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积极策略

2011-12-29 00:00:00赵红梅鞠学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4期


  课堂中师生的行为主要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的一个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进步。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对保证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和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
  课堂是多种因素整合的系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或任务要求,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对教学活动实施的一种调控行为。它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制约着教学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同时,它需要教师对课堂中的物质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有限的管理,进而掌控教学时间和进度,保证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达成的行为和策略。
  二、课堂教学管理方式的分类
  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划分为民主型、自主型和专制型三类。
  1.民主型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持有这种理念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会对课堂中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能够合理安排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能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自主型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持有这种理念的教师,强调学生个人的选择和自由,他们常常给予学生较少的监控和强制要求。在对学生进行监督时,会只关注不良学生的课堂行为,对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会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另外,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认为应该给予学生自己去处理、解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相信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
  3.专制型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持有这种理念的教师,他们认为整个课堂教师负有控制学生行为的责任。教师往往通过建立和强化课堂规则以及相关的规定来实现对学生的控制,在制定课堂规则的时候,更多会指向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把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视作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过程,教师强调运用一些控制策略来建立和维持课堂秩序。
  三、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1.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是这一管理行为的引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技巧和能力,才能使自己与课堂客观环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和谐之中。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也对学生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或消极作用。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于课堂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基本的管学生阶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没有形成全面的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管理的促进功能不是通过严厉斥责或放任自流来实现的,而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一系列相关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来起到促进作用的,课堂是师生生活和成长的互动情境。
  2.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所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层面上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作用的对象或客体,它是经过课程设置和编制具体化了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是学生活动的全部内容。换而言之,学生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全部信息都可称之为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一个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用的问题。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就必须使教学内容有效。教学内容被学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就说明教学内容有效。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和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等等。
  3.教学环境。一个课堂的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就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独立性指的是班级和班级之间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一样,一个班级在不同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课堂心理环境也不一样;稳定性指的是一个班级在某门课的课堂上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基本上就会持久保持下来。这种持久性和稳定性会给在其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带来相对稳定的影响。根据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影响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堂心理环境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积极策略
  所谓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生命体的整体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学习技能的发展,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条件的方式方法。
  1.建立有效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发生互动,并浸染其中的气氛或氛围。教师展示温情和支持,鼓励竞争或合作,允许独立判断和选择的方式和程度因而创造了课堂气氛。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仅使用多种教学策略,而且还会营造各式课堂氛围。尽管社会心理学家的早期研究试图说明某类课堂气氛最利于个体行为,而结果表明不同的课堂气氛皆有利弊,这要看其特定的目标。因为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从这周到下周,目标在变换,所以为了服务目标的实现,你的课堂气氛也必须随之变更。当目标更换而你的课堂气氛不变时,在这个阶段学生会有脱离任务的、破坏性的、甚至是对立的行为。建立有效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花时间创建使学生感到愉快,振奋,融洽的学习环境。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改进学生的态度,提高高级思维的技能,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和保持成效显著的学习氛围,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制定有效课堂规则。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同时坚持实施这些规则,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和平、安全的学习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清晰和连续、保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制定规则应遵循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制定规则的方式依其参与程度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完全参与型即教师将制定规则的权利赋予学生,由学生提出并决定规则的内容;第二种是学生主导型即由学生提出规则然后征求教师的意见,学生依据教师的意见对规则进行修改;第三种是教师指导型即由教师对规则制定的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学生共同确定规则的内容;第四种是教师主导型即教师提出规则后交给学生讨论并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教师在综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则的内容进行修改后再将修订后的规则发给学生。
  3.形成课堂教学效能研讨活动制度。为引导教师高度关注教学有效性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尝试定期举办课堂教学效能分析研讨活动,并将此活动制度化。课堂教学效能分析,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分析,反思影响教学目的达成度的因素,以便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使教师在课前和课中的辛勤付出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形成课堂教学效能研讨活动制度,能够不断纠正视听,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行为,引导其自觉追求课堂教学道德意义上的高效率。
  4.正确处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处理课堂不良行为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是指责和处罚的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罚虽然有可能轻易而迅速地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但也有可能导致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惩罚不能有效地转变学生行为。这是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感到受责备,使学生发怒或者抱怨但不能让他们去检查自己对问题所负的责任,惩罚的后果往往是,学生开始采用更加微妙的回避技巧来对付惩罚,他们学会了如何推托责任、不承认做过这些不合规范的行为;第二,影响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或破坏已经建立的良好关系。学生渴望在同学面前赢得地位与尊重的需要与日俱增,即便学生本人的行为的确有过失,但如果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惩罚他,学生也会因为感觉在同伴面前丢脸而对教师怀有敌意,师生之间还有可能在课堂上爆发严重的冲突。最终他(她)常常厌恶有关的教师,同时尽量避免和教师会面,或许也不喜欢这位教师教授的课程,甚至企图在班上拉帮结派、寻求支持,一起对抗教师,以便重新树立个人的地位。教师在处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时不能简单地采用指责和处罚的方式或对不良行为置之不理,如果能将违纪行为看成是生活中自然而平常的一部分同时能够正确地区分由文化、价值观差异产生的问题和行为问题,那么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就不会怒火中烧,而是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这对合理有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谈振华等.课堂教学理论读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戴维.课堂管理技巧—当代教育理论译丛.李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杜萍编著.课堂管理的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