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忠友,覃宪勋,张 捷
(1.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18; 3.成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四川 成都 610041)
男子举重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特征分析
俞忠友1,覃宪勋2,张 捷3
(1.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18; 3.成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四川 成都 610041)
采用三维影像测量的方法采集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优秀运动员“人/杠”重心间的距离明显要比一般运动员小;优秀运动员能够较好的维持“人/杠”重心在支撑面范围内;优秀运动员在提拉杠铃时能够表现出较大运动速度和拉力。认为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可以作为在训练实践中评价运动员抓举技术优劣的重要依据。
抓举;重心;支撑面;速度;运动生物力学
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抓举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抓举技术的一些重要特征,为抓举训练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1-3]。在举重训练的实践中,教练员如果能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抓举技术中的共性特征,这对于正确有效的指导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的分析,了解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在“人/杠”重心运动轨迹、维持稳定以及动作速度等方面的技术特征。
实验对象为成都体育学院举重队7名男运动员,其中国际健将1名,健将1名,一级运动员4名,二级运动员1名(作为对比),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2011年10月城市运动会比赛出征之前(运动员此时基本上已经进入其较好的竞技状态期间),在模拟比赛条件下,各受试者均用其极限载荷的90%重量完成动作2次(选用该重量能够保证运动员顺利完成动作并且基本上能表现出其技术特征)。数据采集采用2台JVC9800录像机做三维拍摄(外光源同步),拍摄频率50帧/秒;采用8个控制点的矩形坐标框架,测试前经过校正。选择其中较好一次动作的影像资料用美国APAS-2000录像解析系统做数据处理,共得运动学数据7例。
本项研究对所得7例数据进行逐一分析对比研究后,筛选出具有共性特征的问题,通过数据表的方式列出并进行分析讨论,同时选择其中典型实例的实测图形作为这些共性特征问题的代表在文中进行直观分析。分析讨论时隐去运动员姓名,分别用A、B、C……代表。
“人/杠”重心在前后方向的轨迹可以反映出人体重心与杠铃重心之间的位置关系,举重技术原则中的“近”主要指的就是杠铃重心与人体重心之间的距离[4]。表2所列实验数据显示出这样一个规律,无论是在提铃阶段或者是在撑铃阶段,“人/杠”重心之间的距离数据,等级高的运动员要比等级低的运动员小。因此可以认为,“人/杠”重心间的距离较小是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作为量化的评价运动员抓举技术的重要指标。
表2 “人/杠”重心在前后方向距离数据(cm)
再以运动员B(健将)和G(二级)“人/杠”重心在前后方向运动轨迹为例进行分析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前述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在提铃阶段,B的“人/杠”重心之间几乎是相伴而行,而G的“人/杠”重心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在下蹲撑铃和站起撑铃阶段B和G的“人/杠”重心之间都有一定的分离,但是G明显要比B分离的距离大。这种现象表明,在提铃阶段距离较大会引起肌力臂的增大,提拉杠铃时G明显能够节省力量;而在提铃阶段距离较大会引起重力臂的增大,G比B明显要付出更大的肌力来抗拒杠铃的重力。
“人/杠”重心与支撑面的关系反映了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可以用“人/杠”重心在脚尖与脚后跟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量化分析[5]。表3数据显示的是各技术阶段杠铃重心与支撑面的关系状况。表中数据表明,在预备姿势和提铃技术阶段,高等级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在两个撑铃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高等级运动员一般都能够维持杠铃重心在支撑面范围内或者略有超出,而低等级运动员则在支撑阶段存在明显超出支撑面的情况。
图1 运动员B“人/杠”重心在前后方向运动轨迹特征
一般而言,在预备姿势和提铃技术阶段杠铃重心一般会在前面超出支撑面,这主要与运动员采取的提铃姿势有关,实验对象中有一些运动员在提铃预备姿势时出现杠铃重心轻微超出支撑面的情况,但是一般会在提铃阶段将杠铃拉回到支撑面内。但是如果该值过大,必然会增大提铃的力臂,在同样重量的情况下会增加对肌力的需求,造成肌力的浪费。从各实验对象的情况看,杠铃重心超出支撑面主要发生在下蹲撑铃阶段,这是一个最危险的阶段,因为运动员此时处于下蹲支撑状态,不能移动脚步,只能通过扭动肢体对杠铃重心进行调整,如果调整不及时,必然会造成杠铃前掉或后掉。在站起撑铃过程中,也会因为晃动出现杠铃重心超出支撑面的情况,但此时由于可以通过移动脚步进行调整,危险性要相对小一些。但是如果出现较大的晃动,也同样会造成掉杠的危险。
图2 运动员G“人/杠”重心在前后方向运动轨迹特征
表3 杠铃重心最大偏离支撑面数据(cm)
进一步以运动员B(健将)和G(二级)“人/杠”重心在支撑面投影情况为例分析,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直观的看到A的“人/杠”重心在四个技术阶段都能够一直保持在支撑面范围内,而G的“人/杠”重心在下蹲撑铃的结尾处以及特别是在站起撑铃的整个阶段出现从前面较大幅度的超出了支撑面,这种状态的出现,需要伴随向前移动一步才能维持稳定,否则必然会出现撑铃不稳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在抓举过程中,特别是在撑铃过程中,能否维持杠铃重心在支撑面的范围内是衡量抓举技术优劣的重要技术特征之一。
表4 提铃发力阶段杠铃重心速度和力值数据
以运动员A(国际级健将)和运动员G(二级)的速度为例分析可以看出,A的速度曲线在提铃阶段,其速度峰值比G要大,而达到峰值的时间要比G要短。再进一步以运动员B(健将)和运动员C(一级)的速度为例分析可以直观的看出,B的速度曲线在提铃阶段,其速度峰值只比C略大,而达到峰值的时间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在运动等级大致相当的运动员中,由于提铃技术的基本完善,二者之间的差距更多的应该是表现在提铃的能力方面。这也说明,决定举重运动员抓举成绩,技术和能力同等重要。
(1)优秀运动员“人/杠”重心的距离要比一般运动员小,这个特征可以作为评价抓举运动员技术优劣的重要技术特征。
(2)优秀运动员在抓举的撑铃技术阶段,能够较好的维持“人/杠”重心在支撑面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动作的稳定性。
(3)优秀运动员在提铃阶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杠铃产生较大的运动速度,从而对杠铃产生较大的提拉力。
[1]陆爱云,庞军,伍勰.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3):58-61.
[2]刘平,张贵敏,佟永典,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46-49.
[3]刘北湘,龙望春,覃宪勋,等.主要特征点数据在抓举技术诊断中的作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51-55.
[4]秦硒.从力学角度看抓举运动的“近”“快”“低”三原则[J].体育科学,1998,19(2):34-36.
[5]刘北湘,龙望春,覃宪勋.抓支撑练习对于训练抓举撑铃能力的作用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53-57.
[6]艾康伟,李方祥,郝卫亚,等.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7): 39-42.
Analysis of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 Men Snatchers in Weightlifting
YU Zhong-you,et al
(Jimei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China 361021)
The study,depending on the 3d image measurement method,collects the kinematical data of the outstanding snatchers and the average ones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snatchers.Comparative analysis reveals that: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excellent athletes’"people/ bar"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average ones;Excellent athletes can mainta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people/ bar"better and keep it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bearing surface;Outstanding athletes can show bigger movement speed and tension when lifting the barbells.So it can be believed that these three aspects can be refered to as the important evidence to evaluate the athlete’s snatch techniques.
snatch,center of gravity,bearing surface,speed,sports biomechanics
G884.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2)02-0070-04
G884.1
A
1001-9154(2012)02-0070-04
俞忠友(1973-),男,山东微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