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瓦尔登湖》为例比较中美语文教材的特点

2011-12-29 00:00:00张聪慧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4期


  不同国家、不同语种母语教材的比较,有助于总结母语教材编写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从相同文本的不同编辑意图中,我们更容易看出不同国家、不同语种母语教材编写的差异,同时入选中美语文教科书的《瓦尔登湖》,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可能。
  《瓦尔登湖》(节选)既入选了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语文》;《瓦尔登湖》又同时入选国内多家母语教材。这里,我们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代表,和《美国语文》加以比较,来感受不同文化、不同母语视界中的《瓦尔登湖》。
  一、入选理由
  《美国语文》“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选取“不同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作为“先验主义作品中的最优秀著作”,《瓦尔登湖》理所当然入选。对这部作品,他们更强调“启发了作家、环保主义者还有社会和政治领袖,使一代代读者意识到人类精神可能达到的高度和社会的局限性。”
  《瓦尔登湖》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理由则是,“本单元是现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单元,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节选部分“写景之精彩、情味之浓厚、思想之深刻,不亚于单元内其他课文”。
  二、入选内容
  《美国语文》节选的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以及本书的《结束语》部分的内容,内容描述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的状况和目的,以及离开的理由和收获。
  人教版高中《语文》则节选的是《湖》“其中最精彩的写景片段”,从“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到所引小诗结尾“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前半部分着力描写湖中湖边的美丽景象,后半部分掺进叙事和议论;写景状物中渗透着情感,议论时更是直抒胸臆。
  三、教材编排
  《美国语文》以历史发展为纵线,选取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分编为课文,每篇课文“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问题指南”、“作品累积”等栏目构成。
  “阅读指导”部分,“亨利·大卫·梭罗”、“质疑权威”等栏目,详细介绍了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瓦尔登湖畔”栏目介绍了与《瓦尔登湖》相关的资料和对这部作品的评价。
  “背景知识”介绍了梭罗与墨西哥战争,这是梭罗的另外一篇代表文章《论公民的不服从》的写作缘起。
  “文学与生活”中“联系你的经历”栏目,让同学们思考“科技的进步是真的使生活更美好——还是只不过使生活更复杂”;“日志写作”则让同学们“谈谈生活在森林中而没有现代的便利会是什么感觉”。这是调动学生自己的经验积累,思考没有读梭罗的文章前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专题聚焦”明确梭罗的看法,指出“梭罗认为人们需要简化自己的生活,重新与自然建立联系”。
  “文学聚焦”提醒同学们关注作家的“风格”,随后,呈现选文内容。
  “问题指南”放在阅读文章之后,“文学与生活”栏目要求再次联系你的生活,思考“根据你的看法,独自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度过两年时光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是什么?”并且要你理解梭罗的观点,回答“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你生活中的什么具体事情可能会特别让他担忧”;“阅读理解”和“思考”栏目提出问题,思考并应用,比如“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动组织者为想回归自然的人们设计假期。为什么这样的旅行很有吸引力?”
  “作品累积”由“点字库”和“微型写作课”组成。“点字库”包括“写作”和“项目”两部分。“写作”栏目就文章内容出题,如“写给编辑的信”,要求学生给报纸的编辑写一封信,宣传人们应该简化自己生活的观点;“项目”栏目要求进行实践,如“调查研究今天的瓦尔登湖的状况。如果可能的话,收集关于该地区的照片。把你调查的结果报告给班里的同学。然后讨论从梭罗的年代到现在,瓦尔登湖发生了什么变化”。“微型写作课”则选取选文写作的某一特色进行训练,本文要求用“因果关系的组织结构”写“说服性文章”。
  《瓦尔登湖》一文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的第四课,前面依次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单元提示”首先指出“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明确学习的目的。简介本单元内容:“这些中外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并提示学习方法:“阅读这一类的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选文”部分呈现入选文章内容。
  “研讨与练习”共有三道题目,第一题要求学生对选文部分的关键语句“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说自己的理解,旨在对全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把握。第二题例举了一些语句,结合语境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培养语感,体会写景状物的深层意蕴及精妙所在。第三题则把视野引向全书,鼓励学生阅读全书,旨在拓展阅读。
  四、比较分析
  我们通过对《瓦尔登湖》一文在两套教材中的的“入选理由”、“入选内容”、“教材编排”,可以明显感受中美各自母语教材编排的不同特色,总的来说,《美国语文》以下方面比较突出。
  1.注重规划过程
  本套教材在教材中规划出与语文学习规则相符的学习过程,细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无疑对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科学的语文技能起着积极定向的作用。每一课的学习按照读前收集资料、调动相关生活经验,读中聚焦文学知识、思考文章主题和内容,读后加以运用的学习过程规划出特定的读书程序,让学生明确读书活动的程序模式,经过一定阶段的操作训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2.注意沟通生活
  《美国语文》在选文前,设置“文学与生活”栏目,引领学生发现自身经历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在选文后,同样设有“文学和生活”栏目,先请同学们梳理自己的认识,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见解。在理解文章内容后,教材编辑者依然把学习任务引向生活,在“问题指南”和“作品累积”栏目分别设计了拓展应用类型的题目,将文本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语言训练变得具体、自然而又生动。
  3.读写结合
  本套教材在一篇选文的学习过程中,设置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写作活动,将读书和写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瓦尔登湖》一文的学习活动中,既有读前对主题认识的梳理,又有读后对主题认识的强化;既有沟通生活的“观察日志”,又有注重写作技巧学习的“微型写作”,将读书和写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虽然在母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活动本应是浑然一体的。但在具体教材编写中,怎样把听说读写很好地结合起来,依然是难点,这套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示例。
  4.强调方法
  强调方法的指导,这突出表现在“思考”、“应用”和“微型写作课”栏目。
  以《瓦尔登湖》为例,在“思考”、“应用”栏目中,设置了四个问题:
  1.梭罗的评论“受到一个农场的束缚和受到国家监狱的束缚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意思?(分析)
  2.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梭罗对于个人主义和遵守常规的态度。(解释)
  3.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穷人要比富人好?(证据支持)
  4.你认为梭罗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进行他的“试验”吗?解释原因。(假设)
  这里,教材编写者在每一个问题的后面都指出了回答问题的方法,第一个问题要求对梭罗的观点加以“分析”,第二个问题要求用自己的话对梭罗的态度做出“解释”,第三个问题要求找出“证据支持”佐证梭罗的观点,第四个问题提醒是在做出“假设”,这些提示,可以避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走弯路,也对方法加以强调和总结,将知识的传递过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巧,为学习者建构自己认识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人教版教材则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强调文体特点;提示学习方法,注重准确把握选文内容,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赏析,但缺乏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注重拓展阅读。
  当然,由于中美两国国情的不同和母语本身的差异,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模仿。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识其教材编写的特点,将促使我们探索母语教材编写的新思路,促进我国母语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