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辉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 363000)
中国区域人力资本非均衡配置的实证分析
王旭辉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 363000)
我国四大区域人力资本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配置,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也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人力资本代替物质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为0.66、0.34、0.31和0.62。
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经济增长;协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1978-200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340,506亿元,增长近93倍!我国的经济成就令世人所惊叹。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呈现出东高西低现象,从1985年东部人均GDP为1,426元(90年可比价)是西部人均GDP(818元)的1.74倍,扩大到2009年东部人均GDP为17,295元(90年可比价)是西部人均GDP(7,598元)的2.28倍,其原因除了制度、自然资源等影响因素外,区域人力资本的非均衡配置是内在决定因素之一。本文将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分别界定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直辖市);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1]91。我国四大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影响如何已经成为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较为全面和深入分析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
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建立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E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为:
其中,Y代表区域产出,K、H、h分别代表区域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α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β为人力资本水平产出弹性,α、β为二个正参数,并且满足0<α<1,t为时间变量,表示不同时期。
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式(1)两边取对数得:
再对式(2)进行全微分并整理可得:
式(3)为经济增长的速度方程,利用该式可以计算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和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目前,物质资本存量度量方法普遍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戈德斯密斯(Godsmith)1951年提出的永续盘存法;另一种方法是乔根森(Jorgenson)提出的资本租赁价格度量法[2]58。由于资本租赁价格度量法对数据要求较高,而我国物质资本存量及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匮乏,因此,这种方法在我国应用的条件不成熟,无法直接用来估算我国物质资本存量。于是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度量区域物质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i指第i个省市区,t指第t年,Kit指第t期第i个省市区物质资本存量,Kit-1指第t-1期第i个省市区物质资本存量,δit指资本折旧率,Iit指物质资本当年投资。利用永续盘存法度量区域物质资本存量,需要确定四个变量的选取,即:当年物质资本投资I的选取;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以折算到不变价格;资本折旧率δ的确定;基年区域物质资本存量K的确定。
当年物质资本投资I的选取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采用“积累”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第二种是采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第三种是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资本形成总额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于积累和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两种方法与新的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不相容,是中国统计特有的指标[3]35-44。因此,本文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当年物质资本投资I。
《中国统计年鉴》在1993年才开始公布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1年以后才有这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1991-2009年间投资品价格指数采用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85-1990年间采用各地区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为投资品价格指数。本文根据张军等(2004)计算的2000/1952年的中国各省市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确定1990/1952年的各省市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再选用1990年作为各地区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的基年。各地区固定资本折旧率δ设定为9.6%。
区域物质资本存量K是根据张军等(2004)在《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一文中1985年物质资本存量作为基年的数据。通过对上述四种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确定,再利用公式(4),进而估算出1985-2009年区域物质资本存量。
人力资本存量的度量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从人力资本的产出角度度量;另一种是从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角度度量。从人力资本的产出角度度量人力资本最常用的方法是劳动者报酬法,即用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所得来衡量劳动者身上所蕴涵的人力资本存量。从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角度度量人力资本的常用方法有学历指数法、教育经费法、受教育年限法(1)学历指数法[4]58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赋予不同的学历指数,将学历指数作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2)教育经费法是通过核算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成本来度量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成本可分为公共支出和个人支出。(3)受教育年限法是将劳动力按照学历分类,再按照不同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对其加权求和,是从投入角度度量人力资本的一种主要方法。
总之,目前还没有一种人力资本度量方法是最为合理,最具代表性的,各种人力资本度量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通过比较,本文认为采用受教育年限法比其他方法度量区域人力资本存量更接近实际,尤其在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受教育年限法优于其他方法。因此,本文采用受教育年限法度量区域人力资本存量。为了度量不同劳动力所具有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最一般的方法是将劳动力分类,然后按照不同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特质对其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人力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i指学历层次,t指第t年,Ht为第t期人力资本存量;HEit为第t期第i学历层次的劳动力数量;hi为第i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i=1、2、3、4、5,分别为大学专科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层次。为了便于计算,本文假设同级教育中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和自学考试取得的学历是同质的,其数量具有可加性。各个层次的受教育年限的估算是文盲半文盲设为2年小学毕业设为6年、初中毕业设为9年、高中毕业设为12年、大学专科以上毕业设为16年。
由于我国省市区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在1985-1989年间、1991-1995年间没有统计数据,因此,本文将它们的数据根据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数据和1996-2009年间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数据进行线性内插和外推得出,再根据上述各层次教育年限的界定和区域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统计,运用公式(5),就可以计算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
本文采用的数据取样时间段为1985-2009年,为避免数据中存在多重共线性现象,本文采用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处理来消除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变量,将式(2)整理得:
其中,设HGDP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平均GDP,HK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平均物质资本存量,分别对HGDP、HK和h三个变量取自然对数,记作为:LHGDP、LHK和Lh。
假设A(t)遵从A(t)=A(0)ebt+u的增长路径,其中u为随机项,则LnA(t)=LnA(0)+bt+u,为消除LnA(t)的影响,我们将式(6)写成一阶差分形式:
其中,D表示一阶差分,DLHGDP、DLHK和DLh,C0为常数(实际上,C0=b)。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现象,对区域GDP、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四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并整理,计算出LHGDP、LHK和Lh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公式(6)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之前,为避免虚假回归必须先进行平稳性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3.1软件对变量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5]145-148,按照AIC和SC值最小原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非平稳时间序列LHGDP、LHK和Lh经过二阶差分后均平稳,服从I(2)过程。由于区域时间序列LHGDP、LHK和Lh均为二阶单整,因此可以对它们做协整检验,利用Eviews3.1软件对它们做极大似然法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1-4所示。
表2 中部序列协整检验的结果
表3 西部序列协整检验的结果
表4 东北序列协整检验的结果
从表1-4中可看出,只有一个似然比检验统计量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表明原假设被拒绝,这说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时间序列LHGDP、LHK和Lh在95%置信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根据上述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东部经济增长模型中包含一个协整关系,即:
对应系数表明:α=0.478、β=1.618,带入式(1)得出东部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中生产函数为:Y
于是,东部经济增长的速度方程为:
同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模型中各包含一个协整关系,即:
中西部和东北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为:
于是,中西部和东北经济增长的速度方程为:
通过上式(10、17-19)可以计算出区域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区域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单位:%
区域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这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等,即:
将2009年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产出弹性数据代入上式(23),得出区域H代替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H代替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为0.66、0.34、0.31和0.62。这表明区域H代替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依据区域人力资本最优配置效率标准可得出结论,区域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配置不是最优状态,区域人力资本配置非均衡,即:东部H代替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最高,其次为东北、中部、西部最低。根据等边际原则,区域人力资本边际替代率的结果表明,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这进而说明区域间存在人力资本帕累托改进余地,通过对我国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能够提高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缩小区域人力资本配置非均衡程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
本文对区域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1)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东部(30.8%)、东北(26.9%)、中部(25.4%)和西部(21.9%),这说明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进而证明区域人力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东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反映出东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比其他区域更大,人力资本配置效率高。
(2)区域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西部(69.8%)、中部(63.2%)、东北(59.8%)和东部(57.5%),这说明区域经济增长仍都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要素的贡献,这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其中西部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本投入尤为突出,反映出西部经济较为明显的粗放型经济。
(3)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东部(16.2%)、东北(14.7%)、中部(12.7%)和西部(10.1%)。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影响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卢斯卡把这种影响称为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这表明东部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是最大东北次之,西部则是最低,这种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可以反映出区域人力资本配置优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
(4)考虑人力资本外部性,如果不包含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东部(22.5%)、东北(21.8%)、中部(17.5%)和西部(13.1%),大大地低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区域物质资本分别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2.29、2.61、3.74和5.03倍,但不能说明人力资本要素没有物质资本重要。如果从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对比,情况就不一样了。区域年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占GDP的比重在35%左右,而文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10倍,才取得了2.29、2.61、3.74和5.03倍的贡献,因此,这表明区域人力资本的平均贡献要大于物质资本的平均贡献,并且区域人力资本的平均贡献对物质资本的平均贡献比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
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一方面,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存在明显非均衡,区域人力资本最优配置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象。为避免区域人力资本配置非均衡对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的影响和提高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协调增长,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优化我国区域人力资本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增长对策。
(1)加大教育投资[6]9-10,调整教育投资结构。首先,应加强对初等教育的投入,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扩大高中教育[7]265。其次,应加大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扩大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存量缓解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缺乏。再次,应适当提高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培育出高素质的大学生。最后,针对中西部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应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基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该地区真正摆脱教育贫困的局面。
(2)完善人力资本配置制度,提供区域人力资本优化配置制度环境。首先,完善科学合理的市场导向就业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树立劳动者就业观念。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功能。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促进就业。一是调整和优化就业结构。二是制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三是统筹区域就业,妥善安置经济落后区域剩余劳动力。其次,完善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人事制度。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真正做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建立科学的人事考核制度与完善人事监督制度。最后,对现行的分配制度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要真正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鼓励人力资本参与西部经济大开发,促使区域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3)加快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利于区域人力资本流动与配置。第一,户籍制度改革要合理、有序、渐进地实施。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的区域逐步实施。由于我国区域差异的客观条件限制,户籍制度改革还不具备全国统一推进的条件,要先从中小城市开始,再到大城市,最后到特大城市直至全国。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要针对不同目标群体逐渐扩大。流动人口的不同群体可以分为高层次人力资本谋求发展、投资创业者、购房居住者、外来劳务打工人员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针对所需要的群体优先采取户籍开放政策,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将户籍改革成果扩大到其他群体。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二是改进区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区域最低生活保障。三是建立区域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4)完善劳动力市场,培养区域人力资本优化配置市场环境。第一,降低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实现区域人力资本自由流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为区域农民工和城市劳动力迁移创造良好条件。首先,要尽可能地消除人为的、制度性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障碍其次,尽快消除劳动力就业歧视性政策,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政策。最后,政府建立以法律手段和产业政策导向为主导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各种区域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宏观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机构的调控作用,引导和促进区域人力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8]50,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二,针对我国现行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的不足加强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区域人力资本正常交易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其次,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区域人力资本供需双方提供完善的信息。最后加快劳动力市场法制化建设是劳动力市场规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的重要保障。
[1]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4]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6](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7]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
[8]张建武,朱琪.宏观劳动力配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Non-equilibrium Allocation of Regional Human Capital in China
WANG Xu-hui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Zhangzhou 363000,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o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model of 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on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as been paralised by using modern quantitative method during 1985-2009.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n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regional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ranks as:East(30.8%),Northeast(26.9%),Central(25.4%)and West(21.9%);while the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from human capital instead of physical capital in the eastern,central,western and northeast are respectively 0.66,0.34,0.31 and 0.62 in 2009,which shows regional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is non-equilibrium,according to the optimal allocation criteria of regional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On the whole,some strategies of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China's regional human capital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coordinate rapid economic growth.
region;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cointegration
F240
A
1000-5072(2012)03-0077-06
2010-12-22
王旭辉(1971—)男,辽宁抚顺人,漳州师范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责任编辑 王治国 责任校对 王景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