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提问的历史溯源
一般认为,问题教学的早期发展,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的精神助产术[1]。在西方,从苏格拉底到卢梭到第斯多惠再到杜威,教学中都有问题教学的存在。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题教学历史久远。问题教学经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是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人类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2],知识增长的一般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对问题的猜测(假设)产生新的知识,通过反驳,新知识被否定或者被证实,又产生出新的问题。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人类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也就是说,问题是现代知识增长和积累的关键要素。现代生物学是以知识为核心,知识以课本为载体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那么怎样在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呢?问题教学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问题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的课堂提问,二是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教师的课堂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3]。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强课堂活力,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积极地寻求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以提问为纽带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二、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策略之一:课堂提问难度的把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4]。在学生的“已知区”提问,问题太容易,学生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能够回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在“未知区”,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提问的深浅应与中等以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相符,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以及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种力量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努力地学习。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是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层次。如在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中,如果提出“光合作用为什么需要光和叶绿素?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变成葡萄糖的?”学生都不会回答,这是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未知区”,这就属于无效的或低效的问题;当学生学习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后,这两个问题就成了“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分析思考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则能回答这一问题,便从“未知区”进入“已知区”,并在思维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策略之二: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
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抓住关键点,明确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按照提问的时间顺序分为:课堂开始时的提问、课堂进行中的提问、课堂结束时的提问。
(1)课堂开始时的提问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可采用直接导入式提问和复习导入式提问。直接导入式提问既可以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开门见山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课前设疑,引人入胜,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可起到启示、诱导作用。例如:在学习“遗传”一节时,我们可以提出“你能找出你与父母相貌上相似的地方吗?”学生立即会情绪高涨,开始寻找自己与父母相貌相同的地方,注意力自然被调动起来,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而复习导入式提问,则是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循环系统的组成后,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可先提问复习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室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设疑:“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流动?血液的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搭建好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课堂进行中的提问
①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问。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怎样发问,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服从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围绕光合作用过程这一重难点,提出,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原料是什么?动力是什么?产物是什么?绿色植物为何能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让学生充分理解重难点。
②使用探询性问题提问。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了一个答案以后接着追问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是:要求进行澄清、激发新的消息,或者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导向或组织。[5]例如“什么是呼吸作用?你是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既然你认为呼吸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那么你会做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等等。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领域,使思维更为积极,从而避免了学生不敢寻求新的回答。
③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目前,课堂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式的。所谓封闭式问题是指答案被限制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甚至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同一问题准备多种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想有差别时,教师要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对其作出评价,使他保持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作多种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多向联想,同时通过对发散出来的想法的分析、比较、综合,又可实现思维的优化,求得思维上的共鸣。如在学习生物进化时,可提出“过度繁殖到底是生存斗争的原因还是结果,是唯一原因吗?”
④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例如在学习血型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血型的知识和输血原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A.什么叫血型?血型系统主要分为哪几种?B.血型是如何判定的?你会验血吗?你验过血吗?你是什么血型?C.为什么0型血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D.在输血前为什么要做交叉配血实验?这组问题逐个深入,由浅入深,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这种“阶梯式”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意义。
(3)课堂要结束时的提问
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为课外延伸做好准备。如在学习了根吸收水分的原理后提问:“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因此,提问不但能启发学生思维,还扩大了知识领域和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3.策略之三:课堂提问节奏的把握
教师在提问时,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得懂,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或者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之前,至少等候3秒钟,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足够长的思考时间,然而有些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教师常常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钟就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加上精神紧张等原因,通常回答不出或者因仓促而导致回答错误。教师还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提问花的时间更长,还容易导致学生降低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导致提问低效或无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该留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追问他们的回答,使他们的回答更准确,从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就感。
4.策略之四:课堂提问频度的把握
提问次数不宜太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课堂提问应力求精简;提问的数量要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另外,教师要注意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三、初中有效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提问时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提出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
一个问题,如果答案被限制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这种问题就叫封闭性问题;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正确答案或可接受的回答范围很广,就叫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还可能有错误的回答。教师要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多鼓励,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2.注重降低问题难度
教师要善于把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从而降低问题难度。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时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间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合理性,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问题解决串联起来实现原问题的解决。例如:植物的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为降低难度可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什么是扩散?什么是渗透?什么是半透膜?有了这几个小问题的铺垫,植物的根是怎样吸收水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普遍发展是现代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思考2分钟左右,再随机请学生回答。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对学生心中有数,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路性提问,提出偏难的问题;对于中等生,采用锻炼性提问,提出稍难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采用鼓励性提问,提出较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对分层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4.灵活调节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在课堂交流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一旦异常情况出现,教师要灵活调控以调整教与学的活动。
5.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很幼稚或者言不达意,也不要评判,更不能批评,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对自然界比较好奇,又比较敏感,教师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以上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是本人的粗浅认识,不可能穷尽所有课堂提问策略,只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6).
[2]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