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语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有研究证实,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应格外关注的因素,本文也主要从这个方面加以探讨。本项研究共有100名八年级学生参加,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由于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本次问卷的内容也主要从学生角度进行设置。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在分析问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方法。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由14道题组成,其中前面13道是选择题,最后一项是开放式问题。在13道选择题中,前面两题是有关学习动机与兴趣的,第三、四两题关于学习者态度,五至七题关于学习风格,后面五道选择题涉及学习策略,最后一道开放式问题是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与建议。以下是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
1.动机与兴趣
从统计结果来看,70%的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同时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90%表示喜欢英语,而男生只有50%表示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学习动机而言,38%的学生属于工具型动机,即为了将来找工作、考大学或者出国学习;43%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因为其是必修课或者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男生。此外,18%的人选择了两个以上答案,表明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元化倾向。
2.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持积极正面的态度。根据统计的数据,76%的学生能完成老师课堂布置的任务,86%的学生表示会完全或基本照做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而选择基本不做的仅占7%。
3.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呈现出三种倾向:第一,39%的学生喜欢通过图片或视频学英语;第二,35%的学生喜欢课堂内做游戏或角色扮演等活动;第三,49%的学生喜欢在教室内学习英语,38%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第一个倾向显示出现代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不同的学习者学习风格存在差异,老师导入多媒体可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需求。此外,多媒体营造的氛围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提升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个倾向表明现在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大为增强,练习更多,参与性更强,交流也更多。学生对于各式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反过来刺激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第三个倾向反映出合作学习较为流行。这种学习方式也跟“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的理念相吻合。教育部2001年秋季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统计结果还表明,学生拥有不同的思维风格。57%的学生表示在回答课堂提问时十分谨慎,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会深思熟虑后再作答,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只有3%的学生表示会在老师提问一结束便立即作答。此外,23%的学生选择在课堂内不开口说话,5%的学生选择在课堂内人云亦云,这反映出学生心理状况中的自尊因素。老师需要多用积极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语增强学生的表达信心,提升其兴趣和强化其内在动机。
4.学习策略
至于学习策略,有23%的学生喜欢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只有13%的学生表示会有规律地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72%选择在考试前才复习巩固。此外,有些学生的学习策略较为缺乏,只有49%的学生遇到生词时会选择向老师或同学求助。
5.教师因素
问卷调查显示,在有关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能力,紧接着是学习策略和考试压力。从开放问卷题答案来看,学生最关心的还是老师的教学能力与个人品格,他们都强调老师应组织更多活动以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应幽默、随和,与学生多交流,多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建议课堂应多加入文化教学元素,从而拓宽视野。
6.其他因素
学生的考试压力、学校的物质环境等也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各方面因素。
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方法
1.了解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动机、需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要避免将差异性简化为语言潜能的差异或智商的差异,要重视学生在动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对“每个孩子负责,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2.帮助学生形成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鉴于学生语言学习动机多元化的事实,教师首先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在教学中应淡化学生的应试心理,尽量削弱学生功利性的外在的学习动机。此外,老师还应精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譬如影视、音乐等。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知识的教学,应多搜集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这些素材可以从报刊杂志等方面获得。
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氛围
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焦虑、担忧、不自信等都是阻碍语言习得的因素,有效的二语习得应尽量降低焦虑。信任与尊重是课堂上学生需要的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因素。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必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想法与感受;尊重学生的观点,赞赏学生的创意;对学生的进步,无论大小,都给予及时的反馈,尤其是表扬与激励;关注学生人格的个体差异。
其次,教师要在表扬与批评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点。有效的表扬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再接再厉,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定能取得更大进步;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等。
4.变换活动内容
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记忆规律调整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身心的活跃,多鼓励合作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关的活动的特征包括:有多个答案或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非个人的、群体性的技能;可激发内在兴趣,有一定回报性或奖励;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并为活动作出一定贡献;要求有读写任务介入;富有适度挑战性;面对面促进小组成员互动;个人责任意识,团队精神。
5.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多数学生喜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以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有着诸多传统课堂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展现抽象内容与复杂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加工信息。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合理,以防止“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使其真正有益,契合语言教学的实际需求,最终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6.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涉及到教学环节的过渡。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精心设计,大到譬如教学环节的总体规划、各个环节关联的手段,小到教师各环节展开的站位、课堂管理的具体方案等等,必须做到课前规划,并结合课堂的变化而调节。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7.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经济时代,“怎么学”胜过“学什么”,“授之以渔”胜过“授之以鱼”,这便涉及到学习策略培养的问题。培养策略主要包括提高学习策略的意识与策略培训两个阶段。在提高学习策略的意识阶段,提高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意识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直接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老师应设计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不同的学习策略;老师同时应向学生展现不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对比自己以往学习的经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借鉴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可以尝试和借鉴的学习策略。策略培训阶段则要通过直接传授的方式教会学生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各项策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路径,最终实现学习者自主和自我导向。
本次调查在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未能穷尽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诸多因素。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构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大力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等等便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Cohen A.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石小芳,姚璐.教学效率研究综述.教学研究,2007.
[3]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 钟鹏明.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教材·教法,1991(8).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