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投壶运动考

2012-01-05 13:45秦海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投壶运动

秦海生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我国古代投壶运动考

秦海生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运用文献资料法、考古法对我国古代投壶运动的起源及发展进行探讨,认为投壶运动是一项集观赏、娱乐、健身、竞技为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体育文化;古代;投壶运动;渊源;传承

我国古代投壶运动就是把规定数目的箭或筹等杆状物,在规定的距离之外,用各种方法将其投入壶内,以投入的多少决定胜负。投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不可取代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研究我国古代投壶运动不仅有其文化层面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现代投壶运动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古代投壶运动的实物器具考证

1.1 投壶

从考古发现和流传至今的投壶实物来看我国古代投壶的制作主要分为两大类:陶瓷类与金属类,陶瓷类投壶包括陶制和瓷制,金属类投壶主要以铜、铁、金为主。陶瓷类投壶由于易损坏,现保存下来的较少,目前我国现存的最早古代投壶实物为春秋时期的陶投壶(如图1所示),其出土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春秋莒国墓,瓶为长颈、鼓腹、平底,颈肩部有四道凸弦纹,腹部朱绘三角雷纹,虽然残损较为严重,但仍然可窥视其全貌。河北易县北董村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燕下都遗址的硬陶壶也是我国早期的投壶实物之一,仿青铜器式样,足部有一约2.0cm高的足圈,总高31.0cm(如图2所示)。在安徽省怀远县博物馆文物中有一件汉代投壶(如图3所示)。该投壶圆颈折腹,通高36.0cm,颈高14.0cm,口沿直径5.2cm,壁厚0.5cm,底部无款,直径11.0cm,陶质呈酱色,从口沿至腹部共有水波纹2条,弦纹6条,青釉剥落,使用痕迹明显,颈腹处断裂。1972年礼泉县唐越王李贞墓出土了一件唐代黄釉瓷投壶(如图4所示),现藏昭陵博物馆,投壶喇叭形口,直颈,圆腹如胆状,高35.0cm。颈部和腹部饰有弦纹,颈部左右两侧各有一贯耳。整器造型淳朴,釉色整体为赭黄色,晶莹润泽,局部釉色发褐,截釉处有明显的蜡泪痕,底部及圈足露胎。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南宋时期龙泉窑都烧制过的青釉瓷投壶(如图5所示),另外巴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清代的清代珐琅彩瓷投壶(如图6所示),明清时期投壶运动所用之壶多为金属制品,陶瓷类的壶多为艺术品了。

古代投壶运动所用的壶大多以铜、铁、金为主,投壶往往象征或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以人们对投壶的设计制作是非常重视和讲究的,由于金属类投壶易保存,现存的也比较多,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出土了一件战国犀足铜投壶(如图7所示),投壶器高59.0cm,口径20.5 cm,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院,其呈直通状,底下为三兽足,这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古代金属投壶实物。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宫廷的青铜投壶(如图8所示),这件青铜投壶共有11个投掷口,高62.0cm,投壶的腹部扁圆大,直径21.0cm,颈部细长,长39.0cm,细长的颈部中腰浮雕着两条龙,考古专家认为其为汉代宫廷里的用品,古代对器物上刻有龙的图案是很有讲究的,除了皇族国戚,平民百姓是不敢受用的。在日本正仓院收藏了一件我国唐代的铜投壶,壶为铜质鎏金,表面细刻山水、人物、花鸟、云狮,纤巧灵动,底设侈足,颈两侧设双耳,亦细刻花纹,通体磅礴大气,体现着盛唐风范(如图9所示)。首都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元代八卦纹铜投壶(如图 10所示),通高 39.0cm,口径 9.5cm,底径11.0cm,直口两侧各置一贯耳,长直颈,肩圆而广,鼓腹,下腹渐收,平底,贯耳上饰以雷纹,颈部饰以瓦纹,肩部饰以一周回纹,其上下夹以弦纹,腹部以八卦纹装点,下腹部则饰以一周莲瓣纹。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中曾出土一件金投壶,颈细长,筒形,两侧附贯耳,扁圆腹,圈足,腹刻龙凤戏珠及云纹,颈及贯耳刻饰云纹(如图11所示)。该投壶通高12.2 cm,口径2.0cm,圈足径4.9cm,重122.0g。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明代铸铁投壶(如图12所示),高26.0cm,口径3.6cm,双耳口径2.3cm,颈部缠绕一条螭虎,呈攀缘向上状,壶腹四向各出一头兽,口耳部铸饕餮纹。现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四只投壶,均系清乾隆年间所制,其中有三只壶的壶口带双耳,一只壶口带四个耳(如图13所示),三只铜双耳壶体积大小不一,形状相同,以其中一件为例:壶高 45.5cm,口、颈直径均为6.8cm,双耳口直径均4.0cm,通体凸雕花纹,口部和双耳饰曲水、双龙纹。花纹古朴,造型凝重,颈部中段方形四面体上铸阳文篆书乾隆帝御制投壶诗(如图14所示):“文士风流非所慕,先王制作至今存。宾主雍容欢既洽,降升揖让节堪论。哨壶枉矢虽微物,我欲为之一探源。”共六十四个字。

1.2 投矢

从考古发掘和现存的投矢实物可以看出古代投矢主要分为两大类:木制和竹制,木制投矢主要以拓木和酸枣木(古代称棘)为主,这与我国古代文字记载相吻合,如西汉戴德、戴圣共同编写的《礼记》曾记载“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云:“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魏邯郸淳《投壶赋》云:“或柘或棘,丰本纤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考古专家对战国中山国灵寿城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战国中晚期的木制投矢10件,投矢可分两种类型:A型2件,平头圆柱形,圆棍形铤,矢身长7.2cm、铤长12.0cm(如图15 A型投矢所示)。B型8件,平头稍显圆锥状,圆棍形铤,矢身长5.0cm、铤长7.6cm (如图15 B型投矢所示)。投矢帽4件,与矢同时出土,杆已朽成灰,杆帽为长筒形,中空,平底。其中二件在一端侧面有长形小钉孔,长4.4cm、径0.8cm(如图15 A型投矢帽所示)。另二件则无钉孔,长4.4cm、径0.8cm(如图15 B型投矢帽所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投壶实物中的投矢和投壶帽。1984年,零陵地区的文物工作队在湖南永州市摇鹞子山基建工程中发现的古墓葬为西汉时期的刘疆墓,墓主生前富有,死后陪葬品繁多,为零陵地区的贵族之一,陪葬品中有一长颈铜投壶,长颈,扁圆腹下垂,圈足,肩部一周微凸带饰,内口径4.0cm,腹径19.2cm,通高29.8cm,壶内装有5根竹签,为投壶用的投矢(出土时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最长者为25.8cm,最短18.0cm,出土时较完整,仅细端纤维稍有松散,大端朝上,刀削痕迹清楚,为不规则四方形截面,向下6.0cm左右,杆茎成细圆,直径约1.5-2.0mm。大端近似竹质本色,下部圆杆呈棕褐色,疑是壶内液体浸泡的缘故。在日本正仓院收藏了我国唐代投壶用的矢共有23根(如图17所示),分为木质和竹制两种,木矢颜色较深,矢尾绘金银泥画,矢镞为木制。故宫博物馆有两种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投矢,一为彩漆竹矢,另一为木矢,两种矢有一个共同点,即手握的矢柄均被削成鸭嘴型,占全矢长度约五分之一。彩漆竹矢做工精细,式样考究,柄上饰描金漆海棠花纹,矢头呈圆状,头上缠麻丝约1.0cm高,防止矢头破裂,木质矢较粗大,手柄处做成锯齿形,矢头缠蓝布约5.0cm高。两种矢的长短亦不同,彩漆矢长66.5cm,木矢长74.2cm和80.8cm两种。每副矢十二支,这是我国关于矢的珍贵实物资料。

2 古代投壶运动的玩法演进

2.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投壶只是用它代替射礼,到战国时期才正式成为士大夫的一种宴会娱乐活动,并形成了一套投壶规则,其玩法较为简单,具体细则如下:①被投的壶用席间的酒器,为了不使投的箭跃出,壶中盛有小豆,壶由司射放在宾主前,室内距离坐位五尺,堂上距离七尺、庭中距离九尺,用投的箭测定。②投壶的场所在室内、堂上或庭中,依时间的早晚和有无风尘而定。据注疏:“日中于室,日晚于堂,大晚与庭,在室以避风尘,于庭以就明显。”③投中时用“算”和“马”计算,算是投壶时计数的器具(如图18所示),箭杆状,长为周尺一尺二寸,插于盛器中。④盛算器名为“中”,形似伏兽。“兕中”用木材刻成伏着的野牛,是大夫投壶用的,“鹿中”用木材刻成伏着的鹿,是士投壶用的(如图19所示)。西汉戴德、戴圣《礼记》曾对战国时期投壶玩法有详细的记载:“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华。矢:以拓若棘,毋去其皮。”“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焉。”“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2.2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的投壶无论是在器具上还是玩法上都有所创新,汉代投壶所用矢改木为竹,使之有弹性,汉以前,投壶主要求中,为了使矢不弹出,就在壶中装些小豆。汉代投壶不仅不在壶中装小豆,而且故意使竹矢入壶再反弹出来,然后接之又投,称为“骁”。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对汉代“骁”的投法曾记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恶其矢跃而出也。郭舍人则激矢令还,一矢百余反,语之为骁,言如博之坚,于辈中为骁杰。每为武帝投壶,辄赐金帛。”[2]三国时期“骁”的投法更为突出,魏邯郸淳《投壶赋》曾有记载:“既入跃出,荏苒偃仰。俯仰趋下,余势振掉,又足乐也。若乃撮矢作骁,累掇联取,一往纳二,巧无与偶,斯乃绝伦之才,尤异之手也。”[3]汉代投壶输赢计分方法与战国时期也有不同,战国时期是以投中三矢为一局,投中一矢司射便“为胜者立马”,“三马既立”,便结束了一局。汉代是以投六矢为一局,河南省南阳出土了汉画像石《投壶图》壶中已有四矢,是两人各投二矢,每人手中拿一矢又抱三矢,共六矢(如图20所示)。三国时期投壶所用的壶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普通酒器,而是有专门的工匠铸造,并用金银装饰雕镂,极尽豪华,对此《投壶赋》曾有记载:“植兹华壶,凫氏所铸,厥高二尺,盘腹修脰,饰以金银,文以雕镂”。这种专用壶全高二尺,长脖子大肚,较之战国时“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的壶要高出八寸,所以三国称此种壶为高壶,是专用于投壶的壶,壶的装饰华丽,也说明了三国的投壶已进入贵族的娱乐圈子。

图20 汉画像石《投壶图》

2.3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投壶运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技艺愈见精巧和多样化,娱乐性也大大增加,具体玩法特点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革投壶器具,突出“骁”的技法。从两晋开始,投壶用的壶口两旁各增加了一个直径小于壶口的耳朵,称壶的两耳为“二带”,投的壶添上两耳,投的箭也增加,人各十二枝,这个制度直到清代没有更改。这一时期投壶的花样增多了,花样各有名目,如贯耳、全壶、横壶、倚竿、狼壶、龙首等(如图21所示),这使得难度增大,对“骁”的玩法更加突出。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载:“骁者,似投入而复跃出,挂于壶之口耳而名。”该书又说:“投壶之礼,近世愈精。古者实以小豆,为其天之跃也。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喜。乃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莲花骁。”[4]南齐柳恽特善此技,《南史》云:“齐竟陵王常宿宴,明将朝,见柳恽投壶,骁不绝停,停舆久之,进见遂晚。齐武帝迟之,王以实对。武帝复使为之,赐绢二十匹。”[5]第二,改革计分方法。当时比赛投壶计分叫计“算”,有耳朵的壶,投起来较难,每投一次,计“算”就多。据晋人虞潭《投壶变》说:“带剑十二,倚十八,狼壶二十,剑骄七十。三百六十筹得一马,三马成。”第三,出现新的投法。一是隔障投壶,通常的做法是在壶前加置“校具”,校为校饰,亦为小障,以增加投壶的难度。《颜氏家训》云:“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隔障投之,无所失也。至邺以来,亦见广宁、兰陵诸王有此校具,举国遂无投得一骁者。”《晋书》曰:“石崇有妓,善投壶,隔屏风投之。”[6]二是闭目而投,东晋庾翼《晋阳秋》曰:“王胡之善于投壶,言手熟闭目。”[7]

图2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投壶花样

2.4 唐宋时期

唐代投壶重视技巧,出现了背坐反投的新玩法,唐张鷟在《朝野佥载》中曾经有背投的记载:“薛昚惑者,善投壶。龙跃隼飞,矫无遗箭。置壶于背后,却反矢以投之,百发百中。”[8]宋代投壶仍在士大夫中盛行,司马光根据封建礼节对投壶做了全面总结,把已经属于娱乐范畴的投壶,重新纳入“治心”、“修身”,“为国”之道的轨道,使投壶染上了政治色彩,并撰写了一部投壶专著——《投壶新格》,在书中他对投壶运动的玩法变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投壶器具的变化。投壶所用的壶高一尺,壶口直径三寸,两耳直径各为一寸,壶内装人小豆,人离壶有两箭半之远,共十二支箭,箭长二尺四寸。二是投法的改变。规定了投壶的二十种投法,分别是“有初、连中、有初贯耳、贯耳、连中贯耳、散箭、全壶、有终、骁箭、败壶、横耳、横壶、倚竿、龙首、龙尾、狼壶、带箭、耳倚竿、倒中、倒耳”,并对这二十种投法进行了绘图(如图22所示)。三是记分的方法改变。投壶以全壶不失者为胜,假如不能全,计分先满一百二十分者为胜,全都满则得分多者胜,并对二十种投法进行计“算”[9]。

图22 司马光《投壶新格》图谱

2.5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投壶并未拘泥旧法,玩法名目繁多,主要以突出花样为主,明代北京就有一个投壶能手叫苏宣,他的投壶技巧当时堪称一绝,能同时投双箭和三箭,还能背向投壶,沈榜《宛署杂记》曾有详细记载:“苏宣,某卫白户,自幼攻投壶,高下左右。手无所不便,又能以己意创出新奇诡名异法至数十种,皆古所无。其尤难者,双飞倒壶数折而同入者日卷帘;三矢并投而分中共孔者曰写字;背身投矢命中不失者曰仙人背剑,盖其工巧独得,非人所可及者。”明人谢肇淛《五杂俎》记载:“今之投壶名最多,有春睡、听琴、倒插、卷帘、雁衔、芦翻、蝴蝶等项,不下三十余种。”[10]明代汪裩在《投壶仪节》中列出二十六式[11]。并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姿势的投掷方法与注意事项,还绘有箭矢最终置于壶上的示意图(如图23所示)。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描述了当时的投壶玩法并附图谱(如24所示),另外壶的形制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能转动的投壶,《投壶仪节》曾记载:“近时,好事者又有鞦韆,壶之制又有丈二,壶之制,或二耳或四耳,俱能转动,矢之八反复不定,令人难中。”在清朝初期投壶运动仍较为流行,而且还在器具上有所创新,在明朝四耳壶的基础上还出现了颈部有四耳,腹部还有四耳的双四耳投壶(如图25所示),清朝中后期,投壶运动日趋衰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新奇刺激的运动项目传入我国,投壶的参与者越来越少,到了民国投壶运动更加没落了。

图25 清俞兰《仕女清娱图》中的双四耳投壶

3 古代投壶运动的文化渊源

3.1 投壶运动的射礼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投壶就代替了射箭。《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侯以齐侯宾,中行穆子相,投壶。”[12]《投壶礼仪》说:“投壶,射礼之细也,燕而射,乐宾也。”《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射箭礼仪是使用不同的靶子,奏不同的音乐,行不同的进退礼节,从而培养严格的上下等级、长幼秩序的观念,投壶的礼仪程序与射礼相似(如图26所示),对此《礼记·投壶》曾有详细记载,主人在奉矢时便说:“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日:“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辞让再三之后,“宾日: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13]汉代儒学得到大发展,投壶为儒士所好,成了儒术之一,《后汉书·祭遵传》说:“(祭)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稚歌投壶。”[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投壶,强调以娱乐为目的,投壶活动简化礼节,《颜氏家训·杂艺》曰:“投壶之礼,近世愈精。”宋代司马光认为当时的投壶玩法不合礼制,多为奇巧侥幸的投法,于是他从“礼”的角度,对投壶做了全面的总结和修改,竭力使其达到教育目的,用以宣传封建道德,巩固封建秩序,《投壶新格》曰:“是故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何以言之?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到了明清,宫廷与民间的纯娱乐性质迥然不同,他们总是借投壶来提倡尊卑揖让的封建礼仪,故官博物院也藏有四只投壶,都是清乾隆年间所制,其中一只壶中铸有乾隆帝御题投壶诗:“宾主雍容欢既洽,降升揖让节堪论。”反映了乾隆帝提倡投壶的目的。

图26 投壶之礼示意图

3.2 投壶运动的道教化发展

投壶运动原来是一种雅礼,属于贵族的雅文化范围,但是,当它道教化以后,便流播于民间成了俗文化,为民众所知晓、信奉与喜闻乐见了。西汉以后的投壶运动开始融进丧葬文化里,成为宗教信仰对吉祥隐喻的一种表达,在墓葬内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具有神圣仪式与宗教信仰的功能。河南省南阳发现的东汉《投壶》画像石出土于墓室里,不只是对当时生活的模仿与再现,而是具有一定宗教信仰的功能,汉画研究专家认为《投壶》图的出土是道教在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对世俗丧葬观念影响的结果,其宗教仪式性质和投壶活动的射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投壶运动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诗文歌赋中有具体体现,如三国王璨《棋赋》:“夫注心铣念,自求诸身,投壶是也。”晋代傅玄《投壶赋序》:“投壶者,所以矫懈而正心也。”[15]晋代李尤《壶筹铭》:“投壶筹礼,揖叙先后,通风月,数分为王部。”更确切的史料表明投壶运动的确已经成为学道求仙的一项重要途径和内容,如葛洪《神仙传》曰:“玉女投壶,天为之笑。”东方朔撰《神异经》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与一玉女投壶,没有人不出者,天为之笑。”投壶运动道教化发展不仅存在于中原,西北地区的敦煌也曾有记载,敦煌莫高窟出土文献中有道家投壶诗歌,例如李翔《涉道诗·卫叔卿不宾汉武帝》曰:“銮殿仙卿顿紫云,武皇非意欲相臣。便回太华三峰路,不喜咸阳万乘春。涉险漫劳中禁使,投壶多是上清人。犹教度世依方术,莫恋浮华误尔身。”[16]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投壶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游戏,在道教推崇的理想中,而且成为仙人经常进行的活动,是仙界生活状态的象征,这恰好勾勒出了投壶运动进入仙界视野、投壶者身份仙化程度越来越清晰的完整过程。

4 结语

投壶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较高的健身、休闲娱乐、观赏等价值,希望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对投壶运动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发,制定出适合现代体育规则的新兴投壶运动,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成为一项正式比赛的体育项目。

[1]王文锦译解.礼记(下)[M].上海:中华书局,2006:882.

[2](晋)葛洪辑,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86.

[3]韩格平等校注.全魏晋赋校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70.

[4]宋涛.中华传世家训(上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16.

[5]李延寿.南史[M].上海:中华书局,1986:2790.

[6]张承宗.六朝民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358.

[7]曹文柱.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640.

[8]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57.

[9]李季芳.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202.

[10]麻国钧.中华传统游戏大全[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37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三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75.

[12]李之亮.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M].四川:巴蜀书社,2009: 519.

[13]关立勋.中国文化杂说茶酒文化卷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56.

[14]韦明铧.闲敲棋子落灯花中国古代游戏文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382.

[15]徐永昌.文物与体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127.

[16]高国藩.敦煌俗文化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45.

Research on Tau Hu—an Ancient Chinese Sport

QIN Hai-she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 Henan China 455002)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method,the paper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AU Hu,a sport in ancient China,believing that Tau Hu is a traditional sport that integrates spectation,entertainment,fitness and competition.It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i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nheritance significance.

sports culture,ancient,Tau Hu,origin,inheritance

G812.9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2)02-0053-06

G812.9

A

1001-9154(2012)02-0053-06

秦海生(1977-),男,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理论研究。

2012-01-10

猜你喜欢
投壶运动
用藏品换投壶
投壶博弈 乐而不厌
——唐三彩投壶
“投壶”大作战
青少年冰壶运动员投壶训练方法研究
从投壶的历史演进看传统体育的复兴
不正经运动范
吐槽&科普:古装剧里的投壶真的科学吗|精美投壶文物赏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