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教学和调整师生关系,常常出现“中英夹杂”的语言现象,这种在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转换在社会语言学中称为语码转换,也称作语言转换,即同时或交替使用两种语言。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场所,而话语在课堂上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作为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话语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分析英语教师是否合理、有效地运用了话语,主要就是分析英语教师话语是否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相吻合以及是否有效地促成了教学目的的达成。
一、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转换的意义
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的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话语的质与量、话语运用的时机等直接关系到这种互动的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研究课堂教师话语是研究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话语作为语言输入质量、作为教学媒介交际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以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极为关键。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因为教师话语本身起着对目标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发生课堂语码转换的原因是什么?语码转换的完成质量对二语习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不搞清楚那么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或者说“中英夹杂”的现象就会始终是一种随意的状态。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用什么语言上课,无论是国家指定的教学大纲还是学校指定的教学计划都没有明文规定。然而学校历来以浸入法作为默认的英语教学法,鼓励教师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尽量避免用汉语上课,将学生浸入到英语的氛围中,感受英语的语言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汉语的现象在英语课堂上可以说还相当普遍,并且大多数研究人员发现,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师生在课堂上使用第一语言并不都是因为语言能力缺陷,而是为了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讲解语法或进行课堂管理等。Duff & Polio(1990)、Polio & Duff(1994)调查了美国语言课堂母语使用状况,发现许多教师在目标语交际遇到困难时,经常转向英语,而不是用目标语言协商解决问题,而且他们似乎不愿意用目标语进行语法教学或课堂管理。这两位研究人员认为,教师使用母语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目标语言的许多大好机会。跟Duff & Polio相反,Cook(2001)则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高度熟练的语言活动,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他认为排斥母语的做法限制了语言教学,认为利用第二语言虚拟“真实”的课堂交际不管有多大的优势,避免使用母语都是不符合交际原则的。为此,他呼吁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打开语言教学中已紧闭了一百多年的大门,即在课堂上有计划地使用第一语言”。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精心准备的结果,即使有临场发挥,一般也都是有意识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教师应该培养更强的语码转换意识,以制止滥用母语、剥夺学生目标语输入的机会。语码转换原因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使用汉语并不都是因为英语能力的缺陷。虽然有些教师承认有时候因表达能力有限而使用汉语,但绝大部分的师生认为教师语码转换是为了把思想表达得更清楚或为了翻译难句或术语。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理解语言输入的一个主要来源。二语习得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不同形式的课堂交互活动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这些理论可以总结出有利于促进语言习得的课堂话语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能为学习者提供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有意义的语言实践习得语言;(2)课堂交流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教师和学习者都能采用有效的交际策略使自己的语言可以被他人理解;(3)鼓励意义协商,当交流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通过交互调整(如使用确认核实、澄清请求等)鼓励学习者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
二、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转换的理论依据
1.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输入假说”。输入假说向人们解释了语言习得是如何发生的。该假说认为:(1)从i阶段(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能力)进到i+1阶段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者能理解含有i+1的输入。此处的理解是指学习者集中注意输入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2)通过理解含有略高于现阶段语言能力的语言i+1,就可以习得新的语言结构;(3)当交际成功时,即输入可理解时,i+1就会自动进入现阶段的语言能力;(4)当习得者通过理解输入达到一定语言能力时,话语能力自然产生,但它不能直接教会。克拉申认为,习得是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交际成功就意味着输入可以理解。因此,在教师话语输入时要特别注意双向交际,多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语言习得。
目的语的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一直倍受外语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关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国内,由于大部分学习者缺乏学习英语的自然环境,英语学习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教师话语就是他们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这个问题在外语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教师话语具有较强的示范功能,正如Nunan指出:“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
2.交互假设(Interaction Hypothesis)
Long在肯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他又强调了意义协商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换言之,Long认为互动式输入比非互动式输入更重要,“可理解的输入”必须与“交互”相结合,才能为语言习得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语码转化(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为了意义协商、交互作准备。一般地,互动过程包括意义协商、提供反馈和不断调整口头表达。按照互动的目的,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以提高课堂参与程度为目的的互动;(2)以建构知识为目的的互动;(3)以语言输入为目的的互动;(4)组织课堂互动中的互动。课堂上的互动一般有三种形式:(1)教师与个别学生互动:教师向全班提问,但指定一个学生回答;(2)教师与全班学生互动:教师说话、提问,全班学生一起应答或一部分学生应答,学生无需举手,也无需得到教师的许可;(3)生生互动: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进行问答练习或讨论,包括到讲台上展示或表演。教师使用本族语会对语言学习者产生更强的输入效果,因而促进学生学习语言。他还强调语言输入的质量远比语言输入的数量更为重要,而本族语的使用会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对学习者来说,教师本族语的使用会改善输入的形式使之产生更加显著的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目标语。
三、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转换的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应遵循的原则。
1.标记性母语使用原则和目标语优先原则
单纯的输入不能保证学生能吸收,因此在最大量目标语输入的条件下,教师有意识、有标记地使用母语可以起到润滑油的作用,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加快学生对目标语的吸收过程。鉴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且课外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教师应首先选择英语作为无标记的教学语言,保证学生有最大量的目标语输入,努力听懂教师的语言本身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母语使用适时适量的原则和顺应原则
适时、适量原则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有节制地使用母语。适时就是要选择母语具有重要教学功能(如帮助学生理解、翻译术语或难句、提高时间效率、活跃课堂气氛等)的时机。适量就是点到为止,不要长篇大论。过多使用母语反而会造成学生对目标语的焦虑情绪,妨碍目标语的输入和吸收。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说“i+1”的概念,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与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但仍有部分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如果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用英语输入的信息远远高出学生可接受的水平,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此时教师适时调整语码选择策略来降低输入语难度,这是教师对学生语言水平所做出的顺应。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1
[2] 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3] 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
[4]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 1985.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