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2011-12-30 04:48史晓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物流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实训物流

史晓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1 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与理念逐渐被政府机构、学术界、企业所接受,大家都意识到当今生产技术发展到现在这种阶段,企业利润已不再有更明显的挖掘,唯有降低流通成本,才真正是企业利润源所在。物流活动已不再是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基本单一活动。企业已经将物流作为其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从物流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中寻找出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随着政府在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物流业作为大力发展和扶持对象,以及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的物流设施建设推动着物流产业。近几年来,各地兴建物流园区的热潮已成为中国经济现象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建设和正在规划的物流园区多达几百家;全国有十几个省已出台了发展物流规划,各地方物流规划也纷纷出台。物流经济俨然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支柱,而物流园区也似乎成为各地发展物流经济的引擎。另外,各种新闻媒介、舆论对物流的讨论也层出不穷,把物流业作为21世纪人才紧缺行业之一这类报道比比皆是。这些举措都使得我国部分高校仿佛看到机会,在招生愈来愈难、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促使下,不考虑自身教育资源是否具备的情形,不遗余力地开设物流类专业。这些种种因素都极大地促动着这一物流热潮,使得学生认为物流业是朝阳产业,日后工作好找,待遇也不错,于是就有更多的人来选择该专业。

那么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到底怎样?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学生就业面临一定的压力。大家知道,现在的物流企业大都是一些原来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转型而来,实际的工作形式和内容目前大部分还停留在基本的人力层面,而刚去的毕业生一般都必须从基层做起。这对经历了4年左右的大学生而言,思想上有悖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寒窗十余载,却要做类似底层的苦力工作。另外,多数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的学生缺乏在企业的实践技能,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种种困难。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是大家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1]。

2 “物流热”情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2.1 外部因素

一是社会的过热宣传。从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了 《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引起了地方政府对物流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国内外各种物流峰会、研讨会、展览会和研讨班纷纷举办,热忱度越来越高涨。加上各种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对物流宣传和跨国物流企业进入国内的报道有夸大倾向,造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误导,一夜之间有几辆车、几间仓库的传统流通企业,摇身变成了某某物流公司。使许多人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学习了物流专业知识,毕业后就能找到好工作。但事与愿违,很多物流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心仪的工作,甚至与当初愿望大相径庭。究竟物流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该如何走下去,对于物流过热宣传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学生都需冷静地思索一下[2]。

二是企业的要求过高。 “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真正懂物流的实战性人才太少,毕业生难以很快达到实战要求。”一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认为,物流人才虽然被列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但经过几年喷发式的发展,初级员工已趋饱和,而且入门门槛低,随便转行的都能谋得一职半位。作为用人企业,他们愿意招聘有两三年从业经验的职工,对中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相对更为急迫。相关的高级管理人才比较难求,哪些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更吃香。所以,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在大学学习的四年中掌握的基本都是理论知识,而实践性的工作经历缺乏。这样,在实际工作当中一旦遇到的种种问题,就显得无所适从。

2.2 内部因素

一是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缺失。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首先是专业师资匮乏。由于物流学科引进我国时间不长,严格说高等院校物流管理教师都不是出自本专业,大部分是从相关的经济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转型而来,或是经过经短期学习、培训后转变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且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的物流管理能力。而大专、本科类高校的物流类专业主要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其次实践教学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多是纸上谈兵,对物流设施设备的认识也就是几台叉车和简单的货架,所谓校内的实习实训教学也就是一套模拟软件,校外的实践基地也不过带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层面。由于实践教学的不足,使得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无法胜任企业的要求。从近几年来校招聘物流人才的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以致在走到工作岗位时无从适应,不能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二是学生自身因素。定位过高,不愿从基层做起。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受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仍抱有精英心态,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很多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而物流行业目前大都是操作性、事务性等基本层面,甚至选择职业时还从就业地域,企业性质考虑。缺乏一种理性的从业规则,那就是就业——择业——创业的人生规划,总想一步到位,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这对于现阶段物流行业的现状,其就业难度那就可想而知[3]。

3 改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策略

3.1 学校层面

(1)建立科学的物流学科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是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进行社会调研、论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不应有求大求全的思想作祟,否则样样不精,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什么都略知,什么都不熟知。为适应市场要求,高校专业设置应包括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的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4]。其次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体现各校学生就业时不同的环境区域定位。譬如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城市主办的高等院校,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应该有着很明确的 “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向,避免都涌入某一个领域。其三是修改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原有的大纲中没有实践技能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而且教学方法还是沿用旧有的课堂讲授。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尤其是高职类物流专业的学生,就更难以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

(2)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物流教育、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训,如组织教师不定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或者到企业进行一定时期的挂职锻炼,以便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座,加深他们的对物流行业的理解与发展趋势把握。在教学的形式上也可以进行一些改进。不要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可以把企业或现实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讨论,譬如现阶段蔬菜等农产品价格高居不下,让学生分析其原因,然后从物流角度来如何应对等现实问题,发挥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以此来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

由于物流专业较强的实务性和实践性,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校内的实训一是可以购置一套实习模拟软件进行各门相关课程的实训。如国际货运代理实训专业实训、第三方物流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多级库存管理实训、物理中心模拟经营实训、配送优化计算管理实训、报关模拟专业实训、三维物流仿真软件实训、物流大赛模拟实训等。二是依托周边国家或省级实践示范基地。由于高职实训基地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发挥为地区培养培训紧缺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三是聘请校外资深有经验的企业员工来校进行相关课程及技能实训指导、训练,同时进行职业素质培训。

对于校外实训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是带领学生到物流公司或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让学生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了解物流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进行现场教学。通过专业老师的现场教学,或者聘请企业人员现身讲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二是到企业顶岗实习。对已经临近毕业的学生,在课程即将完成的同时,可由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相关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到某一即将从事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及早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以备在以后的职场应聘中获得招聘企业的青睐[5]。

3.2 毕业生自身层面

择业观也是影响学生就业顺利的一个决定因素。当前,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教育和自身阅历的浅显,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攀高性和盲目性。片面地从自身出发 “我想干什么”,而没有扪心自问 “我能干什么”,总是着眼于薪资、福利等物质条件,而忽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因而在求职时总是觉得不顺心和力不从心,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就需要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未来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如果总是以那种“非高薪企业不去,非国家大企业不进,非发达城市不考虑”的就业心态,恐怕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在大学生数额越来越多的今天,在每年还有那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大环境下。若还把自己当作 “天之骄子”,毕业就坐办公室享清福的心态,那么就业难就不言而喻。要积极平和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同时对自己人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准备,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1] 黎业芬.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及解决的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8(9):79-81.

[2] 李文惠.面对 “物流热”的冷静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41-43.

[3] 张宏英.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价格月刊,2009(2):68-70.

[4] 李华.现代物流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7(3):34-35.

[5] 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创新与实现的研究[J].学理论,2010(562):272-274.

猜你喜欢
毕业生实训物流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