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关于“数”和“形”的科学,数形结合缘于数学“数”和“形”的密不可分,“数”和“形”是数学两个基本的元素,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理解数学,只有具备数形结合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才能更好地利用其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信息技术使数学学习的过程具有了动态可视化的效果。本文将探讨信息环境下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数形结合的内涵及特征
1.数形结合的内涵
“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反映数学两个不同的侧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每个几何图形都蕴含着与它形状、大小、位置密切相关的数学关系;反之,数量关系又常常通过几何图形直观形象地反映和描述。所谓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量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化静为动、形象直观,利用“数”的精确性、“图形”的可视性、数形转化的等价性,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过程的目的,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缩短了思维链,简化了思维过程。
2.数形结合的特征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利用图形的形象直观性阐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沟通数形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产生感知或认知,形成数学概念或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句话形象简练地指出了形和数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数形结合思想能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它不再是一种数学方法,而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和“形”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在教学中直观又细微地贯彻数形结合这一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学好数学,胸中有图,见数想图,开拓思维视野,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解题灵活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形结合的原则及类型
1.数形结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等价一致性原则
等价一致性原则是指“数”和“形”都是数学的内在部分,体现数学两个基本特征,“数”的代数性质与“形”的几何性质的转换是等价的,它们是数学不同侧面的反映,对于所讨论问题的“形”与“数”所反映的数量关系和几何特征具有一致性、统一性、相通性,密而相融。
(2)双向互补性原则
双向互补性原则是指“数”和“形”各有自身的特点,利用几何直观进行形象观察分析,又利用代数运算进行抽象探索。代数表达及其运算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方便运算和结果明了等优越性,能克服几何直观方法的许多局限性;几何又有其形象动态操作可控的特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得数中有图,图中有数,互补相联。
(3)简单可视性原则
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一些工具软件,如《几何画板》和Mathematica数学软件,能将基本图形作出来,包括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图形,并遵循基本原则,构图简单,合理易看。几何作图优美,数形结合并整合,图形中融代数计算的简洁、明了,避免了繁琐的运算。几何画板就能很好地反映出这一特点。
2.数形结合思想的基本类型
数形结合内涵比较丰富,可将其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1)依“数”化“形”
由于“数”和“形”的对应关系,“数”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把握,而“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能表达出具体的直观思维,起着解决问题的启示或决定作用。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把“数”的对应——“形”找出来,利用图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依“数”化“形”是一种模式识别,也是图形分析法,从所给问题的情境中辨认出符合问题目标的某个熟悉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数与形的特定关系或结构,也就是把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并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推理来解决数量问题的方法。依“数”化“形”将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一般有三种基本途径:应用平面几何知识、立体几何知识、解析几何知识将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
(2)依“形”变“数”
“形”虽然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但在运算方面用代数的计算更为方便,尤其是对于较复杂的“形”,既要正确观察分析图形,把图形数字化,更要细心观察图形的特点,挖掘隐含的条件,抓住图形的性质或几何意义,把“形”转化为“数”的形式,进行分析计算,把“形”用代数抽象表达出来,形成代数结果。依“形”变“数”的基本思路是:从不同角度理解图形中的几何意义,将图形的几何性质用代数式表达出来。
(3)“数”“形”相依
在解决问题中,不仅要依“数”变“形”或依“形”变“数”,更应是“形”“数”互相依存转换,既要由“形”的直观联想并变为严密的“数”,又要由“数”的抽象联想到“形”的直观。“形”与“数”相依的基本思路是,看“形”思“数”、见“数”想“形”。实质就是依“数”化“形”、依“形”变“数”的结合。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通过坐标系统的建立,引入参变量,化静为动,以动求解;二是转化;三是构造,即构造几何模型,构造函数或构造一个图形。
三、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形成的认知心理
现代认知心理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认知的心理过程。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借助心理表征理论对“数”抽象和“形”表征进行区分,并拓展到心理表征领域,“数形结合”其实包括两种信息加工过程:选择与转换,即“数”和“形”的选择与转换。构成认知活动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和不同步的,因此,认知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多阶段和多种水平的循环发展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设置认知冲突,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动态可视化的形成过程
1.建立基础性的数形结合的元素对应关系
对数学的认识是从基础开始的,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也不例外。“数”和“形”既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形结合思想形成的基础,打牢基础,就能形成更为扎实的数形结合思想。数和形认识的基础包括: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平面坐标系点与数的一一对应,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点的一一对应,几何图形点与字母的对应,线段与长度的对应,用图示表示行程的应用问题等。
2.将数和形通过信息技术显现出来
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数学软件,建立“数”和“形”的关联,建立“数”和“形”的动态直观可视化表示方式,将图形通过计算机在显示屏上表示出来,不仅将数和形联系起来,而且还将数与形的变化关系显示出来,数的变化决定了图形的变化以及如何变化,图的变化联系着数的参数变化,将图动态调控渐变,整个过程数和形的关系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掌握函数的性质,既包括宏观的,也包括微观的,还可以是整体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研究数学性质的极好方法。
3.建立数和形的互联互依对应关系
在头脑中建立“数”和“形”的联想和再现,由代数想图形,或由图形想代数符号,找到两者的对应关系,建立数和形的联系。数学本身就是由数和形组合的,通过数和形的直观动态可视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概念、性质等的“字、数、形”结合体,也就是看到数,便能马上想到形,看到形便能马上想到数。头脑中的数形还是可视和动态的,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数形结合体,力求体现数与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将“图、式、文”这三种数学的最基本表现元素进行分类编排,组合搭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文字、式子与图形的转换能力。
4.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深化数形结合思想
在解决代数问题时,要想到它的图形,从而启发思维,找到解题之路;在研究图形时,要利用代数的性质,解决几何的问题。在解方程和解不等式问题中,在求函数的值域、最值问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直观地容易发现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景中,彭翕成.数学教育技术(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蔡玲霞.“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 钱小珍.数形结合,发展思维.数学通报,2004(9).
[4] 张奠宙,何文中.交流与合作——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15年(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马瑞红,陈平,罗俊芝.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研究.数学教学,2009(7).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