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禄在《英语的衔接》导读中提出了“隐性连接”的概念。他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是语篇和语境衔接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隐性特点,可以称为隐性衔接机制,分为外指隐性衔接和省略隐性衔接。针对这一现象,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阐述。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提出意合法,是对隐性连接的初步描述。Cook提出“the missing fallacy”,是对隐性连接认知上的认识,认为省略连词并不会影响对连贯语篇的理解,因为人们可以将缺失部分自动补充出来。姜望琪提出的“并置”手段,则是对隐性连接的作用和地位予以确认。以上阐述中,广大学者对隐性连接在语篇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和描述,而对其成因缺乏深层的研究。鉴于此,对隐性连接的成因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标点符号的替代衔接功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言符号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性符号子系统。同时,英语的标点符号也是语义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并不仅仅表示句子停顿、语气及词语性质和作用,部分标点兼有表达语义的功能。而且,与词汇语义联想相同,篇章中标点符号的语义解读也可以运用语义联想来推导。Randolph Quirk将所有英语标点符号功能界定为两种:分隔功能(Separation)和指明功能(Specification)。但在特定语境下,激发标点符号语义联想还会补充出语篇的语义内涵。不过标点符号表达的语义内涵,具有内在的隐含性。
随着对标点符号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进一步提出标点符号还具有替代功能,即部分标点符号替代词汇传递的信息及并列连接词。标点符号替代功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标点符号同样具有语篇衔接功能。有学者指出,标点符号可以起到顺序、从属、重复、省略、替代、复指等衔接作用。因此,标点符号同连接词一样,能够揭示语义关系,也是语篇逻辑衔接的重要手段。在表达某种逻辑关系时,既可以选择使用标点符号,也可以选择使用连接词。构建语篇时,用标点符号替代连接词,使连接词隐性化,成为隐性连接。例如,The society was agreeable;many of her old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were at the bay.例句中分号的作用是替代从属连接词“because”,将两个句子连接起来,表达因果逻辑关系。She asked him how often he heard from home,whether he had enough blankets on his bed,how much milk he drank a day.例中逗号用来列举一系列平行分句,用法与并列连词“and”相当,使句子简洁、凝练,行文节奏转快。Wallace knew that a small mistake could kill her:if he hit a vital organ, she would die.句中冒号的作用是引入解释或对前文进行总结,含义和作用与“that is”相同。
二、逻辑预设的共识功能
预设是语言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德国学者布斯曼把预设定义为“关于表达或话语含意的一种不言自明的(含蓄而不言明的)设定”。预设义是句子基本义的附着义,表达或话语的预设义一定是说话人和听众共知的。简言之,预设是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需言明、又都共同接受的东西,具有共知性。同时,预设又是客观的,不管说话人与听众是否忽略或扭曲,预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话语中。
研究表明,预设的共知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交际双方省略共知的成分,使交际活动更经济、连贯,而话语意义依然十分明确、完整,交际活动不受任何影响。逻辑预设是预设的一种,是对一个句子的预设,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前一个句子的逻辑预设,能直接推导出第二句的逻辑关系命题。由于前一句是直接陈述,直截了当地表明了逻辑关系,对接下来的语篇构成了逻辑预设,后一句的逻辑连接词就成为内隐的,以省略的形式隐性地表达了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例如:Because he is ill,he is absent today.Although it was cold,he went out without a coat.在上述两例中,说话人首先提出了预设事实“he is ill”和“it was cold”,并使用从属连接词“because”和“although”来营造逻辑预设,使即将出现的因果关系或转折关系成为受众的心理预期,读者自动推导出结果或转折的逻辑关系,因而省略显性逻辑连接词,成为隐性连接。
三、认知语境的篇章控制功能
语篇是社会交际的产物,交际在一定情境中进行。分析语篇时,必然要考虑交际活动的内容、参与者、交际渠道等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情境,称为情境语境。情境语境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语篇的生成和解读。由于情境语境的制约作用,有时看似不连贯、内部无衔接或内部衔接较弱的语篇在一定语境中却是连贯的。如:A:Shall we go and get some ice cream?B:I’m on a diet. How about other snacks?A:Oh,okay.通过“I’m on a diet”,B表明了拒绝A提议的原因,起衔接作用的显性连接词“because”就不必出现了。人们对不同场合使用的语言或语篇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知识或经验,构成语篇认知语境。语篇认知语境可以制约交际活动的语言使用和语篇生成,同样有助于读者或听者解读形式上不连贯的语篇。
以说明文为例,作为应用广泛的体裁,说明文对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或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等加以说明,其最重要的体裁特征是语言简洁,最常见的内容是客观说明事物发展过程和其间的关系。叙述时,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即凡·戴克讲的自然顺序。同理,读者运用认知语境的知识,补充完整缺省掉的信息,正确推导出作者或说话人隐含的信息。例如,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book owners.The first has all the standard sets and best-sells--unread,untouched.The second has a great many books--a few of them read through,most of them dipped into.The third has a few books or many--every one of them loosened by continual use.语篇介绍了对待藏书的三种不同态度,文中没有使用显性连接词,但借助认知语境知识,读者依然可以把握其中清晰的逻辑关系。
四、省力原则的语用优化功能
省力原则,也称作经济原则,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一条根本性原则,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从语言使用和语言交际角度讲,省力原则推动了言语信息优化配置,对语言使用进行调节,实现语用优化功能。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省力原则的优化作用就是说话人在确保取得最佳交际效果前提下,尽可能运用简洁的语言;受话人在解读话语时,则根据已有经验和拥有的信息推导话语的前提意义,解读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例如,当描述一个叫Carl的盗贼进入博物馆后的情形时,从实际描述和解读效果来看,人们会倾向于第一种选择:Carl didn’t know much about arts.He couldn’t choose Carl didn’t know much about arts, because he had poor knowledge about arts.Therefore,when facing so many arts on the shelves and floors,he couldn’t choose.经济性的语言节省了交际时间,提高了交际效率,满足了交际双方的省力需求。以省力原则的语用优化功能为依据,不仅可以将不必要的连接词省略掉,使之隐性化,甚至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一些多余的句子也可以省略去。
关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以往学者们更注重显性衔接手段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判断语篇是否连贯的标志和依据。隐性连接和隐性衔接机制的提出,为研究语篇连贯开辟了新的视角,对研究、认识语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隐性衔接从属连接词的功能性省略成因进行了粗浅探讨,介绍了造成隐性连接的四个方面。当然,我们认为,语篇中的隐性连接不是简单地由文中介绍的某种功能引起的,各种因素不是以平行的方式,而是以相交或相关联的方式影响、支配语篇中的信息配置,是多种功能在语境中合力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范利.略论预设的逻辑定义及其性质与作用.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4).
[2] 姜望琪.“并置”本身就是一种衔接手段.中国外语,2005(2).
[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卢宗峰.浅谈标点符号的表义功能.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1)
[5] 孙坤,王荣.语篇中标点符号衔接功能新探.理论语言学研究,2008(2).
[6] 许鸣.英语标点符号的第三种功能:替代功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7] 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