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2-01-04 03:28王金辉申慧梅赵长青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变应原尘螨变应性

王金辉 申慧梅 赵长青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方法首选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1]。临床研究发现,SIT也需要不断完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及国内文献[2]都推荐以2~3年为1个治疗周期,也有短期内完成治疗的所谓集群免疫治疗等报道,但能否在常规SIT基础上(即仍然用现有的脱敏治疗方法)缩短治疗周期及缩短后的疗效维持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SIT对单一屋尘螨过敏者和对包括屋尘螨在内的2种或以上变应原过敏者的疗效如何,目前亦没有明确结论。我们将部分接受SIT的病例抽提出来,研究从起始到治疗1年后的疗效,与常规药物治疗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就诊于本科门诊的65例常年性AR患者,符合武夷山会议制定的AR诊断标准[2],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要求屋尘螨阳性(++)。65例患者中合并哮喘11例,均属于轻度非急性发作期[3]。治疗前肺功能检查:最大呼气流速不低于预计值的70%。将患者分为SIT组和药物治疗组。SIT组又根据SPT结果分为SIT-1组和SIT-2组:SIT-1组仅对屋尘螨变应原阳性,SIT-2组对包括屋尘螨在内的2种或以上变应原阳性(≥++)。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见表1,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

注:a示屋尘螨阳性(++/+++/++++);b示合并艾蒿阳性10例,豚草阳性2例,猫毛阳性2例,花粉阳性1例;c示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

1.2 方法 SIT组:变应原使用标准屋尘螨变应原制剂(ALK公司,丹麦),选择上臂远端1/3外侧和前臂中1/3背侧进行皮下注射。总疗程分起始治疗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起始治疗阶段每周注射1次,共15次,注射剂量由开始时的20 SQ-U/mL逐次递增至第15周的10万SQ-U/mL。维持治疗阶段于第17周注射10万SQ-U/mL剂量,此后每隔4~8周注射1次该维持剂量。如果在SIT期间出现AR急性发病或哮喘发作,可在医师指导下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组:本组患者在出现症状时根据ARIA推荐的常年性AR治疗方案给予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和鼻用或口服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哮喘患者如病情需要可使用β2受体激动剂。依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1.3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定期随访,记录每周鼻炎或哮喘症状及治疗AR的用药情况。疗效评估参照文献[4]。症状评分采用四点计分法: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鼻炎症状包括鼻塞、打喷嚏、流涕和鼻痒。哮喘者症状加记喘鸣、气急、呼吸困难和咳嗽。药物评分:使用抗组胺药记1分,抗白三烯药记1分,鼻用糖皮质激素记2分,口服糖皮质激素记3分,使用β2受体激动剂记1分。

记录每次注射时和注射间隔期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式。不良反应分为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前者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硬结、疼痛等,后者根据ARIA标准分为5级[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的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期间,65例患者脱落7例,共58例完成1年的疗程:SIT组25例(SIT-1组12例,SIT-2组13例),开始皮下注射后15周均达维持剂量,此后持续治疗1年;药物治疗组33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不伴发严重疾病,哮喘患者无急性发作史。

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SIT组和药物治疗组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结果见表2。SIT组患者症状和药物评分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治疗组相比,SIT组症状改善程度、药物需求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1组和SIT-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SI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药物评分(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

注:a示P>0.05;b示P<0.05

表3 SIT-1组和SIT-2组治疗前后症状、药物评分(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

注:a示P>0.05;b示P<0.05

SIT组25例患者治疗1年,共接受571针次皮下注射,其中182针次(31.9%)出现局部反应,多发生在注射后24 h内,于剂量累加阶段的第7~12周开始出现。症状均为轻度,此后持续出现,表现为红肿(24.2%)、瘙痒(17.3%)、硬结(6.4%)、疼痛(0.5%)。未做任何处理,上述症状均缓解,可继续接受治疗。全身不良反应共出现3针次(0.5%),在剂量累加阶段出现2针次,维持阶段出现1针次,均为Ι级全身不良反应:轻度AR(1针次)、轻度变应性结膜炎(1针次)、AR合并轻度哮喘(1针次)。以上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均缓解,在调整剂量后继续接受免疫治疗。

3 讨论

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AR患者逐年增加。ARIA指出,世界范围内AR的患病率为15%~20%,成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可进一步诱发哮喘,危害人类健康[1]。

治疗AR应用最广泛的是药物,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5]。SIT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能改变AR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不同途径把小剂量、低浓度的变应原制剂逐渐增加至最大耐受量与患者反复接触,从而使患者对该变应原产生耐受性。为获得长期、稳定的疗效,常规疗程为3年[6]。因疗程较长,常规免疫治疗未被广泛应用,有学者统计20世纪美国仅约5%的AR或哮喘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7],国内亦有报道接受SIT的患者依从性较低[8]。分析原因可能与SIT疗程较长、起效较慢、费用较高,患者期望过高等导致治疗中断有关。因此如能缩短免疫治疗时间,将对AR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缩短常规免疫治疗疗程至1年的疗效,结果表明,与药物治疗组相比疗效显著。但是国外已有学者通过对接受皮下注射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患者跟踪随访,结果显示短期免疫治疗易复发,坚持治疗时间越短,复发的时间越早[9]。本试验中患者1年疗程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AR患者可能对1种或多种变应原过敏。单一变应原制剂治疗多重变应原敏感患者已有报道。国外学者采用单一变应原舌下免疫治疗多元敏感患者,疗效与其用于治疗单一过敏患者相似[10]。但是针对单一变应原皮下免疫用于多重过敏患者的特异性研究较少[11]。本研究中12例患者仅对屋尘螨过敏,13例患者对屋尘螨合并不同程度(SPT:++~++++)的艾蒿、豚草、猫毛等过敏;结果两组患者接受单一屋尘螨变应原治疗1年后疗效相似,表明单一变应原可能治疗多重变应原过敏患者,这有可能与交叉抗原反应有关[12]。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多重变应原开始应用于临床试验,然而研究结果相矛盾[13],暂未推广,或许将成为免疫治疗的发展趋势。

免疫治疗可能会发生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美国免疫治疗中可致死的严重不良反应约为1/20万[14]。本研究中SIT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不良反应,一般于剂量累加阶段开始出现(药物剂量增加至4 000 SQ-U/mL时)。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这可能与注射变应原浓度增加有关。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之前国内报道的情况基本相符合[15]。

英国有学者试用脱敏疗法治疗季节性AR,奠定了免疫治疗的基础[16],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研究和治疗方法的改进,如今免疫治疗已经得到推广应用。SIT是一种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治疗方法。随着治疗方法的多样化、舌下免疫治疗应用的推广及多重变应原的应用趋势,免疫治疗将在治疗AR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但毋庸置疑,SIT无论从变应原种类、剂量、疗程,还是治疗途径、方法等都需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用于临床。

[1]Bousquet J,Khaltaev N,Cruz AA,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2008 upda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A(2)LEN and AllerGen)[J].Allergy,2008,63(Suppl 86):8-160.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6):977-978.

[3]Bateman ED, Hurd SS, Barnes PJ,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GINA executive summary[J].Euro Respir J,2008,31(1):143-178.

[4]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2):976-980.

[5]张罗,王成硕,韩德民.儿童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适应症及安全性[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17-18.

[6]Nelson HS.Multiallergen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3(4): 763-769.

[7]Cox L,Jacobsen L.Comparison of allergen immunotherapy practice patter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09,103(6):451-459.

[8]开月梅.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及相关因素调查[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4 ( 3) :145-147.

[9]Pipet A,Botturi K,Pinot D,et al.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in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Mechanisms and proof of efficacy[J].Respir Med,2009,103(6):800-812.

[10]Ciprandi G,Cadario G,Di Gioacchino GM,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allergic polysensitization[J].Allergy Asthma Proc,2010,31(3):227-231.

[11]Haugaard L,Dahl R,Jacobsen L.A controlled dose-response study of immunotherapy with standardized,partially purified extract of house dust mit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J].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3,91(3):709-722.

[12]Burastero SE.Pollen-cross allergenicity mediated by panallergens:a clu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multiple sensitizations[J].Inflamm Allergy Drug Targets,2006,5(4):203-209.

[13]Cox L,Wallace D .Specific allergy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subcutaneous and sublingual[J].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2011,31(3):561-599.

[14]Bernstein DI,Wanner M,Borish L,et al.Twelve -year survey of fatal reactions to allergen injections and skin testing: 1990-2001[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6): 1129-1136.

[15]王成硕,张罗,韩德民,等.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一年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1):3-6.

[16]Bousquet J,Lockey R,Malling HJ.Allergen immunotherapy: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A WHO position paper[J].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8,102(4):558-562.

猜你喜欢
变应原尘螨变应性
面对小小尘螨,我们该怎么办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组分诊断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992例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跟螨虫在家做伴
告别浪漫“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