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化现象研究

2012-01-06 06:02康贤刚
关键词:趋同化应用型办学

康贤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化现象研究

康贤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趋同化”倾向与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多元化人才需求越来越不吻合。应用型本科教育本应具有基础性、职业应用型以及以人为本性的特点,然而当今高等教育中存在办学模式单一、办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过广以及产学结构不对称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对教育的高度控制性集权管理,再加上高校自身特性的驱使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所造成。为避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化问题,除教育主管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管理机制以外,高校应在建立应用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制定高效个性化教育模式,加强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

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化;创新

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提出,始见于20世纪60年代,应用型本科教育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日益受到了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普遍关注。然而,当今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在发展进程中“越来越表现出相互间市场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1]。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化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化现象扫描

(一)办学模式单一

办学观是人们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原理或主张,而形成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它是本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发展势头过快,再加上缺乏应有的物质准备、制度准备和思想准备,结果出现了办学观的形式单一。“什么是大学”、“大学干什么”以及“如何办大学”这样的根本问题,许多高校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学,大学,大家相互学”,或者围着“榜样走”,各校的办学理念只是简单的仿效,几乎没有独创精神,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因而落实到具体的办学模式上,则表现出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同的培养目标,相同的培养方案,相同的培养方法,相同的毕业标准等等。然而,社会发展以及多样性对人才的要求表现出差异性,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高等教育要求有多样性。因而,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是丰富化、多样化。然而,现实许多高校还惯用于计划经济“大一统”、“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方法,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

(二)办学目标定位求高且迷惘

办学目标定位是一所高校能否办成特色,能否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问题,也是构建健康和谐高校生态体系的主要基础[2]。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大面积趋同主要源于各高校办学定位目标的相同或相似。一方面,“人云亦云”脱离自身实际,盲目攀比求高,争先恐后模仿“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如果说“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其本身定位较高,着重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而对于应用于本科教育的高校也群体性地提出“创全国一流”、“冲出XX,走向世界”,就实在是好高骛远了。另一方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就是办学目标定位游离,一会儿想上硕士点、甚至博士点,把本科生当硕士生来培养;一会儿又想把本科生当专科生来训练;一会儿单科想成多科,一会儿多科想成综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一种求高的潮流。

(三)专业设置过广

许多高校专业设置全局规划性不够,受政府有关政策的诱导和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以至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追逐热门专业,而导致校际间专业设置重复,界限淡化,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不明显,尤其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校,这种“跟风”、“攀比”尤为重要(见表1)。

(表1) 湖北省省属高校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的专业

(四)产学结构不对称

主要体现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对应。以浙江省为例,2009年,实际招生涉及19个专业大类,750种专业,其中,第一产业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第三产业511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3]。以上数据显示出整个高校专业结构欠合理,第三产业对应专业比例过高,且大多集中在财经、管理类,这是导致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之一。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化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管理高校的导向

我国高校,尤其是当教学型高校,都具有一样的发展目标、一样的价值取向、一样的管理体制、一样的培养模式、一样的教研导向,表现出越来越相似的相互平均化和一致化。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来自于政府对教育管理得过多,统筹过死的高度控制性集权。再加上,上至政府主管部门下至高校自身的“大一统”观念,只能导致大学没有独创理念,只待模仿移植。大学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建设特色大学在当今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顺应了官员及领导的“面子观”。再加上近年来的教学水平评估,几乎一致的大学教学内容,这也是加剧了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校趋同化的重要原因。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指出:“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忙于各种各样的评估,不是说学校不需要评估,而是说现在的评估越来越细,指标越来越多,导致大学校长们和教授们眼睛都看着‘规定’办学。”

(二)高校教育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不得不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十几年来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主流风气,一方面只注重用数量来度量其政策与效果,争前恐后地向“高、大、全”发展,精心倾注于投资与效益的算计上,忘记了教育本身是充满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以跟踪社会热点为名,利用家长、学生不清楚高校及其专业特色,通过改名而高收费、乱收费,这就进一步诱导了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认为只有向综合性、全面性方向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于是,使得高校进一步“千人一面”。

(三)高校自身特性的驱使

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一方面由其历史文化传统起着社会规范作用,因而产生了一种观念和思维共享的方式,而这种观念和思维对大学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任何大学都生活在一种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其要想被世人认可,就必须认同周围环境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大学为了其价值观与他人一致,就必然采取模仿他人成功的东西。另一方面,许多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行动者,在目标模糊、环境不明的情况下,模仿“成功”高校,一是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二还可以通过“从众”,寻求合法性,以博得社会共同认可。这种“功利主义”本性决定了许多高校只能跟政府走,随社会评价走,然后,大家一起朝同一方向走。

再加上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通过教育借鉴追逐国际潮流以及许多高校领导“官位思想”,需要“政绩工程”而非教育家理念主导校务,这就难免做一些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事情,而使得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日益趋同化。

三、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避免“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趋同化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结构办出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要求存在着实质的背离。为此,如何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创新有着现实与长期的意义。为此,针对“趋同化”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机制的转变与创新

1.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教育事业的管理着,应立足宏观,把握社会发展动态。以发展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看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在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同时,动态指导而不是过多干预高校教育行为,同时大胆革新高校官僚体制,真正放权让专家办校,教授办学。

2.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服务意识。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指导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求动力和宏观导向,引导高校自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而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建设,并建立动态调节专业数量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3.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专业预警和淘汰机制。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招生、就业和办学质量三个环节的社会调研和评价,给予“红黄”牌专业公布制度,引导高校自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变化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对于教学内容落后,教学管理落后,教学条件不达标,长期招生数量少,尤其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予以末位淘汰。

(二)改变教育观念,建立应用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模式

应用型专业教育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各高校如果只强调专业本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教育趋同性的存在也就必然。然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人文精神是应用型专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种教会学生理解科学,善待科学,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其知识面更宽,涉及面更广,这就为培养教育学生提供了更广的空间和发展方向。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将专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经过不同的组合,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应用型专业基础知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对不同事物的认知,学会共同生活。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突出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大都设有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通识课程,然而现实教育中此类通识课程无规划,无重点,仿佛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装来撞去大家都一个样。有的教师某学期工作量不足,于是凭借自己熟悉的内容开一个公选课,以至于各类高校通识课变成公共内容的课。高校趋同性再次体现出来。笔者认为,要避免“千校一面”,使通识课程真正为本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挥作用,应该更加注重结合本校的历史文化特点,精选出自己的核心的教育精髓。只有这样,各高校的特色才能得以发展。通过本校核心通识课程的开设,并且配置一定的数量,不仅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而且更能为学生全面的、有特点的专业素质教育助力。

(四)在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上创新

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根据基层一线岗位的实际需求,沉下心来,排除浮躁心理,以基层岗位关键素质为基础,以岗位素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切实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产学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修订培养方案,在课程定位上强化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打破原有的课程相对独立的封闭的学科界限,使之更有针对性地优化学生须掌握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同时,在不同的学生培养阶段不断探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做到既兼顾知识的衔接,又保证专业特色[4];既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业务能力的锻炼,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

2.不断推进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共同特征,这就需要各高校要在培养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上有所新创,以引导教师把精力真正投入到教书育人上。在内部的评先评优,福利分配,职称及岗位晋升上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深化以课堂为载体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尤其是抓好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做事态度,使自己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社会中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表现出本校的以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特点的核心竞争力。

3.不断营造具有自身特色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应重视个体发展的功能,要克服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重客体发展需求轻主体发展需求的观念,使开发自然与满足个人自身的发展需求相协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专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社会性的建设目标,以专业竞技为依托,设置紧密结合高级别学科技能竞赛、专业技能比试、成果展示和创业实践等项目,以及通过各种研讨、论坛、职业角色扮演、素质拓展训练等富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

(五)构建高效个性化教育模式

个性化教育模式的特征就是学生参与式。应用型本科个性化教育要注重师生互动,实施个性化教育需重塑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学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掌握技能,要改变给予性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能动作用,真正做到“修行靠个人”;另一方面,教师要改革灌输性教育方式,切实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载体,一切教学措施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要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学;第三,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和学习风格,开展学生间互动,不断促进整体学生的“智与能”的开发,避免机械记忆的知识,创新多种形式的技能教育。

(六)制定自身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

基于创业对国家与个体发展所具有重要意义,避免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性,高校应将创业性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特色发展战略加以重视,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业人才讲授未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准确定位创业教育途径,凸显创业实践,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中的作用,同时,要优化创业课程内容结构,按照创业过程架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5]。二是通过搭建素质拓展平台,创业工作室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强化对学生的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积累,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并通过设立新学分、特长学分、素质学分、组织管理学分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协调精神、团队意识。

(图1) 创业过程课程体系

[1]张清.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学透视[J].教育评论,2006,(5).

[2]王宾齐.中国高校趋同化原因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3]丁金昌,童卫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管理机制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4]胡俊达,刘国荣,等.企业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工程素质要求与相应培养措施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2)

[5]胡宝华,唐绍祥.高等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G642

A

1001-4799(2012)04-0128-04

2011-12-23

康贤刚(1970-),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讲师。

雷 丹]

猜你喜欢
趋同化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制度环境视角下高校基金会趋同化影响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趋同是否正在发生?——欧盟公司治理趋同化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