大气污染不容小觑。

表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质量指数与污染级别年变化[3]

(三)旅游与动植物

动植物资源是许多旅游景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如北京香山的红叶、黄山的奇松、大理苍山的杜鹃,峨眉山的猴子、蝴蝶泉的蝴蝶等。人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会造成对旅游地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游人在游览时任意地对鲜花、苗木和真菌的采集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人们任意地砍伐木料作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材料和野外旅游的燃料,不仅毁坏了大量的树木,还将改变森林的树龄结构,不利于其自身的生态恢复和抗病虫害。1955年之前,黄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5%左右,至上世纪90年代末仅为56%,年均砍伐木材3500m,昔日北海景区的“万松林”,现在仅为“百松林”,森林物种大量减少。步行旅游者和景区汽车交通对景区植物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据李贞等对丹霞山景区的研究表明,当游客数量超过景区容量时,景区内穿行的游客对游览区域的植被产生影响,穿行区内的物种、木质和藤本、阴生种与非穿行区相比各减少20%、17%和15%。[4]

在自然环境中观看未被人为干预的野生动物获得的享受要远远高于在城市动物园中的体验。因此大量游人进入可以观赏野生动物的景区,对景区内的野生动物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首先人类的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捕食和繁衍规律造成破坏,同时不加选择地狩猎和钓鱼使野生动物数量下降。其次,旅游活动会潜在地造成某类动物数量的减少,这将破坏食肉动物与被食肉动物之间的生物链关系。

(四)旅游与局地小气候的变化

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活动,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伴随着有毒气体的产生,如汽车尾气、餐饮废气等,以及温室气体等。这些人为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日积月累将会改变或者扰乱景点原有小气候类型,这样对于环境敏感的旅游资源将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云南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区以其“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终年积雪的雪山”的美誉,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一睹它的风采。据景区统计数据,玉龙雪山风景区2007年游客接待数量猛增至190余万人次,较景区开放之初的1994年增长了400多倍。在景区接待游客数量激增的同时,据丽江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站的观测数据,2002年至2007年间,玉龙雪山雪线上升约 50余米。虽然玉龙雪山的雪线上升与全球大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关系,但也与大量的游客上山带来较多的温室气体和人为热辐射以及距离雪山 15千米的因旅游业而迅速扩张的城市所产生的相关效应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调控措施研究

针对旅游景区即将或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预防和修复,需要思考和借鉴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分流措施

分流措施可以分为经济分流和外部分流。[5]经济分流是指景区通过运用价格杠杆调节进入景区的游人数量,从而达到限制入区人数的目的,还景区自然环境休养生息的机会和空间。外部分流则是指在热点景区之外开辟新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有较大吸引度的景点,引导游客参观游览其它景点,减少热点景区的入区人数,以达到调控目的。

(二)改造措施

改造措施包括对景区内原先建设的宾馆、饭店进行环保和节能改造,使其排污浓度降低,排污数量减少,还包括对景区内污染处理设施的改造。现在景区内已建的污染处理设施大部分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景区日益增加的污染物的处理,需要进行改造。据国外经验,1公顷面积的污染水处理场,每日可处理约3300人产生的生活污水。同时还应加强景区旅游巴士、船只和缆车的改造,使用清洁能源,如电力、太阳能代替燃油等。

(三)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建设的措施

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有不同环境监测方法,甚至同一景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有不同的环境监测手段,因此加强环境监测,对于准确把握景区的整体环境状况具有重大的意义。景区内旅游业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对景区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强景区内生态环境建设,如采取植树造林、丰富物种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提高景区环境的纳污能力、自净能力和抗破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传统旅游向生态旅游的转化

生态旅游的根本宗旨就是“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我们需要将旅游的发展模式由原先的利益至上,逐渐按照发展生态旅游的标准和要求,转换至以可持续至上和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最高目标,指导旅游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程度的旅游承载力和环境容纳量,在确定向生态旅游转换和发展的同时,必须按照旅游资源本身的资源特征因地制宜地制订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这样生态旅游的效益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和体现。

[1]全华.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关系[J].地理学报,2002,57(5):619-624.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3]石强,吴章文,贺庆棠.旅游开发利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质量影响的综合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4):25-28.

[4]蒋宗豪.黄山风景区旅游容量及相关环境问题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6,12(2):9-11,21.

[5]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7(1):58-61.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Reg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ANG Guan-yuan, SONG Shu-qiao, ZHANG Jiu-ju
(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people-depth understanding of tourism,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and damage is being understood by peop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ow to travel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a minimum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ne goal.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mmon form of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made a number of control measures, a study in this area to help readers.

Tourism activities; tourism, environmental impacts; control measures

(责任编辑 毛志)

F590

A

1673-9639 (2012) 01-0106-03

2011-12-07

2011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支持项目,项目编号2011106030703M04。

王观远(1986-),男,云南丽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演变。

宋书巧(1964-),女,山东烟台人,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九菊(1981-),女,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景区污染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某景区留念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旅游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