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学校乃至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学习、就业等一系列因素的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人们对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及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人们开始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重要内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提出的新要求。
有关健康概念的提法很多,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阐述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更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当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与社会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即智力正常、心境开朗、意志顽强、人格统一、心理适应。它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而且表现为个体具有旺盛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阐述的即为狭义体育范畴。狭义的体育是指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教学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教师教学主要以讲解、示范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体育教学具有动态性和竞赛性,在这种特殊教学活动环境中,学生进行练习的时,能直观体现出学习的效果,彼此形成一种竞争意识,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协同和竞争关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正确解决协同和竞争关系为促使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调节心理情绪提供了锻炼机会。另外,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合理施教,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体育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体育运动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育锻炼能加速血液循环,单位时间内增加血液流量,为大脑提供充分的氧气和养料,供脑细胞的生理活动,有利于大脑的发育,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提高反应速度,完善大脑的传导功能,并且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经常从事体育活动有利于建立运动条件反射,使思维敏捷,提高运动准确性和协调性,缩短掌握运动技能的时间。其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供给,提高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改善骨小梁的机构,使骨骼粗壮、坚固、韧性增强,增强骨骼的抗折、抗变、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而的机械性能,也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同时能使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增厚、弹性增强,关节的伸展性、弹性、灵活性、柔韧性得到提高,这样就提高了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另外,体育锻炼能提高肌肉性能,肌丝变粗,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使之粗壮、结实、发达,肌肉力量增强,能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
2.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学生情绪状态。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状态是个体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交活动,因此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情绪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从情绪上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状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改善心理紧张等不良情绪。国内外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从研究的结果看,主要依据理论是转移机制,并有实验性研究。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体育运动具有激烈、紧张的相互对抗性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在运动中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和心理能量,产生疲劳及不适,为了克服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就需要学生能够吃苦耐劳和不断拼搏。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体育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往往要求团队协同作战、相互配合,需要集体的力量战胜对手,因此,通过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比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二、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1.设置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频繁,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形成相对统一的集体情绪氛围。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失败,会导致自信心受挫、情绪低落,另外,在体育课堂上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也会导致课堂集体气氛发生起伏变化,这种个体的情绪突变会感染每个成员的情绪,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课堂教学情绪氛围的优化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学中形成的宽松的情绪氛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空间,这种氛围能感染学生的集体情绪,使之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人人都显得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的活跃,带动了教与学、学与练的情绪高涨态势,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为了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进行情感调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多进行表扬,对于消极情感,则进行疏导,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肯定,善于发现其好的方面,挖掘出其闪光点,面对存在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给学生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
2.优化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体育教学是由身体直接参与和体验来获取知识、技能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身体要受到磨炼,心理上也要体验成功和失败带来的喜悦和烦恼。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动作难度较大,以及经常伴随的对抗性、危险性等会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基于这些原因,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常规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教学开始阶段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当学生体验成功后再逐渐提高难度。因为对学生来讲,体验成功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证实自身的能力,并对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为体育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而对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者来讲,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情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甚至产生畏惧感,从内心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更多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实施教学时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创设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氛围。另外,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3.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课外体育活动是针对体育课时数少、时间不足而进行的补充,是学校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学校实施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丰富学生的生活,缓解因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诸多烦恼和精神压力。课外体育活动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和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和比赛吸引着众多的学生参与,一些学生也参与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在组织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同时能增进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