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发生在母语学习之后,因而母语知识对二语习得有必然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作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帮助和促进学习者学习二语,负迁移则干扰二语学习,给学习者带来困难。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二语教学研究领域探讨的热门课题,在Pica列出的二语教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十大问题中,母语迁移位列第一。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母语迁移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关注母语对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语言某一个子系统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还有的研究以某一水平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得出母语或干扰或促进二语学习的结论。相对而言,对母语迁移本身的特性则鲜有人问津。本文拟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各个层面探讨母语迁移的两面性,然后得出相应的教学启示。
一、从共时的角度看母语迁移
母语形成于外语学习之前,总是影响着外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在外语学习中,母语知识会迁移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层面。
1.语音层面
在语音层面上,大部分人以为,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很少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母语的负迁移效果十分明显。大多数中国人说英语时或多或少地带一点“口音”也能说明这一点,因此,美国人或英国人一般从别人的英语发音中就能分辨出谁是“老外”。尽管初学英语的中国人想出各种办法来改善其语音,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在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初学英语的罗秀竹为了记住“see you tomorrow”的发音,用汉语标上了“谁又偷猫肉”,就是一个典型的母语负迁移的范例。这样做虽然暂时有助于读音的掌握,但从长远看,造成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
然而,在语音层面上也会有正迁移发生。比如,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在功能上很相似,都是用来标音的;在分类上也很相似,汉语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英语音标分为元音和辅音。因此,学习英语音标时,如果能从汉语拼音中受到启发,母语知识就会促进外语学习,发生正迁移。
2.词汇层面
母语知识也会迁移到二语词汇的学习中。如果母语和目标语的词汇在读音和意义方面都相似,就会有助于目标语词汇的学习,母语知识就会发生正迁移。比如西班牙人和瑞典人在学习英语时词汇增长很快;中国人学习日语时,也会发现日语单词很好记,都是上述原因所致。但是,中国学习者在初学英语时会发现英语单词很难记,每个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几乎都是靠“死记”。这是因为,英语文字表音,汉语文字表意;英语单词的读音有助于拼写的记忆,但汉字的读音和拼写形式几乎毫无联系。英汉语在这方面的差别给学习英语词汇的中国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母语迁移是负面的。
但是,英语虽是表音文字,其真正的标音工具却并非字母,而是音标。同样,汉字也有标音工具,即汉语拼音。如前所述,两种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很相似,这就使得学习者在记忆英语单词的拼写时可以依托汉语拼音(但不是象罗秀竹那样用汉字标音),从而使母语迁移的方向发生由负向正的转变。在词的发音和拼写层面上如此,在词义的层面上也如此。两种语言词汇意义的对应可分为完全对应(如socialism-社会主义)、部分对应(如marry-嫁、娶)和完全不对应(如mascon这个词表示月球表层下高密度的物质聚积,但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在学习词义时,我们会觉得意义完全对应的词义比其他两种情况更容易掌握。
3.语法层面
母语知识同样会迁移到二语语法的学习中,具体表现为,母语与二语的差异使得学习二语语法知识的难度不同,从而影响到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陈月红曾就关系从句对中、英、法三国学习者进行判断测试,受试相同的英语水平。结果发现法国学习者和英国学习者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别,而中国学习者与英国学习者则有明显差异。陈指出这种差异并非英语水平不同所致,而是由母语的差异造成。法语关系从句的结构与英语相似,所以法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关系从句时,并没有困难,他们只需将母语的参数值正向迁移到英语中去,便能正确运用英语关系从句;相反,汉语关系从句不涉及“wh-移位”,所以与法国学习者相比,中国学习者较难掌握英语关系从句的结构。Keller Cohen也发现,当两种语言句式较为相似时,学习难度将减小。两种语言差异引起的困难有时也会引起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改变,学习者会采取回避或借用策略来应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即避免使用这些句式或借用母语的句式。
而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则会促进二语的学习。如在简单句词序上,两种语言都有SVO这样的句式结构,就给英语学习带来了正面影响,如果借助于母语知识,这样的句型很容易掌握。
4.语用层面
同二语习得的其他层面上发生的迁移一样,语用迁移也有正负之分,表现在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在目标语的理解方面,以西方肥皂剧为例,我们往往看到主人公在剧中的对话引起幕后当地观众的一片笑声,可是作为外国人,尽管我们能听懂剧中说的是什么,但却无法领悟其中的幽默。如果把剧中的人物对话放到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可能不会产生幽默效果。在目标语的表达方面,语法正确却不得体的语言表达屡见不鲜,例如,我们有时会否定西方人的礼貌赞誉,以表示自谦;有时我们想表示关心对方,或者只想寒暄一下,却不知已触及了对方的隐私,反而引起对方的不快。这是由于母语语用规则迁移到二语表达中的缘故。无论是理解方面的迁移,还是表达方面的迁移,因两种文化造成的差异,多表现为负迁移。
有一些语用知识具有普遍性,这些知识可以成功地迁移到二语学习中去。比如,无论操何种语言,在交谈中都是两个人轮流说话,说话者的意图都可以间接传递,听话者都可以利用上下文和各种语用知识来理解间接传递的意义,这些语用知识会不自觉地迁移到二语学习中,并表现为正迁移。另外,如果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形式——功能对应关系,即目标语中某种与母语相似的形式可以用在与母语表达相似的语境中,这种情况下也会发生正迁移。
二、教学启示
母语迁移体现在二语学习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所以我们与其徒劳地企图彻底抛弃母语迁移,倒不如积极地利用它,为二语学习服务。那么应该如何利用母语呢?
首先我们应当在各个层面的教学中都引起注意。多进行对比教学,既要比相同,又要比不同,相同之处启发学习者借鉴母语知识,促进二语学习;不同之处则要提醒学习者克服母语的干扰。教师不仅要亲自对比,也要引导学习者,改善学习者对语言距离的觉察力,促进二语教学。
其次,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欲速不达。所以我们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总之,母语迁移的两面性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不同的语言层面。但是,这些结论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证实。
参考文献
[1]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UP.1995.
[2] Hammerly,H.Fluency and Accuracy.Cleven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3] Kasper,G.Can pragmatic competence be taught?http://www.nflrc.hawaii.edu/NetWorks/NW06/1997.
[4] Keller-Cohen,D.Systematicity and variation in the non-native child’s acquisition of conversational skills.Language Learning.1979 (1).
[5] 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rord:Pergamon.1981.
[6] 陈月红.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7]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杨子)